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磁弹射载机大船的模块已经显露大半,入坞最终成型必然是今年的事情,而如此高效率的施工方式,坞期显然不会超过14个月,是非常迅速的。舾装虽然千头万绪,但是以皮革厂的精湛工艺,最多再给14个月绝对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再给12个月进行系列试航,那么40个月后就会交船服役。因此电磁弹射载机大船在2022年下半年服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这只是首舰,那么后续的同型号舰,在2023年到2025年间会高密度服役。电磁弹射平板载机大船是实打实用准备来远海歼敌,可以和超级大国的舰队硬碰硬的国之重器,和目前象征性意义更大的翘头大船有很大的不同。载机大船性能再强大,也不过是几艘船而已,这个系统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战力,能不能把超级大国的超级舰队驱赶到1500海里之外,关键还是要看采用什么舰载机!
实际上当今某方能真正和F22A和各种F35过招不落下风的只有某20!在未来40个月中,也很难再研发出一种综合实力在某20之上的某种新型五代机。况且任何舰载机都有机体加重加强,大部分还有折叠机翼造成的额外空重加大和结构变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在某20的基础上进行舰载化,那么综合性能能保住某20的90%就是巨大的胜利。有些人把新一代弹射舰载机的性能定位在与F35C基本相当,这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超级大国的海军对F35C并不是非常满意,极有可能在未来装备全新的、专门为其海军研发的双发超远程重型舰载机,其综合性能将远远在当前的F35C之上。况且按照某中型方案,2台中推的推力还没有F35C一台发动机的推力大,航程也没有人家远,这种没出生就落后的所谓中型舰载机方案,是准备去送菜么?现有的F35C都打不过,若超级大国再上双方重型机会怎么样?
总有人觉得所谓中型机比重型机对甲板的冲击小,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舰载机对甲板的冲击,与机翼载荷和着舰时的下沉率直接有关,而从来不是和舰载机的绝对自重正相关。看看各国舰载机的着舰视频,明显可见大黄蜂、阵风M、米格29K这些中型机,都像是砸在甲板上,而只有苏33和某15是漂落在甲板上,对甲板的冲击差距一目了然。一个简单类比,一袋沙子的自重比一把普通铁锤重的多,但是无法用一袋沙子在地板上砸个坑,而一把更轻的铁锤可以轻易的砸个坑,这就是飘落和砸落的区别。还有人觉得重型机对拦阻索的拉力更大,其实在电磁拦阻时代,这点差异可以轻易的通过电子调节。况且对拦阻索的冲击,同样和下沉率导致的拦阻状态直接有关,中型机拉伤甚至拉断拦阻索的概率并不比重型机低多少。
而重型舰载机在空中战斗力方面,远远不是中型机可以望其项背的。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若超级大国的舰载机作战半径是1000公里,某方的新弹射机只有700,这不是白白浪费电磁弹射性能全面领先超级大国这个明显的长处吗?人家可以凭借发动机和航程优势轻易的打你,你还手却打不到对方,这样还没研发出来就已经落后的方案,难道不是对飞行员、对海军甚至整个国家不负责任吗?某20原型机早在2011年初就已经试飞,到现在8年过去了,若早下决心搞舰载版,无论有多少技术障碍也该解决了。而8年已经过去,海飞丝连个影子都没有,不得不说,这其中人为干扰因素是非常大的。
某些方案,明知不是那块料,还不断来强行搀和,这就不是什么屡败屡战,而是属于干扰决策,耽误大事!要知道对手可是世界超强,8年来的时间人家也没闲着,若不是因为资本内斗,恐怕F35C已经装备200架了。就是现在刚刚部署的2个F35C中队,真打起来,恐怕也需要陆基起飞的某20才能对付的了,况且对手还有大量的近海岛屿基地起飞F35A和数量更多的F35B。若再不尽快下决心研发重型版海飞丝。难道再拖下一个8年?谁能拖的起?
说到底,并不是中型海飞丝就一点优点也没有,但是要看谁家用,更要看对手是谁!在这个蓝星上,除了某方和超级大国外,谁家用上中型舰载隐身机都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偏偏某方不行,因为超级大国用的已经是重型。况且4代先进中推,对某方仍然是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而国产3代增强大推现在就有。现在的某15舰载机本身就是重型加大推,有些方案非要强行换到从来没用过的中推是什么道理?
从现在的一些人事调整和综合信息来看,中推方案已无价值,因此最终定型的海飞丝方案,即使不是在某20的基础上直接改,也应该是双大推,先进电磁弹射起飞,作战半径1500公里以上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