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栩然:为什么我们怀念毛泽东?|2022-08-16

01


1906年,毛泽东辍学了。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辍学,但不是最后一次。


辍学的原因不是为了去创业。


而是去锄地。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农民。


他之前让毛泽东去上私塾读书,是有现实考虑的。


因为他自己吃过没读过书的亏,打官司时候被人引经据典搞得有理没话讲。


所以,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读点书,将来既能认字记账,又能帮着打官司,不至于吃哑巴亏了。


读了几年后,他觉得,这个书读得差不多了。


正好,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在上一年的9月出生了。


他们的母亲文素勤本来是家里干活的主力,现在要带娃,要养身体,也就有点顾不上田里的活了。


文素勤本来想让毛顺生再雇一个长工。


但毛顺生不同意,他觉得,是时候让毛泽东回家管管家里的事了,再说了,还能省一笔工钱呢。


于是,13岁的毛泽东,在父亲的规划下,不太情愿地离开了学校。


开启了两年的全职务农生涯。




02



虽然不太愿意离开学校。


但回家务农的毛泽东,还是勤勤恳恳地承担起了自己对这个家庭应尽的责任。


他白天帮着家里的长工在田里干活,完全当一个大人在使,到了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了解生意上的门道。


在父亲的严厉指导下,毛泽东终于学会了父亲的绝技:双手打算盘。


在当年那个计算能力下,拥有这种能力,那就相当于把电脑CPU从单核升级到了双核。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毛泽东其实很早就开始帮着家里干农活了。


什么放牛、打柴、挑水、喂猪,样样都得来。


到了全职干农活后,他更进一步学会了犁田、种地、插秧、打谷的全套本事。


毛泽东干活和他读书时一样,从不惜力。


该他干的事情,一件不落,都干得利利索索、漂漂亮亮。


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会成为一个精明务实、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子,之后则会像他父亲一样走上半农半商的路子,并凭借着他对事物超于常人的钻研和理解,最终超过他的父亲,成为韶山一带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大商户。


中国只是多了一个有钱人,这样的有钱人在历朝历代,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缺,但却永远地少了一个能带领大家改天换地的毛泽东。世界上也永远地失去了这样一个足以影响历史的领袖人物。


当然还可能的是,毛泽东会在国民党某次抓壮丁中被征召入伍,然后寂寂无名地死在了某地,或者足够幸运地活到解放后,被当成大地主予以镇压。


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如果他真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最大的可能是:


再也没有什么解放后了。


所以,我们都该感到庆幸,毛泽东毕竟没有沿着这条既定的、看得见的道路走下去。


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一件事始终放不下。


读书。


图片




03



毛泽东虽然回家务农了。


但读书并没有放下。


他无论干什么活,都会带着书去,一有空就看。


关于他当时看书到什么程度,从严格的史料上很难找到,但他同学萧瑜(也就是萧子升)后来写道:他每天到田间去时总带着他的书。一遇机会到来,他就跑到那个隐藏在古墓后面的树下,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


当然,你可能会问了:不是说毛泽东干活认真吗?他这样三心二意的,能把田里的活干好吗?


他的父亲毛顺生也有这样的问题。


有好几次专门跑到田里去“逮”毛泽东,一看到他躲在古墓后看书就大声呵斥,问他为什么不挑粪。


毛泽东说:他已经挑了粪,才休息下看书的。


毛顺生问:你挑了几胆。


毛泽东说:没有20担,也有15担。


毛顺生不信,因为一个上午挑完15担粪,即使对成年人而言也很吃力,于是他专门跑去田里数了数,发现真的有15担,这下只好做不得声了。


而毛泽东则再次赢得了胜利,这以后他只要把父亲每天指定的活干完,就会躲到这个他心爱的地方来,安静地看书。


除了白天干活的间歇看书,毛泽东还喜欢晚上看书。


他点着油灯,躺在床上看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临终前,我们现在去看他的故居,都会发现宽大的床上,一多半堆着的尽是书。


他父母带着泽覃住在毛泽东隔壁,毛顺生有时候半夜起来看到毛泽东的房里还有灯光,就一定会大声呵斥,说他浪费灯油钱。


不过,我个人觉得,毛顺生的呵斥里,既有农家人的节约,也不无对毛泽东身体的关心,毕竟熬夜伤身体。


为了防止再被父亲批评,毛泽东后来学会了把房间的门窗遮蔽,既不发出亮光、也不发出声响。


对比下现在十来岁的孩子们,有着窗明几净的房间,有着柔和的护眼灯,有的还有昂贵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书桌和椅子,但相对于看书,可能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宁愿偷偷玩手机。


我就不禁无比感慨。


科技改变了生活,但也破坏掉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毛泽东读的这些书,不是他在私塾里读的那些四书五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闲书。


在那段时间里,他读的更多的都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唐》等等“描写战士和强盗的小说”(萧子升语)。


他看来看去,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


图片




04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历史,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这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


但真实的历史里,却几乎没有人民群众的身影。即使有,也不过是拢在一起的冰冷数字,或是一场大战里微不足道的注脚。


就像是《人类简史》一书里总结的:


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


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粮食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一小撮人的故事。


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这就是建国以前的历史。


他们几乎都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名字组成。


即便出现了小老百姓,那也是盗匪、刁民、流氓、恶棍、刺客(详见司马迁《史记》中的“列传”系列)。


他们中没有一个是有帝王将相、王公贵族、才子佳人那般高尚和高贵的。


毛泽东后来曾对斯诺说: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


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




不仅仅是历史,甚至于直到《金瓶梅》以前,那些传奇小说里记载的也是这些帝王精英们的故事。


是的,你没有看错,《金瓶梅》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那么高的地位,不是因为她的“开放”,更不是因为她那些“不可描述的场景”。


而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小市民视角写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终于没有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传奇,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社会日常生活。


包括性生活。




05


十多岁的毛泽东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惑。


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就像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感叹得那样: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为什么种地的农民当不了书中的主人公?


读了好几年书的毛泽东,终于在某一个时刻,还是做出了这样的思考,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是一个值得记录的历史性时刻。


他意味着,毛泽东对于那些“自然而然”的秩序和传统,从底层里产生了怀疑。


就像鲁迅说的:自来便是这样,就是对的么?
图片


在毛泽东产生这样疑问和思考的那一刻,整个人类的历史都颤栗了一下。


因为,毛泽东发现了这个在几乎所有人看来很“合情合理”的人类历史里,其实有一个小小的BUG。


是啊,历朝历代,农民总是最多的,就是韶山,湘乡,也到处都是农民,为什么占了人口绝大多数,养活了所有人的农民成不了主人公,那些占人口数最少,还不劳动的人却能成主人公呢?


这个BUG里就蕴藏着人类历史里一个隐藏很深的奥秘,现在的毛泽东还无法将其总结出来,更没办法找到改变他的方法。


但毕竟,他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这里,容我引用一篇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


小说里,宇宙中有一群高等文明“排险者”,专门监测那些掌握了先进科技,从而可能对宇宙稳定产生威胁的智慧文明。


后来他们来到了地球,地球上的人问排险者:你们是什么时候注意到人类呢?是从牛顿时代吗?


因为从牛顿时代开始,意味着人类进入了近代科技时代。


但排险者摇了头,最后他们给出的答案匪夷所思:是从最早的一批原始人仰望星空开始的。


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智慧生命已经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


排险者进一步解释道: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最终揭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这里,我之所以要引用刘慈欣的这篇小说。


因为我觉得,他真的是用一种诗意的、玄幻的语言,描写出了第一下窥探真理奥秘的那种感觉。


而毛泽东提出的这个疑问,在我看来,就是他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一次“仰望星空”。


从他提出这个疑问开始,他之后的行动和努力,都在全力以赴地去找出其中的奥秘,并进而改变这样的结局。


他对人说:


我们将来也要写书,写农民的书,写中国人民自己的书。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一师时的同学,后来的革命战友,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蔡和森曾经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


他提出,中国还没有一部完全的史书,二十四史及通鉴等书所记载的多是天子和卿大夫的事,他准备从省志县志等书中一一考察,以平民社会的事为主编成一部史书。


可以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要让普通老百姓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因为,他们最早认识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足以推动历史的磅礴力量。


后来,蔡和森早早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而毛泽东则真的做到了。


图片




06


马克思在23岁时写下的博士论文中,有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


1942年,已经成为党和八路军领导的毛泽东在思考一个问题。


马上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要请他去讲话,在这个都是文艺工作者的会上,到底应该讲些什么呢?


毛泽东思考良久,决定将那个他少年时代就想过的问题提出来,并因此确定了讲话的主题:文艺创作为谁服务?怎么服务?


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创作一定要为了人民群众。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用群众的语言写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写东西。


他十分动情地说到:


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两年后,在延安,一个普通战士烧炭牺牲了。


这个战士原来是警卫班长,后来根据精兵简政的要求,服从组织安排,成了一名普通的烧炭战士。


他的名字叫张思德。


张思德去世了,从客观上讲,他就是一个“小人物”。


大家要知道,那时候已经到了1944年,共产党的队伍、八路军的队伍已经上百万号人了。


在这样的队伍里,一个普通的战士之死,按理说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很快也就会被人忘记了。


但毛泽东还记得,他在十多岁那年的困惑。


普通人为什么就不能是历史的主角?


所以,他坚持要为普通战士张思德开追悼会。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


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


在追悼会上,他做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演讲。


这就是老三篇中最著名的《为人民服务》。


在演讲中,他说到: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是对一个普通战士最高的评价。


更是对一个普通人最高级别的致敬。


图片




07


普通战士张思德,因为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永远地留在了我们党的历史上,也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这以后,还有更多的普通群众,镌刻在了历史不朽的纪念碑上。


因为毛泽东在那篇演讲的最后,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于是,建国后的教科书里的那些插图,都是各行各业的劳动群众。


于是,董存瑞,邱少云,雷锋,王杰,时传祥,陈永贵,申纪兰……


图片


他们成了新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2018年,在张思德牺牲70多年后。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大会堂隆重举行。


会上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名单。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单,名单中的每一个人,都将会因为在过去40年里为国家繁荣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铭记。


并会同那过去40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并进入历史的荣誉殿堂。


大概也是第一次,他们被安排上了主席台,和领导们坐在一起。


在宣读完表彰决定后,每个受表彰人员都给了单独的镜头。


在颁授完勋章、奖状后,一群少先队员为他们献上鲜花。


然后,不同寻常的一幕发生了。


主席台上的所有领导人集体站起转身,和台下的三千名参会人员一起,向获得表彰的人员鼓掌祝贺。


这是一个国家,能给这些时代先锋们,最高级别的赞美和致敬了。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搞量子信息的潘建伟,核司令程开甲,优秀教师代表于漪,有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杰桑·索南达杰,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


除此外,还有三位运动员、两位音乐人、两位电影人、两位作家等等。


他们中有院士、科学家,有专家学者,作家演员,有基层领导,但还有很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职工、个体户、农民工。


虽然表彰的名单只有100人,但这100人却代表了中国最广大的群众。


2021年,我们颁发了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而这些获得勋章的人基本都是基层党员,有的甚至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老家。


他们来自江河,来自草原,来自战场,来自农村,来自工厂,来自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他们是共和国不朽星空里闪烁的星。


但他们却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之间行走,他们是我们的学生、老师、同事、战友、兄妹、父母,他们真实、亲切。


他们的背后,站立的是亿万国人。


他们是时代的代表,也是我们自己的化身。


只是真实历史不必要记下我们每一个名字。


而让他们作为代表载入史册,享受党和国家给予的无上荣光,就已经证明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写了俄罗斯人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墓前的场景:


一位边防团长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访问,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该市无名烈士墓旁,看见幼儿园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老师哭了,孩子也哭。


这位团长告诉我,那场景使他深受震动。


我与那位团长讨论:3到5岁的孩子,懂得多少事情?竟然会在烈士墓前流泪。


进而又想:一个民族,从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就知道在烈士墓前流泪,其未来之精神素养该是何等强大。


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至今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但他们那些珍贵的东西并没有完全丢失,仍然在构成他们的精神内核。


幼儿园的孩子在无名烈士墓前流泪,新婚的夫妇联袂向无名烈士墓献花。


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堕落,怎么可能被黑暗吞没,怎么可能被其他民族征服。




金一南最后写道: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精神衰落的民族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不能想象一个不能构成自己核心精神内核的民族,会是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而在我们党的历史话语里,这样值得铭记的英雄,就是人民群众自己。


镌刻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的浮雕画面里,没有一个帝王将相、没有任何一个领袖精英,所有的面孔,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在我们党百年的历史中得到了实现。


让我们再次回顾毛主席的那句话: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栩然:为什么我们怀念毛泽东?|2022-08-1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