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那篇文章时,我心中更为确切地感受到一点,就是巨人很孤独。所以我今天想沿着这个话题写点文字。
昨天的文字讨论了毛泽东的对台政策,那些内容本身貌似也没啥新鲜的,稍微了解两岸历史的朋友大致都知晓。
如果说有点新意的部分,大致就是说炮击金门本质上是一场武力谈判,即明明可以拿下而没有行动。所谓的武力谈判是武统与和统之间的中间选项,退一步就是武统,进一步就是和统。在炮击金门之前,大陆对台湾的主流是武统,在那之后就进入和统模式。今年佩洛西窜访台湾之后(以及随后的美日政客窜访),解放军围绕台湾所做的高强度演习,本质上重新进入了武力谈判模式。向前一步是武统,向后还是继续和统。
为什么会想起巨人的孤独呢?因为研究巨人的政策其实并不容易。反过来思索,后人研究那些政策尚且不易,可见制定这些政策更难。
要知道后人研究巨人的政策,容错率很高,很多时候即使研究出错了也不至于出现严重后果。但是历史巨人制定政策时的容错率就很低。因为在那个维度上,任何一点差错的后果都可能非常严重。与此同时,历史巨人在制定政策时,又会遭遇空前巨大的压力。这便是他们孤独的根源之所在。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觉得历史巨人无所不能、无限崇拜;另有些人认为历史巨人冷酷无情,情绪上很排斥。实际上历史巨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只不过他们比普通人站位更高、看得更远、同时更为坚韧、甚至行事手段较为铁血。所以他们也无法摆脱孤独。
举个例子,当初始皇帝搞郡县制,从帝国的角度来看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当时的旧贵族而言是弊大于利。秦始皇刚刚去世,旧贵族们就发动各种暴动。在那个过程中,秦始皇一家、乃至整个老嬴家,都成了牺牲品。但郡县制奠定了大一统历史的根基,绝对是影响深远。
再回到毛泽东身上,其实他人生中的很多步都充满不被理解的巨大孤独。
当初国共合作如火如荼之时,毛泽东去搞农民考察报告,很多同志不理解。后来证明只有解决了农民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当初国民党清党之前爆发中山舰事件爆,只有毛泽东和周恩来少数几个人主张强势回击,很多同志不理解。后来证明,除了拿起枪杆子别无选择。
当初国民党清党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后果断上井冈山“找绿林朋友”,很多同志还是不理解。后来证明,山野之中大有可为。
当初在井冈山搞土改,同样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被误解为“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后来证明,只有在最基层才能完成马列主义中国化。
当初第二次国共合作,毛泽东要求红军将士脱下军装,换上国军军装,很多同志还是不理解。后来证明,与国军合作,在敌后发展,无比正确。
当初抗美援朝,也是毛泽东力排众议出兵,很多同志也是不理解。后来证明新生的共和国必须打一场立国之战。
回顾这些历史片段,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历史巨人的孤独。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历史巨人的一切选择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并不会真的去理解其孤独的因果。
所以说历史巨人也不是神,他有着巨大的孤独,只是大家看不到或者不愿意去看而已。当然相比普通人,历史巨人的孤独会被历史记录下来。因为普通人的孤独通常会被琐事埋没;而历史巨人的孤独会转化为各种中策和思想传于后世、供寻觅。
后世的寻觅者中,大多数也就是凑热闹,少数看懂门道的内行才能明白巨人的孤独。
当然话说回来,后人的理解也并不能消除历史巨人曾经承受的孤独,但是可以缓解历史天空的孤独,可以将历史巨人曾经的理念发扬光大,维护与修缮历史前行的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