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的继任者李奇微 说:
几十万人仿佛从天而降一般不留任何痕迹,这是一个奇迹,他们是可怕的对手,善于利用各种村落山林掩护前进,每个人都自带干粮,从不生火做饭,即便飞机从头顶飞过,都无法发现。
小时候上历史课,每次讲到抗美援朝 ,老师们都会用激昂的语调告诉我们:
我们的志愿军 战士英勇顽强,不惧死亡,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每次听到志愿军的事迹,我也总是热血沸腾,眼中闪过的是抱着手榴弹冲向敌群的杨根思 ,忍着烈火一动不动的邱少云 。
我始终相信,一穷二白的我们,靠着血肉之躯、浑身虎胆,才击退了强敌,保卫了家园。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过越来越多有关抗美援朝的史料,我才发现当年自己的想法有多幼稚。
如果纯靠勇气就可以赢得战争的话,敢于剖腹、勇于玉碎的大和民族,是不是早就可以占领地球了,又怎么会被美国人打的丢盔卸甲,一败涂地呢?
那么,我们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网络上流行着两种说法:
- 第一:志愿军不把人当人看,打仗就是人海战术用人命填;
- 第二:抱紧了苏联的大腿,弄来各种先进的苏式装备,比如喀秋莎火箭炮等。后期的火力并不逊于联合国军,甚至更甚。
这两种说法对么?
说实话,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极度无知。
什么是人海战术?
你得有人才能人海战术,不管是在敌后抗战还是解放战争,共产党军队一直都是人数的劣势方,如果搞人海战术,那些从长征时期保存下来的星星之火恐怕早就糟蹋完了,还怎么燎原。
倒是国民党军队,动不动就搞一个集体冲锋,像极了键盘侠口中的人海战术。
电视剧中的志愿军冲锋
看多了抗日神剧,被洗脑的人才会相信,在机关枪发明后的战争中,依然有军队会像冷兵器时代一样,士兵们手挽手肩并肩,喊着口号向前冲,上一个信奉这样战术的大清,早就亡了好么?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大量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三三制 」的战术,又称班组突击战术,出现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最终在抗美援朝中被运用到了极致。
志愿军的步兵,进攻时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撤退时则悄无声息,神出鬼没,在战术层面上已经达到了人类步兵的巅峰,即使现在也没有军队能够超越。
真实的志愿军冲锋
不光攻击时从没出现过所谓的集团冲锋,就算防守时,志愿军也都是化整为零,经常一个山头或者一个高地,只有一个班,最多一个排的战士在防守。
就算这些战士,基层的指战员还是掰开了用,敌人的一次冲锋,可能只会投入三两个人在防守。
拿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来说,据赫尔辛基军事学院披露的资料显示,40 多天的战斗力,联合国军共消耗了 1900 万发炮弹,山头基本都炸平了,我军伤亡的人数是 15000 多人,联合国军则达到了 25000 多人,我军的伤亡里,很大一部分根本就不是战斗伤亡,而是被密集的炮弹震死震伤的。
这要是敢采用键盘侠口中的人海战术,恐怕美军一次轰炸下来,伤亡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
再说说那些认为中国是依靠苏联援助装备才能够和美国分庭抗礼的看法。
这更是一种无知。
- 首先这些苏制装备谈不上援助,这些武器装备是周总理数次出访苏联,同斯大林谈妥条件后购买的,我们付出了很多,虽然是按照半价购买,但是依照当时中国的国力,依然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是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换来的,并非什么无偿援助。
- 其次,这些武器确实很大程度减少了战场上我军的伤亡,但是非要说对战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则有些言过其实。
开战之初,北朝鲜的人民军那可是清一色苏制装备,尤其是 150 多辆 T34 坦克,是苏联在二战战场上的开路先锋,当年德国都闻之色变。
T34 坦克纪念碑
凭借这些坦克,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三天占领平壤,南朝鲜军队几乎没有抵抗之力,败退釜山,眼看就要被赶出朝鲜半岛。
但是武器装备的先进无法掩盖北朝鲜人民军的一些问题,好大喜功,顾头不顾尾,结果美国人来了一手仁川登陆,彻底断了人民军的后路以及后勤补给,人民军兵败如山倒,那些 T34 坦克也为自己的鲁莽冒进买了单,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曾经威风八面的人民军 已经溃不成军,几乎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所以说,武器等外力的协助是没有办法掩盖战略战术等内功不足的,妄图用先进的武器来获取战争的胜利,至少在目前人类的文明阶段来说,还不太现实。即使科技的代差如《三体》中描述的那么大,人类不还是整出了一个「面壁者计划」,妄图用智慧来对抗三体文明么?
那么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究竟是靠什么取得胜利的呢?
答案其实只有两个字:智慧!
兵者,诡道也!
几千年前,祖先就在《孙子兵法 》中这样教导我们。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虚实实,方是用兵之道。
真正的用兵高手是用最小的代价,消灭最多的敌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打仗更多的靠的是脑子,而不是蛮力。
朝鲜战场中,志愿军和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抗衡的杀手锏,从来不是什么武器装备,而是智商,是「诈术」。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志愿军是如何用智商彻彻底底的碾压联合国军的。
首先,我们从大的战略层面来看看,志愿军的指挥官们是如何同美军斗智斗勇的。
其实,从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始,智商的比拼就已经开始了,整个入朝的过程就是一场精心策划许久的「骗局」。
跨过鸭绿江
今天我们总会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壮的音乐响起,每个人都仿佛豪情万丈,幻想着百万雄师军装齐整,军号嘹亮,剑出鞘,枪上膛,迈着整齐的步伐跨过中朝边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然而实情还真不是想的这样。
虽然战士们精神状态确实雄壮昂扬,但是整个入朝作战就是一场绝密的行动。
兵法上对于出兵作战讲究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一点上,以主席为首的军委决策层和以彭老总为首的志司可以说是深深得其精髓。
当时的中美综合国力差距巨大,志愿军中不管是中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都还是有一定畏惧情绪的,为了消除这种情绪,就一定要拿到一个开门红 ,用敌人的鲜血来祭旗,来扬威。
所以,第一战很重要,要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重创敌军,从而让我军不管是军事上还是士气上都处于一个有利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志愿军就需要很好的隐蔽自己,悄悄地接近敌人。
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有 4 个主力军,分别为 38、39、40 和 42 军,仅这四个军就有 20 万人之多,还有一些高射炮师和辅助部队,合计人数大约 25 万。
如何让这 25 万人神不知鬼不觉,瞒天过海的进入战场接近敌人呢?
这就成了一场考验智商的游戏。
首先,从外观做起,大家换发了新军装,不是志愿军的军服,而是北朝鲜人民军的军服,服装上找不到任何志愿军的标志,部队举的是人民军的旗帜,甚至每个战士都要学上不少朝鲜话。
当时的志愿军穿成这样子
一切带有中国字样的物品,书籍、信件等等都严格禁止带入朝鲜。
离别的那一刻,没有欢送人群,没有欢歌笑语,更没有什么酥油茶、马奶酒,有的只有一片死寂和那需要用力听才能听到的脚步声。
按照志司的命令,全军黄昏时分出发,凌晨 4 点停止行军,全部隐蔽在丛林之中待命,行军中严禁说话,休息时不准生火做饭,刺刀等一切容易反光物品全部入鞘,没有刀鞘的用布包起来。镶了金牙的人不能张嘴,以免反光而暴露目标。
就这样,我军用了 20 多天时间,将 20 多万人悄悄送入战场,正是这种绝对的隐蔽,导致了美军即使飞机四处盘旋,也一无所获。
而这也让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信心十足的认为中苏绝对不会参战,并且乐观的宣布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
麦克阿瑟
正是在这种误判下,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兵分多路,快速向着朝鲜北部挺进,毫无防备之心,结果在随即到来的第一次战役中被志愿军打了个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可即使到了此时,吃了大亏的麦克阿瑟仍然坚信自己面对的志愿军只有区区六七万人,可见志愿军行踪之隐蔽。
电影《长津湖》中,对这样的场景就有着神还原,漫天风雪中,美军指挥官坐着直升机使劲的朝下面看,可是映入眼帘的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原。
当镜头拉近时,我们才能看到,浑身埋在雪里,只有一个脑袋露在外面,一动不动的志愿军战士。
正如麦克阿瑟的继任者李奇微所说:
几十万人仿佛从天而降一般不留任何痕迹,这是一个奇迹,他们是可怕的对手,善于利用各种村落山林掩护前进,每个人都自带干粮,从不生火做饭,即便飞机从头顶飞过,都无法发现。
其实严格说来,麦克阿瑟名校出身,战功赫赫,在美国算是第一等的统帅了,虽然有些狂妄,但绝不是无能之辈,一个足以载入世界战争史的仁川登陆就能说明他的能力,只可惜,在朝鲜战场上他碰到的是军事大师彭老总。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进入朝鲜一事已经隐瞒不住了,再想像之前那样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已不可能,如何才能像第一次战役那样,在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中取得完胜呢?
彭老总早已经有了绝妙的想法:摆下口袋阵,瓮中捉鳖!
口袋阵好摆,但是如何才能让敌人顺利的钻进来则是一门大学问,彭总用的方法很简单,示敌以弱。
当时我军 38 军已经占领了战略要地飞虎山 ,所辖的 335 团英勇顽强,在这里抗击了南朝鲜军队和美军的联合进攻长达五昼夜,毙敌 1800 余人。
团长范天恩 就因为在这里打得太好了,以至于后来被记载进了日本人出版的《中共军人志》中,成为了唯一一个在其中留名的团级干部。
然而就在范天恩在飞虎山打的兴起之时,却接到了上级的命令,放弃阵地,撤退!
原因不是他打得太烂,竟然是打得太好了!
当时的麦克阿瑟虽然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中国军队,但是打心眼里是看不起志愿军的,在他看来,这只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乌合之众,战斗力低下。所以一心催促美军按原计划继续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