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雷军的演讲在网络上火了。
在外界看来,大众习惯了以“仰视视角”看待一些公众人物,认为他们高大上、遥不可及。就拿雷军来说,在外界看来他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雷布斯”,但作为当事人自己来讲,却是人生百味、冷暖自知。
在演讲中,雷军提到了人生曾经遭遇的低谷,自己如何进行了穿越,又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感悟。通过这些走心的语言,我们才能以“平视视角”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雷军,一个遇到了挫折也会迷茫、彷徨、痛苦的普通人。
在总结自己过去经历的时候,雷军说道:
“既然这些痛苦难以回避,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直面这些痛苦,在痛苦中坚持前行,让痛苦来塑造更好的我们,这就是痛苦的意义、挫折的馈赠。
而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失败,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消磨时间的事情,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
说真的,在看到这一段时,我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人的低谷和挫折分很多种,有一种是已经明确了方向,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还有一种是原本的规划被打乱,连方向都失去了,顿时让人感觉迷茫,不知道去哪里。
对于前者,穿越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我们心中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白要去哪儿,大不了从头再来;对于后者,穿越起来却是相对困难的,因为连我们的内心都已经迷茫了,既然连去哪儿的方向都不知道,那又怎么去呢?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后者的情况,那就必然要经历一段整合内心的过程。
很多外界看起来“高大上”、“遥不可及”的人,其实都经历过比普通人更多的低谷和挫折——要么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乱了原本的人生规划,要么是非常清晰现在走的人生道路并不是内心想要的生活,但新的人生道路还未生成,这时连内心都迷茫了。
这时,人就会显得很颓废,甚至去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琐事。这样的行为,在外界看来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被误解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无所事事。
就像雷军所说,他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曾去泡吧、泡BBS。多年之后,他才知道这段经历的价值:在创办小米时,第一步要先把论坛做好,而做论坛就是靠当年玩BBS当版主时学会的那几招。
人生的很多事情挺奇妙的,迷茫和低谷时我们下意识去做的一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毫无意义的、零碎化的,甚至被质疑的。但到了未来某一天,内心会自然而然产生一条主线,将这些经历的片段串连起来,形成一整幅画,人生的新道路就此生成。
大家知道,我们的公众号是解读毛主席的。
其实网络上关于描写毛主席的文章实在太多了,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来“仰视视角”描写毛主席的,说他是何等的目光远大、纵横捭阖、英明神武,当然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却容易让人觉得过于“高大上”,于是内心会产生距离感。
我们的公众号不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平视视角”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会遇到挫折、迷茫和痛苦,也穿越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赞颂毛主席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去品读一下毛主席人生的低谷时刻,他遇到的迷茫和彷徨是什么?他又是如何穿越的?
当然,毛主席一生中遇到的低谷和挫折太多了,一篇文章难以全部讲完,我们就罗列他在青少年时期,在建党之前的三个迷茫时刻。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到他是如何应对迷茫和痛苦的,又是如何穿越低谷,踏上革命道路的。
2
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就遇到了人生的迷茫。
彼时的他还身处于韶山冲,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圫。对于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啥样子?他还没有亲眼见过。
人生初期的毛泽东,人生路线早就被父亲毛贻昌规划好了:长子毛泽东读书6年,能说会道,先读几年书,到湘潭市里米铺做学徒,学会做生意之后,再开设毛家的店铺;二儿子毛泽民双手能打算盘,勤快精明,在家里主持作田、大米加工。
如此,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何愁毛家不富?
只是,那时的毛泽东时常会怀疑父亲做的规划:这辈子……就这么过了吗?
这好像并不是他内心想要过的一生,但到底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那时他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感觉,还说不清楚。
毛泽东的迷茫,来源于他经常看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说唐》等一类的闲书,里面讲的都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才子佳人这类人;就算是《水浒传》,讲的也是盗匪、刁民、流氓、恶棍、刺客这类人群。
可现实中根本没见到过书中的人物,放眼望去,满韶山冲全部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可这些农民压根没在史册上出现过,这是怎么回事?
他后来曾对斯诺回忆过自己的少年时代:“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
接下来的一件事,加重了少年毛泽东的迷茫感。
1910年4月,长沙爆发了“抢米风潮”,受灾的饥民被逼无奈,直接开始抢起了大户和米店的米,其中就是有毛贻昌家的一车米。
接下来,官府迅速前来进行了血腥镇压,许多人被砍掉头颅,挂在柱子上示众。
消息传来韶山冲时,包括毛贻昌在内的村里人都气得不行,原因并不是饥民无辜被杀,只是自家损失了大米。
毛泽东却对父亲不表同情,认为村人的方法也是错误的。毛泽东觉得,这些人“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他深恨这个社会,特别是官府“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更令他痛心的是,同样是普遍平民百姓,各家村民却非常麻木不仁,他们只管自己的利益,只为自家的一点点损失而愤愤不平,对于长沙饥民的死活却不管不顾。
至于官府为什么视人命如草芥,父亲毛贻昌的回复是“你自家损失了你不管,你可怜可怜你老子,你去管别家事做啥”?
若是问周边的人,得到的回复顶多就是“这是官家的事,我们老百姓怎么说的明白?”
不管是史书还是现实,人们好像都不怎么关心平民老百姓的死活,谁为他们的利益发声呢?这让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
念念不忘,必有回应。
正是在1910年,大他9岁的表哥文运昌来到了毛家,表兄弟俩谈及了包括“长沙抢米风潮”在内的很多事,文运昌的谈吐让毛泽东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稍稍有了一些理解,但更多的问题又萦绕在他的心中,难以消化……
文运昌对表弟说:“你窝在这个山沟沟里,见识怎么可能长远?”这句话像一块巨石,在少年毛泽东的心中激起了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