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月21日,欧洲央行决定加息50个基点、即0.5%,这是欧央行自2011年以来首次加息、也由此结束了近6年的0利率时代。
为什么会超预期加息呢?
因为物价涨疯了。
6月份欧元区的CPI涨幅是8.6%,创下了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已连续两月超8%、连续七月超5%。
其实不仅欧洲,整个欧美西方、甚至全球的物价都在暴涨。
过去的6月,全球主要经济体CPI涨幅如下:
英国9.4%,连续三个月超9%、连续八个月超5%;美国9.1%,连续四个月超8%、连续十四个月超5%;加拿大8.1%,连续四个月超6%、连续六个月超5%;韩国6%、连续两个月超5%;墨西哥7.99%、已连续十个月超6%;印度7.01%、已连续七个月超5%……
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巴西这种常年10%以上高通胀的国家,这轮涨幅就更大了。
物价为什么会暴涨呢?
西方经济学认为是钱太多了,所以得减少钱、而加息是减少钱数量的最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轮加息潮。
美国累计加息三次、由0利率至1.75%;英国累计加息五次、由0.1%至1.25%;加拿大累计加息四次、由0.25%至2.5%;韩国累计加息五次、由0.75%至2.25%;墨西哥累计加息九次、由4%至7.75%;印度累计加息两次、由4%至4.9%……
西方经济学机械的认为物价的高低和货币的多少紧密相关,并通过CPI这个数据来反映出来、并由此构建了一个传导反馈链条。
2
在当下的主权信用货币时代,钱数量的多少可以被轻易的操作…想印钱时、无非是在电脑系统上加个零,想减少钱时、也就是在电脑系统上删个零,不像金银实物货币时代…增加货币量只能寻找金银矿并开采出来,一旦开采出来就无法被消灭。
也因此,各国政府都在通过控制钱的多少来调控经济和物价。
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一旦经济遭受冲击(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意外事件突发(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央行的本能反应就是降息印钞…让企业有更多的钱去投资、让居民有更多的钱去消费,以此拉动经济、创造就业机会。
可随着钱的增多,而商品和服务并没有随之等量增长时、就会引起通胀,于是反向操作也就出现了…加息为主,可能还会缩减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一个循环往复的传导反馈链条就此形成:
经济受冲击—降息/扩表印钞—钱的数量变多—物价上涨—民怨沸腾—加息/缩表回笼钱—钱的数量变少—物价稳定……
之后再遇到新一轮的经济冲击,随后这个循环再走一遍。
而当下欧美、甚至全球的恶性通胀,其根源或许不是钱太多了、而是商品太少了,也就是说是生产链、供应链、物流链出现了问题,一个实证是中国的物价自2020年疫情以来就控制的较好、几乎在2%左右徘徊,与欧美西方动辄5%、8%的CPI涨幅形成鲜明反差。
所以欧美央行加息缩表、减少的货币的操作效果正在失灵,也就出现了“利息越加越高、可物价也越来越高”的怪现象。
3
什么原因冲击了欧美商品的供应呢?
主要是地缘政治冲突和摩擦,具体表现为俄乌战争和中美摩擦。
要知道在全球化的当下,世界经济早已连为一体…俄罗斯/中东/非洲/澳洲/巴西等资源国提供基础能源、中国/韩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负责实物商品生产、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则是最终消费者,可现在这个链条正被打断。
俄罗斯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化肥等原料供应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供应国,因为经贸制裁、致使俄罗斯的这些重要能源/原材料无法出口,由此造成了基础物资的涨价、再传导至工业品和一般消费品。
中国是世界工厂、供应着欧美等国很大比例的商品需求,可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在对中国加征的进口关税还没彻底取消时、又新增了许多破坏生产链的围剿手段…限制高科技进口、实体清单、投资审查等等。
加征关税推高了进口中国商品的价格,科技/军事/外交等围堵中国政策冲击了生产链、但越南/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新的产业基地又没建立起来(这些国家的政府管控能力差、较难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冲击了商品供应。
为什么会制裁俄罗斯、并和中国发生摩擦呢?
这就牵扯到更高层次的国家价值观了。
欧美认为俄罗斯是“专制”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被认定为“侵略、入侵”,所以制裁俄罗斯。偏见的以为中国没有人权,并频频在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上造谣生事,所以要千方百计的跟中国脱钩。
国家价值观、国民生活方式引发的国际间地缘政治摩擦,需要更大格局的政治家用大智慧去解决,而这已经超出了小小央行的职责范围和能力范围,所以在无法根本解决增加商品供应的情况下、也只能在减少货币数量的手段上敲敲补补了。
记住:央行只能控制消费,但无法增加供给。面对恶性通胀,欧美的央妈们、实在是没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