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原材料部门的负责人瓦赫特表示,
德国对来自中国的许多矿物原材料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因此建议德国政府采取措施应对。
根据BDI提供的数据,德国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程度最高的有稀土93.5%,石墨90.4%,铋87.1%,镁79.8%,钻石粉75.6%,锑68.7%,镓60.6%, 锰53.8%,铟36.1%。
其中这个稀土元素总共有17种:
轻稀土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
重稀土包括: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
所以能够看出来,我们连字都不太认识的就是稀土元素。
该战略文件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战略价值的判断,就是引用了联合国能源署的估计,
到2040年全球锂和镍的需求将比现在增长40倍。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在推行电动车和电池技术升级,对于原材料的依赖是会不断增加的。
德国《商报》的报道还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我们进口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用于制氢的铂,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硅,和98%的稀土都来自一个供应商—中国。这是不可持续的”
布鲁塞尔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的专家说,摆脱对原材料的依赖有三种方法:
1:原材料进口多元化
2:建立本土生产或者回收产品再利用
3:开发其他技术替代原材料。
这篇新闻我看了好几遍,我说下我对此的一些看法,
第一点是全球各区域尤其是西方的政治力量在推动搞区域内产业自主化
背后的原因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接受中国崛起,同样的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印度等也不愿意接受中国崛起,
如果不接受那就会产生一些和中国的对抗行为,
典型的就是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头雁公司的精确制裁和打击,以及对中国开展的全面贸易战,这种行为影响的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的企业,也影响到了全世界,因为美国是长臂管辖国家,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它的制裁规则。
这会加剧产业经济从业者的不安全感,会尝试远离冲突区域,以降低对本区域的影响。
而这种对抗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中国完成民族复兴,全球各国都接受了中国这个新老大为止。
这则新闻背后反应的,就是欧洲的政府和智库对于供应链依赖中国也抱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戒备,即使他们内心也清楚,其实中国根本不会主动和欧洲打贸易战,也不会主动制裁欧洲,更不要说发生战争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内心对中国的戒备心,
所以要实现原材料的供应多元化,而且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也就是说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就是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
我觉得对于我国各产业上的从业者来讲,也必须要深刻的认识产业链区域自主化这个趋势或者说风险,不要觉得新闻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提到美国的制裁了,或者说新闻上很久没有出现有关华为,中芯国际,海康,中兴,商汤,科大讯飞等公司被美国制裁的消息,就觉得事情是不是缓和了,是不是过去了。
那些没有在ICT一线产业中的公司,也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各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千行百业都要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必然会应用到大量的ICT技术,那就必须要考虑到应用这些技术后能否实现企业自主化,要知道美国的制裁是长臂管辖的,如果应用了美国的技术,那就意味着进入了美国的制裁管辖范围内,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风险。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就一律不用,相反我认为好的东西当然要用,这样对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是有利的,只是必须考虑到风险和后果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要产生高度依赖和被卡脖子。
第二点是我们一直说汽车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但其实汽车业对于德国乃至于欧洲来说也是支柱产业,甚至可以说是命脉产业。
从德国和欧盟对原材料供应的评估来看,他们尤其提到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锂金属和镍金属的需求,当然了主要是前者,因为镍是用于三元锂电池如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而磷酸铁路(LiFePo4)是用不上的。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全球镍储量约为9400万吨,其中印尼占据了22%,约为21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