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谈书
佩洛西最近想要“历史留名”的冲动颇大,很多朋友也在后台“点播”这个话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聊一聊。
佩洛西早在4个月前就宣称要造访台湾,并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结果临行前突然感染新冠“战术变阳”,导致整个计划无疾而终。如今她号称要卷土重来,于是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但从最近公布的行程内容来看,并没有看到台湾在行程里。
那么佩洛西到底来不来呢?是真的怂了还是准备虚晃一枪“搞偷袭”呢?
佩洛西图什么?
——————————————
佩洛西是民主党领袖,任职美国众议院议长,一般认为她在美国的权力体系中是“三号人物”。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如果总统突然出问题行使不了总统职权,那么就由副总统代理,如果副总统也出问题,就会轮到众议院议长代理。
和参议院不同,众议院的议长是由议员们选举产生,对国会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美国最高级别的“意见领袖”。
不过尽管影响力大,但她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实权,因为该岗位并不负责具体工作。比如说美国负责对外事务的官员主要是国务卿,所以现在访问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差事一般是由布林肯来干,而非佩洛西。
那么佩洛西突然要到国际舞台上去怒刷存在感的目的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佩洛西的基本情况。
作为众议院议长,佩洛西首先是一名众议院议员。按照美国的法律,众议员的任期是2年,期满了就要全部改选。尽管佩洛西已经担任过4届众议长,但她在年初依然宣布将继续参选今年的众议员,这是她继续竞选议长的前提。
而参选,就需要支持率。
“支持率”是很多西方政客行为的出发点,佩洛西也不例外。从美国人的角度看,佩洛西跑去亚洲“只身犯险”的行为颇具“英雄气概”,可以为她的国内支持率加分不少。而她也非常需要这样的加分,因为她目前正深陷“股票丑闻风波”。
最近美国人传言佩洛西一家子通过内幕消息在股市里大发横财。这个事虽然没有实锤,但佩洛西老公确实在美国芯片法案出炉前突击购买了大量半导体公司的股票。当然现在迫于舆论压力,他又不得不在该法案通过的前几天把股票亏本抛售。
人们万万想不到,位于全球第一强国食物链顶端的达官贵人居然这么“平易近人”,不辞劳苦地亲自去割小股民的韭菜,这确实很令人愤懑。
所以客观上来说佩洛西确实有“干件大事挽回颓势”的动机。也就是说她现在的行为未必是在为美国的全局利益考虑,而可能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某些诉求。同时美国的政坛也比较分裂,各路人马在关键时候也是各怀鬼胎:只要锅不在我身上,你怎么折腾我都开心。
如今民主党内部对佩洛西的计划充满分歧,拜登也公开转述过军方的意见,表示佩洛西的访台企图“不是一个好主意”,只不过美国总统对众议长没啥约束力,只能听之任之。
倒是一票共和党大佬纷纷站出来为佩洛西“加油鼓劲”,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这个事除了对佩洛西个人有好处外,对美国有没有好处呢?
台海版古巴导弹危机?
————————————————
国际政治学中有一个有名的理论:胆小鬼博弈(Chicken Game)。
大意是在国际上发生冲突的双方就像两辆在同一车道上相向而驶的汽车,如果他们谁都不退让,那么最后会相撞造成两败俱伤。而如果其中一方退让,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但退让的那一方会被认为是“胆小鬼”,从而承受失败带来的各种损失。
所以佩洛西的行为对美国有没有好处,主要取决于事件的最终结果:
如果她干了这个事而美国又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制措施,那么美国就成了“胆小鬼博弈”中的胜者,他们的话语权会增加,并获得更多的博弈筹码。但如果美国遭受到了强烈的反制措施,那么他们在该地的话语权就会不升反降。
这个局面就有点像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谁硬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挑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这个博弈里面,中美两国各有各的问题需要面对:
- 对中国来说这里是核心利益,退让空间很小;但最合适的时间点还没到,所以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节奏被打乱。
- 对美国来说他的潜在代价不大,因为就算真的捅出大篓子,挨揍的也不是他自己。所以他们折腾的空间很大,可以轻松地在这个问题上频繁挑衅。但也正因为这里的利益对他们来说并非核心,所以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其实美国众议院议长在1997年就访问过一次台湾(金里奇),当时各方的反应是比较低调的。不过现在的情况今非昔比,佩洛西一句话就直接导致两国的气氛剑拔弩张。
这根本上还是因为跟当年相比,双方的实力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中国有了更多的底气,没必要再继续忍气吞声了。(延伸阅读:中国的底牌:万一战爆发,我们能否顶住?)
这个世界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你有多大的实力就摆多硬的态度:弱则退守底线,强则针锋相对。
不过尽管我国在核心利益上没有退让的空间,但因为我国军事实力的迅速提升,所以应对当前局面可选择的反制措施还是比较丰富的。
比如说我方可以通过诸如飞越台湾上空之类的方式来改变两岸之前的一些行为默契,重新确立新的规则;亦有可能对东沙或太平岛之类的目标采取一些实质上的军事行动。
如果美国真的进一步,而我们也能抓住机会进一步的话,那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美国进一步后终究会走,我们进一步后就待在这了。
当然也不排除直接驱离的可能,不过这个可能性较小。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那说明我们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总的来说佩洛西此行需要冒的风险不仅不小,而且很复杂,她应该会非常纠结。而作为一个意见领袖,她有没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来处理这个局面值得怀疑。我觉得她可能需要加强一下学习,并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现在的局势和97年金里奇所面对的局势相比有何不同?
战争会爆发吗?
——————————————
战争的爆发虽然不排除偶然性,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把火药桶点燃,摩擦和小规模冲突离真正的战争还有很长的距离。一般来说,一场战争能够爆发的前提是至少有一方在那个时间点是真的想打。
有朋友可能会提到,俄乌冲突不就是出乎大家意料突然爆发的吗?实际上俄乌冲突的爆发只是对于外围吃瓜群众来说是意外,对于当事人来说其实是当地长期武装冲突的延续。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乌克兰军和顿巴斯地区的亲俄武装就已经打了8年了。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一战的爆发,表面上看好像是一次意外的刺杀行动引发了战争,实际上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战争导火索,是因为奥匈帝国早就想找机会入侵塞尔维亚。(延伸阅读:世界大战是怎么打起来的?)
但就台海形势而言,事件中的各方中并没有任何一方想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卷入战争,所以大规模战争爆发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当然,现在形势上确实很紧张,毕竟美国“里根”号航母都过来了,于是很多朋友又开始计算起中美展开舰队决战后的结果来。
不过关于舰队决战这个事,他其实有两个逻辑:
- 隔海相望的大国博弈,其采取的各种博弈策略确实是建立在双方舰队决战的结果之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决战一定要发生,海战的硬件因素作用很大,且海战兵器的参数相对公开透明,所以双方只需通过纸面计算就能大致估算出最终的决战结果。
- 在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之后,其航母的主要功能就不再是用于舰队决战,而是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只有在实力远超对手的情况下,美国航母才会投入实战。
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弱,而是因为他要顾及的地方太多。作为一个“世界警察”,他不能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和某个大国的决战中。所以他们与大国之间的博弈模式是“有事就派航母过去晃一晃,对方怂了这事就解决了;如果对方没怂,那就换个时间再派航母过去晃一晃”。
当然,如果是从军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当然要按照最严重的可能性去准备。但是我们客观的说,中美两国现在擦枪走火的概率要小于2016年南海危机。(延伸阅读:战云密布?南海是如何从世外桃源变成大国竞技场的?)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佩洛西在访台计划上的摇摆,美军虽然仍是世界第一,但在亚太地区已经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和97年金里奇所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只不过西方政客天生傲慢,他们一开始可能未必意识得到这种变化,想当然的觉得“金里奇去得我当然也去得”。而一旦中国给出的反馈超出预期,他们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结 语
————————
现在最新的情况是“里根”号航母已经撤离南海区域,再加上美国官宣因弹射座椅隐患而暂时停飞全部的F-35战斗机,看起来美军并没有展现出“誓死护驾”的决心,佩洛西公开前往台湾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里根”号航迹:
不过如果公开前往的安全无法得到军方的保证,那么佩洛西有没有可能采取别的方式前往呢?其实也有可能。
比如说她有可能会找个理由“以私人身份前往”,打个危险的擦边球。“私人访问”造成的影响不如公开访问,但也让事件的处理方式变得难以拿捏。
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是“偷偷去”。比如说偷偷潜入、偷偷见面、然后偷偷撤出,事后再放出报道证明自已经去过了。如果佩洛西一定要去的话,这个方法是最安全的,但如果真这样做的话,那么整个事件看起来就更像是一出闹剧而非政治行为,对美国国家形象的破坏大于建设。
以上的这些可能性我们都无法排除,因为无论以什么方式,佩洛西只要去了,经过佩洛西阵营的宣传后都可以用来树立起一个“孤勇者”的人设,对佩洛西个人是有利的。
这也是整个“佩洛西窜访”事件的一大特点:其主要受益者是佩洛西个人,而非美国这个国家。因此佩洛西在做决策的时候,她考虑的首要因素恐怕是个人安全而非美国利益。
不过就算佩洛西真的要去,中美之间擦枪走火的概率也很小,只是这并不代表台海一点事都不会发生。
长期以来,两岸的关系既有明确的底线,也有微妙的默契。大家其实都是在默契的基础上走钢丝,艰难地推动着双方的交流。但这样的默契是脆弱的,任何冲击和试探都可能会破坏支撑这个默契的共识。
默契的共识一旦被破坏,那所有事情就都只能挑明了说了。其实这也不错,如果真的要挑明,那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自解放战争以来,一直到今天,国共双方都没有达成任何停战协议。所以严格来说,解放战争并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