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浅浅的事,
我在2021年2月5日写过一篇文,
不过那时候读者是现在的一半,
可能有些读者没看过,
今天重发一遍。
以下是原文。
1
最近贾浅浅出圈了,此人是贾平凹的千金,职业是大学副教授,业余写一些狗屁倒灶的歪诗。
我专门读了贾浅浅的诗,有很强的不适感,但也不是没好处,起码自信不少。
毕竟比大学副教授强一丢丢,特别能培养文化自信。建议大家捏着鼻子多读几首贾教授的诗,说不定过年期间,家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其实贾浅浅的水平如何,不是我们最关心的,真正让大众不爽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学阀、世袭和特权。
2003年1月,贾平凹出任西安某大学文学院院长,仅仅半年后,本科毕业的贾浅浅入职西安某大学,担任现当代文学教师。
刚刚本科毕业,就去大学教本科生,也不知道她自己学会了没有,真是一个敢教,一个敢学。
即使2003年的学术门槛不如现在高,刚毕业的本科生做大学教师,也是骇人听闻的事情,可贾浅浅做起来波澜不惊,并且在短短5年之后,升为副教授。
和大部分同龄人相比,贾浅浅属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不出意外的话,她的后半生也会相当顺利。
比如做着舒服的工作,享受国家待遇,业余和同行互相吹捧一番,你说我的文字有灵气,我夸你的小说流芳千古。
至于其他人怎么看,一点都不重要,反正文学没有标准,垄断主流话语权的大咖都说好,你能怎么样?
我们确实不能怎么样,甚至破诗出圈,都不一定能影响贾浅浅的人生轨迹。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有必要搞明白一个问题:
为什么学阀、世袭和特权始终存在?
2
想做学阀一定要出道早。事实上,凡是带有“阀”字的群体,都要在特定的时间段抓住机会出道。
要是出道晚了,错过跑马圈地的时代,坑位就被占满了,开宗立派的“阀”肯定没戏,只能给前辈做小弟熬资历。
比如民国军阀。
他们都是在清末民初出道的,要么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要么到保定军校读书,占住这两个坑,普遍在民国混的不错。甚至国府败退大陆的时候,很多高层大佬依然是这些人。
别看黄埔系的声名显赫,现在说起来都是牛逼人物,可在民国的时候,黄埔系成员初期晋升迅速,越到后期越难。
号称“天子门生”的胡宗南,拼了25年,不过是战区长官和二级上将,而同等机遇的留日生和保定生,拼命25年,早就是占山为王的军阀了。
最牛逼的阎锡山,毕业3年就是山西都督。
这就是出道时间不同,带来的结局不同。
原因无他,坑位占满了。除非老一辈人愿意让位,要不然你就得等着,什么时候坑位空出来了,你才有竞争的机会。
回到贾平凹,此人出道的时间也非常巧。
1952年出生的贾平凹,自80年代起专职写作,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小说,直到1993年出版《废都》,几年后荣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80年代号称知识分子的黄金年代,因为民国时期的旧文人被清理掉了,建国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不怎么重视文科,以至于80年代的人文社科领域,几乎是空白的。
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就给了贾平凹等人跑马圈地的机会,他能有现在的江湖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80年代把坑给占住了。
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未必比后人厉害多少,而是时代机遇,给他们装上“一年顶十年”的助跑器。
那代人的机遇,类似于民国的大师们,在一片空白的中国,稍微做出一些成绩,便是开宗立派的宗师。
后生晚辈想入行,都要上山拜码头。
晚辈能得到多少生存空间,要看他们是否愿意收回手脚,让出一条羊肠小道,要是他们串通起来,不给晚辈让地方,那就真的能把人逼死。
其他领域也一样。
政府要求干部年轻化,改革开放创造大量经商机会……几乎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生猛的年轻人抢占滩头,切割下时代的最大蛋糕。
仔细数数,现在中国各界的大咖,哪个不是80年代出道占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