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8年6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结束了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伟人是从来不迷茫的。他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对自己的人生早已了然于胸。
毕业后毛主席应该目标明确,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其实不然,就像当今的毕业生一样,青年毛泽东也没有上帝视角,他也不能提前知晓人生剧本。
他同样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也需要探索尝试,他同样也会考虑物质生存问题。
1918年7月,他与好友蔡和森在书信交流中提出当下最重要的是“才、财、学”三事。两人最终讨论的结论是:
“究竟我们现所最急者,是财字;而才次之;而学则无所不有,无时不可以自致。然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
这段论述很有深度,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很多人把挣钱作为人生第一等事,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围绕一个“财”字展开。
这是舍本逐末了。
挣钱的本质是资源的置换。
你可以用金钱换金钱(如金融资本家),可以出卖劳动用体力换金钱(如蓝领工人),也可以用智力技术换金钱(如技术人员),甚至可以用运气、侥幸来换金钱(如赌博)。
置换金钱的前提是,你必须有金钱、人脉、体力、才学、甚至运气等资源。没有资源,你拿什么去置换?哪怕中彩票,你也需要中彩票的运气!
所以,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获取并积累充足的资源。这也就是“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通过修学积累才华,用才华置换金钱。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因此,从重要性的层面排序,修学第一,才华次之,金钱最后。
但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身无分文,先要填饱肚子。至于修学增长才干,那是长期任务。
所以,从紧迫性的层面排序,则是金钱第一,才华次之,修学是最后。
这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矛盾,是青年人必须解决的矛盾之一。
另外,不仅仅是金钱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定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具体工作问题……
这些交织的复杂矛盾在毕业时突然涌入,压到年轻人稚嫩的肩膀上。很多人扛不住,就陷入迷茫焦虑之中了。
这是正常的现象。
一般来讲,人的一生有两次重大的调整期。一次是青年危机期,一次是中年危机期。
中年危机我们都很熟悉,是指人到四十岁左右进入的人生瓶颈期。此时上有老下有小,重担压身,在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领域面对各种关卡和危机的时期。
而“青年危机期”,又称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在“寻路”过程中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迷茫彷徨,思想上的内耗混乱,物质上的缺少匮乏,精神的颓废迷乱的人生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寻路阶段的青年危机期对人的影响更大,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方向。
这个阶段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
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我通过何种事业用何种方式实现人生理想?
我将从何处着手切入?
那么,青年毛泽东是如何解决三个重要问题的?他是如何应对人生的危机迷茫期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躲在书斋里想出来的,而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得来的!
从1918年毕业到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三年期间,青年毛泽东做了四件大事。
虽然有几件事情是半道而废,遭受了挫折,但这些经历给他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让我们就沿着毛主席的足迹,品读他在青年危机期的大手笔之作,我称之为“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四大工程”:
组社团、当北漂、创媒体,建学校!
让我们一起体味这段风云激荡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布衣书生的奋斗吧!
2
组社团:从嘤鸣求友到创建新民学会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在求学时期,毛泽东就意识到广交天下好友的重要性,1915年9月,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
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以求友声。
他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份招友广告张贴到长沙各学校,“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广告招友这种方式在长沙应该是第一次出现,人们对新鲜事物都会疑惑观望:二十八画生是谁?会不会是骗子?他的真实目的是啥?所以真正回应的人少之又少。
这次求友只得到了“三个半”回应。
半个回应来自李立三,后来他也成为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他与毛泽东见面后不发一言,听毛泽东侃侃而谈后感觉话不投机就转身离开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会面,毛泽东与他的友谊也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另外一个是罗章龙,后来他也加入新民学会并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以“纵宇一郎”的名字会见“二十八画生”,双方一见如故。
毛泽东与他相谈甚欢,从治学、修身谈到社会、世界、宇宙,最后提出要结成“管鲍之谊”,约定以后要经常见面。
虽然这次广告求友不算成功,但这是青年毛泽东寻求同志的第一次尝试。
他在二十几岁就意识到,想要完成人生使命,个人英雄主义是不行的,必须要集合同志的力量。
3
组建湘潭校友会
1917年9月,毛泽东发起组织第一师范湘潭校友会。
这相当于现代大学里的“老乡会”,是以地缘、同学为纽带形成的一个组织。他指出成立校友会的目的有四:
一、谋发展湘潭教育;
二、联络感情,质疑问难,以文会友;
三、有团体不致特立独行,为世所遗;
四、当小学教师后,应兴应革互策进行,不至孤陋寡闻。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组织发起的校友会,既有个人成长的需要(联络感情、以文会友、不特立独行),也有为将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考虑(发展湘潭教育)。
这不再是漫天撒网式求友,而是以地缘为纽带整合同志,这已经体现出毛泽东的很强的组织能力,该校友会基本上具备了新民学会的雏形。
湖南一师湘潭校友会全体校友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毛泽东,左四为罗学瓒。
1918年4月,即将毕业的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萧三、何叔衡、罗章龙等作为发起人,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
据毛主席回忆,新民学会的创立缘起,是来自他们的精神困惑。这些在长沙高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要解决:
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
他们这十几个人相聚便讨论,经过数百次的研讨后,得出一个结论:
“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
于是,创建一个团体就是很必要了。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