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卢克文:《燃烧的天国》(冯云山卷)|2022-09-07

 冯云山.苦难的奋斗

184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大冲村一户财主家,见到了杨秀清。

此时的冯云山31岁,原住在广东花县禾落地村,因坚信同学兼远房表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两年前的春天,与其深入广西传教。

出门在外,一路上他们遭了许多罪,到达贫苦的粤北连山厅白虎墟时,同行的冯瑞嵩、冯瑞珍忍受不了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退却回家,好不容易走到广西浔州府赐谷村,洪秀全表兄黄盛均家,蹭了三个月饭后,洪秀全眼见得表兄穷得揭不开锅,不忍心再住下去,也决定回广东,反而冯云山坚定地要留下来。

冯云山的信念比开创者洪秀全还要牢固,他觉得广西是一片广阔天地,将来大有作为,他要坚持在广西传教。

他在赐谷村同洪秀全告别,在浔州府一位杂工朋友处住了一个月,听说桂平县紫荆山“山深地僻”,判定当地官府的势力难以深入基层,便决定前往那里传教。

在古代,一个人孤身深入陌生土地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当地人,十分排斥外来人口抢夺土地,冯云山敢只身前往紫荆山传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当地都是客家人。

冯云山自己就是客家人,没有这层血脉关系,他不可能融入当地群众当中。

客家人是汉族的分支之一,原是古代北方中原汉人,因为一次次战乱,从中原经今天的襄阳迁到湖北、安徽、江苏,又迁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因为他们保留了北方中原汉人的语言和风俗,跟南方本土人难以融合,加上他们太晚到达南方各省,最优质的土地已经被南方汉人占据完,因此客家人生活较贫苦,大都生活在山地区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还常常发生“土客械斗”,不过客家人不是蛮族,本身带有中原文化积累,因此有好读书的传统。

客家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又有深厚的古代中原文化打底,算是一支比较强势的汉族分支,又因为常年处于弱势,相对比较团结。

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能成功,就一定要了解客家人的苦难,起义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起义往往是从苦难中萌发的。

冯云山在1845年,进入桂平西北处紫荆山东入口处的古林社村,这年他已经30岁了,可以说一事无成。

冯云山从小熟读经史,但从来考不中科举,只靠在村里设馆授徒为生,是个普通的民办教师,28岁时,离他家只有三里路,跟他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洪秀全,突然从《劝世良言》里获得灵感,产生了“拜上帝”的模糊宗教意识,冯云山觉得这事可以往大里搞,劝洪秀全和自己一起奉教传教。

无论是后期忠王李秀成的《李秀成自述》,还是杨秀清编撰的《天情道理书》,都无比深情地认同“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说冯云山“去国离乡、抛妻弃子,历尽艰辛、几经劳瘁。”

简单点说,虽然洪秀全是拜上帝教的最早创始人,但冯云山的主观能动性,比洪秀全还要强烈得多。

其实洪秀全这样的人历史上常有,但冯云山不常有,没有冯云山,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太平天国。

冯云山在古林社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传教有多难,而是他快活不下去了。

跟欧洲那些拿着资金并会点医术,满地球跑宣传的传教士不同,冯云山身无分文,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干的是门纯亏损的活,但他硬是凭着个人信念在传教。

他最先到达的是新墟市集,从这开始,他脱下民办教师的长衫,换上了破烂的粗布短衣,站在大榕树下等人雇他干苦力活,为了活下去,冯云山在广西的穷乡僻壤,成为了一名干零碎活计的底层苦力,主要干一些帮人割稻、搬东西、运泥土等卑贱工作过活。

但苦力这活也常常没人雇佣,空闲时他就靠借来的畚箕、扁担,在荒野中靠捡牛粪卖作肥料换点零碎小钱。

晚上没有地方住,就睡在别人家的牛棚里。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冯云山依旧坚持向其他苦工传教,尽管这段时间的传教并不成功,但这种舍身为教的精神,是洪秀全自己都不具备的。

洪秀全消化不了这么深的底层苦难,他性子又急躁,无法完成这么耐心的基层布道工作。

冯云山则是一个极其坚韧的人,他是太平天国创业团队真正的灵魂人物,面对一时的挫折能吞下委屈低头忍受,内心却依旧有万丈雄心。

大约做了一年的苦力,这年秋季,冯云山终于获得了命运的垂青。

那天他受雇到当地地主曾槐英家割稻,挑担回曾家时,已是汗流浃背,全身湿透,此时一阵南风吹过,遍身凉爽,充满乐观主义的冯云山,忍不住随口朗诵了两句先秦时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正躺在窗下竹榻乘凉的曾槐英,听到他这两句,十分诧异,坐起来问他:你读过书吧?为何来这里做雇工?

曾槐英不是普通的傻地主,他是监生出身,曾在国子监念过书,是一名有文化的地主。

冯云山便向曾槐英讲述了自己做过私塾先生的经历,但只说自己落魄于此,没有钱返乡,曾槐英出于好奇,跟他攀谈起来,冯云山“经史烂熟,言谈风生”,四处飘泊时又累积了大量生活实践,对地理、天文、占卜、兵学也略懂,曾槐英和他聊得十分对味,便常常邀请他来自家作客,最后聊得难以自拔,便请他搬过来住,并让他在自家私塾任教,给自己家孩子上课。

这年深冬,新年快要到来之前,紫荆山内平在山(也叫鹏隘山)的财主曾玉珍,过来古林村办事,顺便看望同族的曾槐英,他也在替儿子和侄儿寻一名教书先生,见到冯云山后,竟十分欣赏,盛情邀请冯云山春节后,去大冲村曾氏家塾做塾师。

冯云山答应了。

从此深入紫荆山深处,带出了太平天国核心军事力量“平在山勋旧”。

1846年春天,来自广东花县的民办教师冯云山,带着心中的理想来到广西,成为了广西紫荆山的一名家庭教师。

他的身份没有变化,但几经磨难,他已经深深地明白底层百姓的痛苦,也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这世上但凡白手起家能做出惊天成绩的人,是既会从书本中吸收知识,也能从磨难中领会人生的人。

毫无疑问,31岁的冯云山,已经成长为这样的人。

1846年是道光二十六年,这年美国开始入侵墨西哥,鲸吞了墨西哥大片土地,为1900年成为世界强国打下根基;这年拿破仑三世越狱成功,逃亡伦敦,要消停一阵子,8年后他才会联合英国,在克里米亚胖揍俄国人;这年正月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传教士正在动摇他们的文化统治,下令弛天主教。

但清政府并不知道,在广西桂平紫荆山深处,这处中华大地不为人知的贫苦地界,这年春天一个平凡的下午,31岁的冯云山,在曾玉珍家第一次见到了23岁的杨秀清,从两个客家人正式联手的那天开始,清政府的统治真正动摇了。

 杨秀清.烧炭工的故事

杨秀清仅23岁时,就已经是平在山烧炭工的群众领袖。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什么是烧炭工。

20227月末,我来到广西桂平市,拜访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凌崇征老先生,凌老先生长年研究太平天国,以及负责地方志的修编工作,1950年代曾深入紫荆山区工作多年,因为常和当地老人沟通,听到过大量一手资料,1964年又陪同冯雪峰入紫荆山考查察,对太平天国时期的经济环境十分熟悉。

他在当地的文史馆与我碰头,操着方言浓厚的当地白话,讲起烧炭工的往事,说话缓慢而略显吃力,我请来一名当地人做翻译,凌老先生说一句,我记一句。

据凌老说,清末时金田地区有十几间染坊,能开染坊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盛产绞股蓝。

绞股蓝我听着十分耳熟,因为我家乡1990年代到处有卖绞股蓝啤酒,还有绞股蓝染成的蓝印花布,是将布泡在绞股蓝萃成的水里染,再晾晒,重复七八次使蓝印花布成型。

这种植物平时常用来入药或做成茶饮,拿来染布的并不多。

凌老说,我们现在的历史文献,都叫杨秀清烧炭工,其实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种蓝和烧炭两个工种。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卢克文:《燃烧的天国》(冯云山卷)|2022-09-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