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着20多位主管经济的高干,前往西欧五国学习。
20多人里头,只有水利部长钱正英和一名工作人员出过国,他们没有见过落地玻璃,也没有吃过冰激凌,工作人员千万提醒,还是有人在玻璃前碰碎了眼镜。
参察队伍共走了法国、瑞士、西德、丹麦、比利时共20多座城市,在西德,他们见到了年产5000万吨的露天煤矿,只需要2000名工人,而我们完成同等产量,当时需要16万名工人;在法国,他们见到了年产350万吨的钢铁厂,只需要7000名工人,而同时期的武汉钢铁,年产230万吨,需要6.7万人;在瑞士,他们见到了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发电站,职工只有12人,而我国2.6万千瓦的江西江口水电站,职工有298人。
在莱茵河边见到西德谢尔总统时,谢尔介绍西德繁忙的莱茵河,说他们的莱茵河很勤奋,谷牧说我们的长江比莱茵河长,但运量小,不是长江不勤奋,是我们工作没做好。
谷牧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五国都是电力先行,首先利用本国的水力和煤炭保证能源供应,使这些国家根本不存在缺电现象,我们要电力先行,以果断措施加快开发水电,还要重视发挥长江及主要内河的作用,重视港口、铁路、公路建设,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
代表团6月30日归来,在大会堂做汇报,从下午三点半讲到晚上十一点十五分,听者无不动容。
汇报当中对水电、长江等建议,深深影响到了后面中国的发展战略。
7月,国务院又开了20多天的加速四化建设务虚会,谷牧在会上说,1975年小平同志就提出过技术引进、外贸出口的政策,国际形势提供了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科技成果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它。(来源:《谷牧回忆录》)
谷牧的出访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与世界的差距,当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
贰
谷牧所说的“国际形势提供了机会”,指的是美国主动向中国示好。
1973年第四次中东危机爆发后,美国帮以色列痛揍阿拉伯联军,阿拉伯人战场上打不过,但想起家里头还有油田这个法宝,一怒之下联合起来减产石油,并主导油价暴涨,站在一旁吃瓜的苏联,意外靠着石油出口获得巨额财政,手里头有了余钱,心里头便痒得慌,在世界输出革命,要跟美国斗到底。
1970年代是苏联的鼎盛时期,主要是财政爽翻,想怎么作就怎么作,而财政爽的主因,又是石油涨价。
美国当时看到苏联咄咄逼人,油价高涨又逼得美欧吃紧,因此美国当时第一打算改善跟苏联的关系,变仇家为亲家,第二打算联华制苏,毕竟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二把交椅,中苏关系又僵了好多年,把中国拉过来就可以在周边扼制住苏联。
1972年尼克松访华,先拉近跟中国的关系,改善敌对状况,但并没有给中国实质利益,只保留了沟通渠道以及允许中国引进一部分项目(后面会谈),主要还是把心思放在第一方案上,中国只是他们心中的备胎,没想到1977年3月,美国务卿万斯访苏,重点谈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提出削减洲际弹道导弹方案,但勃列日涅夫冷脸拒绝,也不愿跟美国总统卡特互访,万斯受了委屈,回国诉苦,说苏联铁定打算要搞死我们,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重献“联华制苏”的计谋,卡特便派万斯于8月抵达北京。
但这次访华卡在台湾问题,万斯要求中国不得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美方还要继续向台湾卖武器,小平明确表示美方只有“断交、撤军、废约”才可以,这次没谈成。
到11月时,苏联这边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六十周年,浩浩荡荡的游行人群中,第一次出现了和列宁像制式相同的勃列日涅夫雕像,苏联士气高涨,苏勋宗气势大盛,眼看有苏攻美守之势,美方试图再派万斯来华谈判,但布热津斯基认为万斯不靠谱,他主动找到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说自己想访华,我方同意后,黄镇在一次午餐宴上正式提出邀请布热津斯基访华,老布马上同意,这样才把万斯给挤掉。
1978年5月,也正是谷牧带队出访西欧的同时,布热津斯基到达北京,与小平进行会谈,老布态度十分诚恳,同意建交三原则,美国将断绝与台湾方面的外交关系,从台湾撤走所有军事力量,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中美之间建交的最大阻碍终于得以突破。
中间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建交谈判,谈到12月初,终于把各种细节敲定,双方约定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同时发表公报和声明。
中美细节谈完的准确时间,是1978年12月4日,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12月18至22日。
我们正式宣布改革开放的时间,离美国与我们正式建交,时间线上只差了9天。
叁
改革开放的本意,是指打开国门,接收西方阵营的技术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