本文是我思考的如何打造共同富裕的闭环式社会制度和实际可行的方案。
土豆说: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工作上,政府已经完成了上半场的工作,接下来是下半场的工作。
我们如何鼓励越来越多有灵活性的个人与企业,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斗中来?
当我们有长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的时候,有100万家甚至更多的企业愿意去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感,那共同富裕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了。
为什么要搞共同富裕,我从自己的理解已经写了好几篇了,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事实上更是经济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推进乡村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化,最大程度的提升就业率刺激经济,当14亿人民达成共同富裕的时候,中国将成为全球具备碾压性优势的最大消费市场,同时内循环达成最佳效果。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美西方集团的制裁才是真正的杀敌1000,自杀10万!
今天我根据我的理解,聊聊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具体应该怎么推进才有可能实现?
在这两年,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头部企业尤其互联网大厂对共同富裕踊跃捐赠,甚至动辄数百亿的捐款。
这些有没有用呢?有用,但是我认为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处是有限的。
比如一个村里有500人,并不是发钱能解决问题的,别说给每个人发1000块扶贫款,就算发一万块也有用完的时候。
当然,你也可以发100万,发100万人就跑了,乡村更惨。
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这个乡村有和自己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相匹配的产业,在乡村建立几个这样的企业,能够解决全村人的就业,并且企业能在不需要输血的前提下健康运营,整个村的富裕情况很快就改观了。
具备创业能力的人,能力优秀的人才,谁愿意跑乡村里面去啊?
在中西部地区或乡村地区建立可以匹配的企业,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就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完成这项工作。
但是,现在的三四线城市,别说有能力的人进来,把自己的人口能保住都不错。
很多地区别说农村了,连中西部城市的人口都是净流出。
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机会,没有就业机会,人才就更加往外跑,就更没有人投资,就更没有产业,这就是恶性循环。
因为这些地方吸引不到人才,人才都跑北上广深这些产业集群地扎堆去了。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人才都是本着价值最大化高效率自由配置的,打比方你到华尔街搞金融一个月能挣10万块,你到乡村去搞个企业一个月挣3000块,还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还面临生活不便利等一系列问题,谁去啊?
当然,我始终相信,我们国家永远不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同样的能力下,越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越挣不到钱,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越挣钱。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怎么去改变这一现象。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更多人去投入共同富裕,投入乡村的产业工程?
这不是「道德」所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既然说了共同富裕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就想怎么用「经济体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原来做学校业务的时候,了解比如深圳的学校,都有对口扶贫的,这项工作都有具体负责人具体落到实处的,学校校长每年都带队到中西部地区搞扶贫。
但是这个效果是有限的,因为政府部门并没有能力去解决实际产业发展尤其企业孵化问题,最多是有引导的能力。
最有经验,最有企业运营能力的人并不是在政府部门,而是在企业与社会。
而国家经常执行的帮扶政策,并不能起到长效的激励作用,往往是有补贴的时候有人愿意干,没补贴的时候又没人愿意干了。
而学校这些企事业单位是无法帮助乡村建立产业的,学校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捐款捐物,帮忙干活,还有给小朋友上课……
其实不仅仅是学校,政府部门都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乡村振兴工作,事实上政府已经完成了上半场,就是针对乡村的基建工作,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这些巨大的资产沉积下去了,接下来的是需要进行激活。
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搞扶贫的不是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而是某互联网大厂,是不是一下子就改变了。
有营销渠道、有广告资源、有商业思维、有产品思路、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各种各样的经营型人才,能够帮助乡村进行分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在这项能力上,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企业是政府能力的一百倍以上。
所以,我认为政府完成了上半场的工作,而企业需要去完成下半场的工作。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企业为什么要去帮助乡村建立产业?
简单来说: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上,企业有着比政府更强的效率和商业能力,但是企业没有动力与动机去做这个事情。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在同样的能力下,比如说你「爱国」,你愿意去支教乡村,或者为乡村贡献力量,结果你一个月就挣1000块。
你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你对家国情怀无感,你毕业就跑华尔街上班去了,结果你一个月可以挣10万。
这就好比如前年看的抗美援朝的电影,有人说志愿军战士怎么能天天想着拿奖章呢?这不好吧?
我说你这个话说得就太过了,人家豁出性命来保家卫国,不图物质奖励,你连精神简简历都不想给?
所以个人都如此,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更加如此,我们需要打造的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来持续保障共同富裕的完成。
其实从2020年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了共同富裕可以实现的苗头,就是:
消费者在价格、品质、功能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更愿意去选择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与他们的产品。
前两年有华为、鸿星尔克,今年有白象方便面,这都是生动的例子,消费者愿意为这样的企业买单,甚至愿意去搬空他们的仓库。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企业都想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当然,良心想除外。
但是,鸿星尔克这些都是个案,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只是偶然性的被发现,有太强的随机性了,没有制度保障,并不能鼓励更多的企业有标准参与进来。
用可考核的标准与实实在在的社会性奖励去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来。
如果我是国家,我认为,某互联网大厂捐款500亿对我来说吸引力真的不大,他还不如给我交一份答卷,就是完成100个或500个乡村或贫困县的产业振兴工程。
当然,在互联网大厂做好自己业务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500亿有花完的时候,但是完成500个乡村的产业工程,就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更多内循环的工程。
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参与进来呢?是不是共同富裕完成得很快?而且能具体落实?
比如设立一个共同富裕荣耀榜「我只是粗糙的举例」,对企业进行奖励,这个考核的标准,不在于企业捐了多少钱,捐了多少物,而在于几个关键点:
第三、企业的产业是不是真正实现了良性循环并可以自我发展?
这三个指标完成的越高,主导这项工作的企业就越可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这三项指标的完成比企业捐款要有价值得多。
而且,三四线城市的产业问题,是一个投资长、见效慢的工作,但是从长期来看,是可以挣钱的,就是速度慢,和资本的规律相违背,所以资本都不愿意投入。
而长期如果赚到了钱,这个钱完全还可以作为企业的利润或者重复投入。
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实际工作,否则没有奖励,企业凭啥去做这些工作啊。
首先,政府和官媒对这样企业的宣传就是最大的奖励,因为消费者会实实在在根据这样的宣传用人民币去投票,去购买他们的产品,去奖励这些企业。
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我们知道某个电脑企业解决了100个贫困地区的产业问题,被国家授予类似「共同富裕先进企业」的称号,官媒每天在宣传这些案例,那消费者肯定去买他的产品而不去支持美国的电脑公司啊。
其次,政府可以对这样的企业进行各种物资奖励,这就很多了,比如免税、政府采购等。
比如有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有一系列的奖励政策,那么,我们也需要有共同富裕企业认证,有社会奖励政策,最简单的,这样的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印刷政府认真的共同富裕等项目标志,让消费者更愿意去选择这样的企业。
就是将企业的品牌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牢固绑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政府负责搞大型的基建,而如果有100万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具体扶贫实际工作中来的时候,当一个个乡村产业化越来越多的时候,共同富裕怎么可能实现不了呢?
我们刚才说的人才问题?放心,高效率的大企业分分钟可以搞定这个问题!
就我原来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知道有无数的办法,只要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
当然,所有所有的一切,还基于一个标准,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当「笑贫不笑娼」这样的话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人们更愿意去获得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时候,以上才可以实现。
如何通过教育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在原来的共同富裕的文章中写过不少,今天就不赘述了。
第一、政府上半场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现在需要企业完成下半场的具体工作;
第二、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标准与长效奖励制度,来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共同富裕中,让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得到实际的「好处」。
第三、社会必须通过道德教育来鼓励人民建立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去选择有责任心的企业。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实在不想写太长了,要交代的问题都交代的差不多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