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会试。反复斟酌,朱元璋最终任命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白信蹈为副主考。科考进行的很是顺利,经过二月会试以后,刘三吾、白信蹈先后录取宋琮等五十一名学子。
三月,经过廷试之后,最终以陈䢿为状元、尹昌隆为榜眼、刘仕谔为探花,并发榜公示。但是这次会试特别吊诡的地方在于,所录取的五十一人全部为南方学子。
发榜之后,北方学子见录取者皆为南方人,而北方学子竟然全部名落孙山,再加上两名考官皆为南方人,因此难免怀疑其中有鬼。于是,仅仅六天之后,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跑到礼部衙门鸣冤告状,事情经过发酵,很快便从民间渗透到了朝堂之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热议。
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计划从落第举人的试卷中每人调阅十卷,增录北方举子。
然而,调查小组经过数日的复核,到四月末终于给出了调查结果,说“录取全部公正合理,没有问题”这个结果一出来,不仅北方落第举人无法接受,就连朝中的北方籍官员也开始怀疑其中有问题。
到了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说主持本次科举的主考官刘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等人皆为“蓝玉余党”,张信被凌迟处死,刘三吾等人全部被发配流放。
六月,朱元璋亲自举行殿试,之后钦点韩克忠为状元并发榜公示,因发榜时间为夏天,故称之为夏榜;又因录取的学子全部为北方人,因此也称北榜。
由于该事件,后面的关于“南方和北方”因为考试的冲突不断加剧,矛盾也越来越突显。在朱元璋和朱棣在位的时候,凭借政治声望和权柄还能压制的住。28年后,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即位开始,朝廷开始分南北卷分别取士,用制度的方式把“地域化差异录取”落实了下来。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从高考录取看“公平”有多复杂
2022年的秋季大学入学即将开始,高考这个话题似乎已经告一段落,考上的也好,没考上的也好,似乎也都最终接受了这个选择。不过每年到高考季,抱怨声最大的大概就是河南的学生。
一方面,河南作为“高考地狱级别”的考试地方,从来都占着几个第一:考生人数第一,录取分数第一(全国卷),录取率倒数第一(全国卷)。导致河南省高考竞争非常激烈,高考形势也异常严峻的原因很多:
有高考生规模庞大的原因,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我国高考生人数最多的省份,2022年高考生有125万,比一本录取率排名靠前的几个省市加起来还多;
也有重点高校资源匮乏、本科高校资源有限的原因,河南省的重点高校资源情况,却还不足这几个排名靠前的几个省市的一半,全省没有985,只有一所211,外加一所双一流。
不过如果拉大全国范围,以最真实的数据来看,光看录取率一个指标的话,河南也还并不是最惨的。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2年高考上线率最低的为广西,本科一批上线率13.06%;要知道,相较于河南的120万考生而言,广西的44万考生怎么说也不算少了。
甚至包括广东,其实录取率也低于河南,只有15.99%,广东的67.2万考生,要说也赶上了河南的一半了。但是如果,把考试人数,分数线,录取率几个指标重叠起来看,但大体上是可以得出结论,河南是高考最卷的省市。
很多人都说,教育和高考还是不够公平,但是这个“公平”能得到改变么?
很难,但也不是完全看不到希望和改变。
大家都说,教育也好,考试也好目的是为了公平。但是,什么是公平?这个定义其实是很复杂的。
比如,如果完全以“绝对分数”录取,那么教育资源投入大的地方,整体看,平均分数一定就会高。而教育资源的投入,又跟当地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为教育资源投入往往是地方政府来统筹安排)。以绝对分数录取,就会出现像当年明朝那样“南北榜”的问题,让投入少的地区,上升通道更加狭窄。
比如,如果完全以“人口比例”录取,那么人口多的地方,相对考试难度就会快速下降。而这又对那些教育投入大的地方不够有利,也没有办法调动地方上加大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了一个反向激励的作用。从而让地方上教育系统选择躺平,反正不管努力多少都有这么多的名额。
其他各种方式,都有利弊得失。
而这还是只是“公平”的定义,具体来看达成“公平”的基础设施则更为复杂。
想要录取率更加公平的前提,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国统一试卷标准
全国统一试卷是为了让大家的水平能能够在一个公平的维度得到检验,也不会有地方去说,我录取率高是因为我们这学生水平和层次高。
而这个事实上已经在推进了,2014年全国自主命题的省有十几个,2015年少了3个,2016年又少了7个,到今年,自主命题的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而浙江在2023年也将采用全国卷。
其实统一试卷这个,挺难的,而且也是一个长周期的。因为基本一个政策从宣布到落地需要避开一届的学生(三年),而且对于一些既得利益方来说,相对阻力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仍能保留自主命题的就只有……
二、全国统一教学质量
试卷统一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学质量统一是个成本更大、难度更大的事情。
因为对于教育稍有了解的就知道,教育投入这个是一个上限极高的事情,对教育的投入,多少都是不够的。
深圳的小学可以给到年薪近百万去挖一个特级教师,而广西可能连乡镇教师的基本工资保障都需要靠财政直达才能保证按时发放。在这样几十倍的教育投入的差异化下,谈教学质量公平其实很难。
不过,在十四五规划里面提到的很多“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均等化更大意义是兜住底线的均等化,而要降低教育成本,尤其是某些家庭的“疯狂鸡娃”只能依靠对于某些行业的彻底打击了……
三、全国统一生源质量
有人或许会说,教学质量统一了,生源质量不就统一了?实则非也,各个地方对教育历来的重视程度、学习氛围、所构建的选拔体系、培养体系,都决定了走到高中这批学生在各个地方是有差异的。
有很多地方在中考就完成了分流,有的地方执行则不够完善,仍有很多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其实也上了高中,所以生源质量这一块也是一个重点需要考虑的。不过这一点也在改变:
根据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
-
要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确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
省级统一命题是为什么呢?圆方想,大概是为下一阶段中考分流市级层面的统筹,转变向省级层面的分流做准备吧。
统一试卷标注,统一教学质量,统一生源质量。而这只是录取率相对公平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还需要考虑到每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稳定、民族、宗教等一系列的问题,想想都让人头疼。
不过,圆方推测,到2027年前,中国教育在前三个充分条件基本达成的前提下,会进一步推动“录取率公平”的转变。
大概会采取(圆方瞎猜):
“绝对分数为主+参考人数为辅+相对要素补充”的形式。
也就是说,高校在录取的时候,64%按全国分数从高到低在全国投放录取名额,20%按各个省的参考人数投放录取名额,16%按一些特殊权重投放录取名额。
而那个时候,更加公平的高考,更加激发各个地方对教育投入的高考,获得感更高的高考想必会为共同富裕的未来中国,添砖加瓦吧!
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2016.9.9,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