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段时间的各种骚操作,可以说气的人肝疼,而且有种它故意针对你的感觉。我看了一圈,很多博主都在写上海,不少只顾骂,认为问题都出在有人居心不良上,甚至开始怀疑上海之前的经济繁荣是不是真的。
其实繁荣这事没啥可怀疑的,看数据也能看出来,上海的GDP总量,人均GDP,消费水平各项指标都在全国属于绝对前列,它的经济繁荣并不是假的。
那一个繁荣的城市为啥这么拉胯呢?咱们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标榜相对深入理性的号,自然要有一些思考。
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家子。
以前这家人穷的时候啥都自己做,在院里种菜,养猪,养鸡,春种秋收,到了过年自己杀猪蒸馒头冻豆腐做花卷。后来这家子赶上了贸易时代的兴起,正好他们家处在一个贸易节点上,很快发了财。
发财之后还能继续像以前那样生活吗?
当然不行了,于是家里人主要任务是到处跑生意赚钱,家里的杂事全部外包,比如打扫卫生让阿姨来做,做饭请了俩厨子,哪怕去上班也是司机接送,至于以前种的地,全铲了盖上楼,那粮食怎么办?从别的地方买呗。
这样其乐融融,这家子发了财,佣人们也高兴,毕竟自己也有工作了。
但是等到出了点问题,疫情来了,一开始变化不大,后来疫情扩大,佣人们都被封锁在家出不来了,这家子啥也不会了,饭也吃不上了。
其实现在来看,上海的问题就在这里,这座城市自从开埠以来180年,它一直是中国通往太平洋的最重要的枢纽,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依靠专业的商业化分工解决问题。
从开埠以来,上海城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只做自己擅长的那一小部分活,基本不干别的。
改开之后的上海政府,某种程度上讲也极度依赖这种分工,比如每天早上给城市打扫卫生的是公务员吗?当然不是了,而是几家环卫公司在干;每天排着长队把物资送到千家万户的是公务员吗?当然不是,也是无数商家根据订单排货,然后再通过专业运输公司给拉进去。
进一步讲,上海世博会什么的,达到了世界级水准,是因为上海公务员们擅长艺术设计并且会盖场馆吗?
当然不是,上海市政府通过竞标把所有项目分拆成一个个的“业务包”,然后让专业的商业公司去做了。比如场馆应该是什么样,可能一家法国公司竞标成功,他们的设计式样被选中,然后由安徽的某个建筑队给施工搞定。到了开业那天,可能大学生志愿者在附近维持秩序,组织大家欢乐地玩耍。
这样转一圈,政府的工作量非常小,而且由于引入了商业竞争,商业公司为了拿到竞标,肯定会尽力压低报价,并且提高服务质量,一来二去,整体水平自然是精益求精。尽管其他城市也购买服务,但是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么彻底。
而且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商业水平高,上海的税赋自然充足,可以大规模购买市场服务,政府成了消费者,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繁荣。
这一点大家应该不反对吧,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上海的市政水平虐其他90%的城市两条街。当然了,这两天很多人是不认可这句话的,我跑过中国几乎所有的三线以上城市,个人感觉上海这轮疫情爆发前确实很强。
也就是说,这次疫情它非常拉胯,他以前市政很强,这两件事不矛盾,都对。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种模式太过依赖商业活动,一旦商业活动停了,整体就崩了,并且就跟上文大户很久都不做饭一样,佣人来不了,饭也不会做了,全家在那里吃生菜叶子。
前期”精准防疫”时期,政府通过精确跟踪每一个病例,不破坏市场环境,那时应该是全国做得最好的。但是后来奥密克戎的强传染性把精准防疫搞崩之后,随后上海开始封城,商业活动基本崩了,京东天猫也停了,这个高度依赖商业化的城市基本被打懵了。
这段时间不少人在骂上海,这倒和封城期间太多人没饭吃一样,生活过得太顺利,没有“容灾系统”,碰上麻烦不知道怎么过了。
在电影《亿万》里有个情节,男主的公司跟其他华尔街对冲基金一样,严重依赖计算机交易平台,后来碰上大麻烦需要紧急抛掉天然气股票的时候,系统却被人给黑了,一堆交易员坐在那里啥也干不成。只有几个老同志拿出纸质记事本找出里边的联系人,用电话进行交易,成功解决了危机。
这段时间上海发生的事,就有点像高度依赖的系统崩了以后,得赤膊上阵了,但是又没有相关的能力,毕竟多少年没这么干过了。
通过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这几天的团购,也能发现这个城市的商业化已经深入骨髓,原有的商业活动停了后,又在极短时间内发展出一套来。而且我今天晚上查了下新闻,说是上海物资现在已经不缺了,只是现在的运输车队进了上海就出不来,接下来就是硬耗着了。
昨天微博上发了个帖子,反响还不错,大家还是挺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