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宣称因为“技术原因”,将“无限期停止”北溪一号向欧盟国家输气。
我看到许多媒体都以“重磅突发”的震惊标题来描述这一事件。
我想在常读我文章的朋友中,这肯定是不意外的,在7月29日,我就发文《普京反击西方颜色革命的方式,太残暴了!》,讲俄罗斯用能源通胀革命反制欧美的颜色革命,这篇文章里就提到北溪供气多少,停不停取决于俄罗斯的政治需要。
在8月20日,没人关注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停气三天的检修预告”的时候,我写下《俄罗斯宣布对欧洲停气三天!这剧本好熟悉呀~》,这篇文章明确预判俄罗斯停气三天后,会“三天又三天”的无限期停下去。
为了逼迫欧盟,特别是领头羊德法两国在俄乌冲突与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转变立场,普京的“停气三天”,会持续“夏天,秋天和冬天。”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作为欧盟三强,也是G7的半壁江山,在9月2日跟随美国通过了“联合限制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的协议。
G7国家承诺一起,将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价格限制在50美元一桶,从而重创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的“财源”。
俄罗斯随即宣布不向任何“附和俄罗斯石油出口限价”的国家出口石油。
这是针尖对麦芒的反制。不向他们出口“廉价原油”,那这些国家就只能接收“民主国家”转售的“民主石油”,国内通胀的爆表会更加无解。
除了“针尖对麦芒”的石油出口禁令博弈,俄罗斯向欧盟“天然气断供”就是更狠更釜底抽薪的一招。
你不是限制我“石油价格”么?那干脆天然气也别想要了!
欧洲相比较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液体运输很便捷而言,对俄罗斯的天然气刚需短期是无法被取代的。
欧洲多国政要只能要求民众“少开空调”,“洗澡只洗4个部位”等方式来减少民生部门对天然气的刚需。
民生部门可以劝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忍一忍,那么工业对天然气的需求呢?
许多行业的减产和停工,带给产业链上下游的损伤,是不可估计的。
美国和欧盟发动“石油限价令”公开理由就是:让俄罗斯没有财源,俄乌战争无法进行下去。
普京的天然气反制,本质上就是要欧洲不再背后支持乌克兰政府,而是像当年“明斯克协议”一样,舍弃乌克兰,实现欧盟与俄罗斯的和解。
双方的博弈目标,都是在己方“达成获利目标的前提下,结束俄乌冲突”。
在英国脱欧后,欧盟还有27个国家。欧盟国家对外的声音经常相互矛盾与拆台,本质原因,就是二十多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就从能源供需占比来说,欧盟不同国家,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不同。
北欧国家不仅不需要俄罗斯能源,还能向欧盟国家出售“昂贵能源”,当然主张对俄罗斯强硬到底。
匈牙利的欧尔班政府,则是不顾欧盟的集体意志,与俄罗斯达成私底下协议,在原有供气不被切断的前提下,还额外得到了更多天然气供应。
因此匈牙利的欧尔班政府,当然是欧盟内部极力主张与俄罗斯妥协与对话的力量。
与这些国家相比,俄罗斯断气冲击最大的,是欧盟最重要的工业国,也是欧盟‘两大话事人’之一的德国。
首先是国内通胀,连续多月维持在7.5~7.9的高位。
比消费端通胀更恐怖的,是德国制造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多月在30%左右。
去年我国PPI一度接近10%,与通胀CPI的剪刀差于都超过7%,当时就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如今德国PPI是我国去年巅峰期的三倍,与CPI的剪刀差更是长期超过20%,这种环境下的制造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是最轻的,企业能否活下去,要看过去几十年积累的“血够不够厚”。
德国制造业熄火不仅体现在通胀高企,全欧盟倒数的经济增长率上,最直接的指标是德国的外贸数据。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也是欧盟工业抢占全球市场的代表。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品和先进制造技术出口国,居然在过去几个季度连续出现“贸易逆差”,这是史无前例的。
如今的德国,物价飙升,能源短缺,结果最引以为傲的制造业都出口萎缩。
因此,今年的俄乌冲突,除了战场乌克兰,第二受伤的国家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周边小国,恰恰是老牌工业帝国德国。
俄罗斯对欧盟国家断气,是对欧盟工业和民生的“双杀”。
那么欧洲在被断气,急于全球寻找替代能源供应的时候,哪个国家是最大赢家呢?
就在昨天,日本媒体将目标瞄准中国,发表文章称“中国通过大量能源转口贸易,大赚外汇的同时,帮助欧盟度过天然气紧缺的寒冬。”
这篇文章明面上是羡慕中国“会做生意,赚取高额利润”,但更大的险恶用心是“挑拨中俄全天候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给欧盟断气,显然是要逼迫欧盟屈服,这时候其他能源供应方,帮欧盟渡过难关,显然就是和普京的战略对着干!
从今年三月以来,国内外媒体都有报道,因为俄乌战争影响,欧洲急切地全球寻找天然气现货。
我国公司通过在海外将“富余”的天然气长期订单,现货转卖给欧盟国家,实现几倍超额利润。
我们承认,在俄罗斯给欧洲搞能源封锁的过程中,我国的确是在其中赚过钱的。
但是通过我国“现货转卖”的天然气订单,只占欧洲补充能源的“7%”,这只是欧盟大量“吸收转口能源”的一小块份额。
日本极力鼓吹,将我国7%的能源供应,拔高到欧盟度过能源危机的关键,显然就是想污蔑我国是俄罗斯战略的“拆台方”。
欧盟国家跟着美国制定了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制裁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从欧洲薅羊毛获利。
比如美国就被证实“下了封杀俄罗斯石油禁令后,美国公司却继续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再高价卖给欧盟。”
东欧的爱沙尼亚等国,则是将俄罗斯原油与本国的少量原油进行勾兑,然后以“民主国家石油”的身份倒卖出去。
中东的能源巨头们,比如沙特,则是一方面低价收购俄罗斯原油补充国内库存。
另一方面则是卖出更多更贵的石油给欧盟,通过“能源置换”,沙特也从欧盟这傻大户身上薅羊毛。
另一个倒卖能源获利颇丰的国家是印度,同样是从俄罗斯进口大量“低价打折能源”,然后高价卖给欧洲,印度得到的“负面舆论攻击”则少得多。
印度今年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大量低价能源,以及大做欧盟的能源转口贸易,让印度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全球“一枝独秀”。
因此,印度被多个国家,包括国内许多网友认为是“俄罗斯对欧盟断气后,火力队夺得东方国家。”
如果仅仅是算“能源转口贸易”的短期利润,我国有些央企却是赚到了,但是在全球多国都做这个生意的背景下,我们赚的不算突出。
而且在俄罗斯对欧盟,特别是德国断其后,仅仅聚焦“倒卖能源赚到的外汇”,这个格局还是小了点。
俄罗斯封杀德国能源后,德国制造业资本明确在一个周期内看不到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因此能源封锁导致“德国产业转移”,这是比短期能源倒卖更大的利益。
一个先进的制造业工厂迁移,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城市的产业影响,至少是三十年。
比如中日关系,中韩关系出现波折,同时国内替代产品逐步取代并超越后,日本和韩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我国的企业,这两年已经有部分停产和迁移。
即便是这些企业失去竞争力离开了,但还是带动了过去三十年当地的,全国产业层面上的发展红利。
因此相对于转口能源的美元差价,相对于欧洲金融资本的短期境外避险,德国制造业产业资本的转移,才是未来几十年“发展潜力和经济利益”的转移。
因此哪个国家能够承接德国制造业资本的大量投资和转移,哪个国家才是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赢家。
从公开信息来看,今年6月,宝马在沈阳的第三家工厂动工,投资总额超过20亿欧元。
今年7月份,全球最大化工集团,德国巴斯夫宣布推进在我国广东建设大型基地,到2030年,总投资额将达到100亿欧元。
德国大众公布在我国的最新投资计划,到2024年底投资约150亿欧元用于电动车产业,并将雇用数千名软件工程师。
这些产业资本,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人才的转移,才是欧洲能源危机中,向外溢出的最大财富。
既然德国政府以自杀式的虔诚去绑定乌克兰的命运,任凭世界各国去薅德国羊毛,那我们自然不会客气!
至于表面上能源转卖差价的利润,自然是东方大国印度赚的更多,这个战争财薅羊毛的帽子,还是三哥去戴吧!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