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的“里根”号
—————————————
8月19日,在东亚海域折腾了大半个月的美“里根”号航母返回到了位于日本东京湾的横须贺海军基地。
横须贺海军基地:
这艘航母可以说是整个8月份曝光率最高的美国航母,它目前隶属于美国第七舰队,该舰队历史悠久,其从诞生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关照”亚太地区。
所以一旦台海有什么事发生,第七舰队就会第一时间凑过来搅和一下,展现一下美国的力量。比如说在1996年台海危机的时候,当时第七舰队的“独立”号航母就开到了台湾海峡中线,并且启动电磁干扰骚扰中国军演。
在前段时间因佩洛西窜访造成的台海紧张局势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支舰队的身影。在整个事件中,“里根”号航母都一直在东亚海域晃荡,它也因此成为了新闻里的常客。
不过就目前为止的航迹来看,它的行动还是比较谨慎的,一直在距离台海地区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活动,这个距离超出了其舰载机“超级大黄蜂”的作战半径,并没有形成实质的威胁。
“里根”号7月30日-8月19日航迹:
这其实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美第七舰队的尴尬之处:
现在它们的主力阵容只剩下1艘航母和10艘舰龄老化的宙斯盾舰,规模已经大不如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军舰的舰龄见长、舰况老化,再加上美国海军现在欠薪严重,平时保养工作也不太上心,所以航母的“趴窝率”很高。全美11艘航母虽然看着唬人,但常年只有一半能出勤。
锈迹斑斑的里根号:
这样的结果就是曾经的东亚霸主美国第七舰队,如今在实力上已经被近年爆发式发展的中国海军超越。他们这段时间犹犹豫豫的航迹,正是这种野心和实力不匹配的体现。
不过不管纸面实力如何,因为美国一直在叫嚣要去台湾海峡“维护航行自由”,所以大家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里根”号航母能开进台湾海峡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台湾海峡里的海洋区域在主权上是怎么定位的。
人类在海洋权利上的共识不如陆地权利那么清晰,客观上确实存在不少分歧,毕竟从大航海时代到现在也不过600多年而已,跟磨合了几千年的陆地文明不可同日而语。
海权里面最基本的问题就是领海的定位,而“领海”这个概念并非一开始就有,它的形成其实经历了很长的波折。
领海是怎么来的?
—————————————
古时候大家在海上开船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别随便登陆其他国家的土地就行。但在船只普遍拥有火炮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装备火炮的舰船即使不靠岸也能威胁你的沿岸领土,指不定哪天在海面上就会开来一艘战船朝岸上的居民开炮。当然,岸上的火炮也可以随时问候路过的船只,你扬着风帆唱着歌,突然岸上就飞来一发炮弹把你的船打个窟窿,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还是需要立个规矩,不能老这么不讲武德的互相伤害下去。于是在十七世纪的时候,荷兰的一个法学家就率先提出:陆上国家的权力以其大炮射程所及的范围为限。这个理论其实就是“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海洋版。
这样的规则虽然简单粗暴,但在丛林世界里特别有效,于是它很快就得到了海洋大国们的认同。在之后的岁月里,各国纷纷按这个规则来签订互相之间的条约和法律,规定以后不能随便开船进入大炮射程之内的海域,如果“不请自来”的话,那么挨打就是活该了。
规则讲好了,接下来就是确定一下这个“大炮的射程”到底是多远。
1782年,意大利人加利安尼根据当时的火炮射程,建议把这个标准定在3海里,该建议被很多国家采纳,逐步形成共识。后来美国在1793年法国革命时期发布了一个中立宣言,在这个宣言内容里,美国公开宣布了自己3海里的领海范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3海里领海范围的国家。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武器的射程越来越远,3海里的距离对于大多数沿海国家来说已经不足以保证沿海的安全了。那么各国有没有与时俱进,修改领海范围的规定呢?这时候分歧就出现了。
对于大多数沿海国家来说,当然希望领海范围大一点,这样自己也安全一些。但对于海洋强国来说,各国的领海范围越小越好,这样自己就可以随意地开到各个沿海国家面前耀武扬威了。
于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全球的领海共识又混乱起来。
1930年的《海牙协议》保留了3海里的领海线共识,但同时也有很多国家宣布了自己认为的领海范围,比如说苏联公布的领海线就是12海里,智利甚至宣布200海里内都是自己的地盘(怕别人抢他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