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为啥我们历史书上对国府的那些事不多聊聊呢?
其实吧,如果大家和我一样长期浸淫民国史,就会发现我们的历史书里非常注意分寸,尽量不说国府那些烂事。一般尽量挑点国府能拿得出手的事聊聊,避免太伤自尊;而且教科书里对国府整体是越来越温和,毕竟国党快死了,长达百年的纠葛用不了多久就要画上句号了,多少有点悲怆,自然也就不好把话说太重。
这倒让我想起了梁漱溟。老头脾气爆学问高,当面批评过毛主席。毛主席去世后他跟别人说自己很孤独,那个值得自己骂的人不在了。
咱们今天继续讲民国另外一次大规模保卫战。还是老习惯,从故事看人物,从人物看组织。
1
大战前的宁静
我经常说,抗日战争其实主要是1937年和1938年打得凶。这两年里,日军沿着铁路到处出击,把能打下来的城市都打了,然后发现打不动了。
打不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个落后国家。铁路里程太短,公路路况太差,又缺油,还贫铁,也没橡胶。
所以日本一直说的“以战养战”根本就是扯淡。日本为了维护战争机器所需要的油、铁、橡胶中国一样都没,才需要向美国持续购买这些物资,直到1944年外汇耗尽美国让它滚了。
而且日本人想要深入中国腹地的话,还得先给中国搞基建,问题是没铁怎么搞基建(中国现在的铁矿主要是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
所以直到日本1945年投降前,它只占领了大城市和铁路附近的一些地盘。放张图吧,这是日本投降前的势力范围,大家随意感受下,可以看出来,主要是大城市和铁路周围:
日本人在中国打不动,也没有动力打,所以就想简单维持现状,这就是为啥抗日转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基本消停,到后来,日军防区哨兵经常跟中国军队的士兵聊上了,互相递烟,还做买卖。
到了1941年,双方太过相安无事,以至于国共竟然打起来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皖南事变”。这是国共多次摩擦的一个总爆发,也谈不上谁对谁错。(我之前还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不知道哪去了,那篇才是我的成名作)
多说一句,“皖南事变”并不是把新四军消灭了,而是把新四军指挥系统端了。新四军战斗力量好好的,早就去了江北。后来一部分新四军跟着黄克诚去了东北,成了四野的军官团;剩下一小部分变成了中野骨干,大部分成了华野骨干。1955年评军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年游击战争当上了元帅。
回到抗战,中日第一阶段的僵持持续到珍珠港爆发,蒋委员长彻底精神焕发了,英国的邱胖子也放松了,美国加入进来了,战争也就没啥悬念了。不仅因为美国实力强大,而且美国是德国和日本背后最大的军火商。现在军火商不但不卖给德日武器了,还亲自下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顿时朝气蓬勃。
到了1944年,国军内部已经松懈到了极点,大家天天收听中央社的新闻。
新闻上每天热情洋溢地给大家介绍美军的最新进展,比如苏联全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美国全歼日本舰队等等,国军这边听得大快人心,觉得日本很快就要完蛋了。
完全没意识到,日军正在频繁调动,几十万人,十几万匹战马(主要是用来拉物资,中国当时的烂路最适合马车),准备来一次十四年抗战史上最大的军事行动。
2
一号作战
1944年日本确实是混不下去了。
到了1944年,日本在东南亚倒是搞到油田和橡胶种植园。不过出了个新问题,日本彻底失去了制海权,只要军舰出港,就会被美军军舰和潜艇给击沉,东南亚日军成了孤军。
这个背景下,日军大本营又开始出骚主意,准备把中国大陆上日本的根据地打通,从朝鲜、华北、华中、华南建立一条新的交通线。
1944年,日本动员了大批兵源,甚至包括大批台湾人、朝鲜人,都被送到河南和湖南前线,准备发动进攻。
按理说这么大操作,而且准备了好几个月,又是坦克又是大炮往前线调,几十万人又是行军又是挖营盘,还在华北征发了大批的牲口,连外星人都知道日本人要搞事了,国军这边啥反应呢?
没啥反应。
各个战区的参谋长们倒是注意到了, 毕竟他们主要工作是分析汇总各种情报,发现日军大规模异动后立刻坐不住了,层层向上汇报。
但是汇报到各个战区长官那里的时候,长官们态度都非常恶劣,表示参谋们简直是闲得没事干瞎操心。河南的汤恩伯,果粉们津津乐道的“战神”薛岳,这些高级将领都表示他们很忙,没工夫理会这些烂事。
那他们忙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