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年,中国在联合国决议中连投 16 轮反对票,当时的议题是选举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在外交这个大舞台上,何时强硬,何时妥协,尺度如何把握,实在是有太大的学问。 1 当 1981 年到来的时候,库尔特·瓦尔德海姆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 此时的瓦尔德海姆,是在任的联合国秘书长,而 1981 年,正是他第二个五年任期结束的日子。 这位出生在奥地利的著名外交家,在自己十年的联合国秘书长任上做得相当不错。他在 1972 年上任之后,首先解决了联合国 6500 万美元的财政危机,随后在「慕尼黑奥运惨案」「第四次中东战争」「伊朗人质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越南入侵柬埔寨」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中表现得可圈可点,获得了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认可。 也正是因此,瓦尔德海姆经过再三考虑,在 1981 年 9 月 10 宣布:将参加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争取再一次连任——如果连任成功,他将成为联合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秘书长。 瓦尔德海姆参加连任竞选是有底气的:第一,他才 63 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第二,他在任内确实口碑不错,不少成员国也支持他连任;最重要的是第三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也都对他的连任表示同意——这是最关键的。 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 5 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 10 个非常任理事国 的投票中至少获得 9 票;第二,5 个常任理事国 不能出现一票反对,不然就要重新推选。 从以往的经验看,只要美国和苏联都同意的联合国秘书长人选,还从来没有被否决过。 但是,瓦尔德海姆却完全没有想到,他的连任计划遭到了另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坚决反对。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2 按理说,瓦尔德海姆其实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 年,当瓦尔德海姆以「黑马」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行列中时,与芬兰代表雅克布森最终对决的关键一票,是中国投给他的。当时中国才刚刚重返联合国没多久,瓦尔德海姆对此也心存感激。他原先就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奥地利当时投的也是赞成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越来越令人不可思议了:一个仅控制了 1600 万人口、位于中国大陆边缘的岛上政府,竟试图代表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 10 亿中国人讲话。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问题的争论已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当时作为奥地利常驻联合国的代表,瓦尔德海姆也做过欢迎致辞:「我们相信,中国参加联合国的生活将加强这个组织,并且大大改进它促进和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目的的能力。……我曾在这个讲坛上说过,人们普遍认为,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充分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我们就不可能期望这个组织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取得显著进展,这些问题是同联合国的基本目标即保持国际和平和安全有关的。」 瓦尔德海姆当选后不久就访问了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合国秘书长,与周恩来总理会面。1977 年他连任之后,再度访问中国,当时和他会面的是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 和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 当然,关于瓦尔德海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也出现过一些段子。 最著名的是在周恩来总理逝世时,瓦尔德海姆下令「破例」在联合国总部降半旗哀悼,并且发表「著名演说」,大致意思是如果谁能够像周总理那样做到没有存款、没有孩子,也可以享受降半旗待遇!然后「全场外交官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掌声」。 虽然瓦尔德海姆确实很尊敬周恩来,但 1947 年联合国就颁布了一个条例:成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都要降半旗致哀一天,所以为周总理降半旗并非「破例」。至于那段发言,很多当时在联合国的中外外交官都表示从没听到过。 所以,似乎中国并没有反对瓦尔德海姆连任的动机。 但是,中国也确实有自己的理由,无关瓦尔德海姆个人——联合国秘书长不能总是由来自发达国家的欧洲人担任。 从联合国成立开始,第一任秘书长是挪威的特里格韦·赖伊,第二任是瑞典的达格·哈马舍尔德,第三任好不容易是来自缅甸的吴丹 ,还是因为达格·哈马舍尔德在刚果出差飞机失事后,作为副秘书长转正的(后连任一届)。到了第四任瓦尔德海姆,做了两任之后还要再做一任的话,联合国的四任秘书长中三任都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实在太微弱了。 那么,中国有没有自己中意的候选人呢? 有。这个人,就是来自坦桑尼亚的代表萨利姆。 萨利姆在 20 世纪 60 年代担任过驻中国兼朝鲜大使,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一个非洲代表在投票结果公布后,在现场激动地当场跳舞,这个人就是萨利姆。萨利姆担任过近十年的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当时是坦桑尼亚的外交部长。在 1981 年 6 月,由 50 多个国家组成的非洲统一组织一致同意,推举萨利姆代表非洲大陆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而中国也希望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推举萨利姆担任新一任的联合国秘书长。 毫无疑问,新一任的联合国秘书长之争,最终将在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之间展开。 而这两人背后站的最大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 3 1981 年 10 月 27 日,较量正式展开。 在安理会的一个小会议厅,代表们都拿到了选票,中国代表和美国代表几乎都没什么犹豫,迅速勾上了候选人的名字。 第一轮投票结果:萨利姆 11 票,瓦尔德海姆 10 票。 两人都过了「至少 9 票」这个第一要求,但都没达到第二个要求——因为各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 虽然投票采用的是无记名方式,但常任理事国投出的票会被特别标记,所以大家都知道萨利姆和瓦尔德海姆各自遭到了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而且这两个国家都非常明显: 中国对瓦尔德海姆投了反对票,而美国对萨利姆投了反对票。 于是,投票只能宣布无效,重新开始第二轮投票。 由于美国代表开始在各个代表间运作,第二、三、四轮中,萨利姆的得票数直线下降,第四轮仅仅得到了 6 票,已经不符合「最低投票数」的规定。而瓦尔德海姆的票数一直稳定在 10 票。 但是,瓦尔德海姆却始终无法当选,因为中国在这四轮投票里每轮都投出反对票。 在这样的情况下,投票只能暂停。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 再次进行了两轮投票,萨利姆两轮都得了 8 票,瓦尔德海姆两轮都得了 11 票。 虽然瓦尔德海姆依旧领先萨利姆 3 票,但还是没用——中国又在两轮投票中投出了反对票。 投票再次暂停。 11 月 4 日,在经过 6 天的磋商、呼吁和各种幕后沟通之后,安理会再次进行了第七轮和第八轮投票,但结果还是一样:萨利姆先后获得 9 票和 8 票,瓦尔德海姆两轮都获得 10 票,但依旧没人能当选——中国和美国在总共 8 轮的投票中,每轮都互相投了对方推举的候选人的反对票 。 在 1981 年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过程中,由于号称「非洲国家天然盟友」的苏联一直投的是弃权票,所以坚持投反对票的中国在非洲人气急剧上升。尤其是坦桑尼亚的工作人员,在看到中国的工作人员时,都要用斯瓦希里语说一句:「萨利姆!其纳(中国)!拉菲克 (朋友)!」 这时候,中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受到的压力明显增大,有部分国家开始指责中国在「故意制造麻烦」,而一种说法开始在联合国各个角落流传开来:中国只是做做样子,在投了 8 轮反对票之后,已经在非洲兄弟们面前做足姿态,接下来就会妥协。 这样的传言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之前的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中,中国就是在前两轮都投了反对票,但在看到自己支持的非洲国家候选人竞选无望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妥协了——拿到中国选票的那个人,就是瓦尔德海姆。 但是,中国很快再次表明立场。联合国的成员国已达 157 个,其中不结盟国家几乎占 2/3,非洲国家占 1/3。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担任过秘书长的四人当中,仅有一人来自亚洲,其他三人都来自欧洲。这同联合国的组成和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所起的作用相比,极不相称。 投票还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