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五分侠:古代骑兵如何进行战术配合?|2022-10-06

咱们从“段颎大战先零东羌”说起。

段颎(字纪明),与当时的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有个称号响彻洛阳城,那就是“凉州三明”。除此之外,三人还有个共同特点:对羌战争的将领。

东汉时期,羌人与东汉的关系若即若离,时常有战争发生。

羌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给东汉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使得整个凉州刺史部各郡一直陷入动荡不安,王畿三辅地区也受到了长期威胁。东汉朝堂为了应对连绵不绝的战事花费了巨资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并不明显。

延熹二年(159年)至永康元年(167年)的八年期间,最初由桓帝任命为护羌校尉的段颎恩威并举,平定了凉州刺史部西部羌人。然而东羌先零等部却没有归降,皇甫规、张奂连年进行招抚,羌人归降后又不断起兵叛乱,这个问题让桓帝颇为头疼。

桓帝下诏问段颎:

“东羌先零等部羌民作恶叛乱,但是皇甫规、张奂各拥强兵,不能及时安定,我想让你带领部队前去东方讨伐,你研究研究给出个可行性分析吧!”

一番思索后,段颎上书分析道:

第一,先零以及东羌各个部落归降于朝廷的占多数,剩下的流寇虽然不多,但是如若朝廷一撤兵,本来已经归降的各部落又会再次起兵反叛,长久以往劳财伤民,长痛不如短痛,唯有对流寇赶尽杀绝才是办法。

 

第二,张奂试图感化招降叛羌不可用,朝廷不如给我粮草、兵马,交由我来摆平。

桓帝听后对段颎的意见悉数采纳。

终于,段颎在历经了大大小小一百八十场战斗后平定了东羌叛部,本场对先零东羌的战争共计斩首敌方三万八千六百多级,己方军士四百多人阵亡。除此之外还缴获牛、马等四十二万七千五百多头,共消耗军费四十四亿。

这一系列威猛的操作背后,有一场战斗发挥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它就是“逢义山之战”。

话说段颎的计策被采纳后,他率军一万多人,携带十五日的粮草从彭阳直接插入高平,于逢义山跟先零等部羌军决战

图片

 

眼前浩浩荡荡的先零东羌大军所带来的压迫感着实让段颎部众感到恐惧。

好在段颎战斗经验丰富。

他命令军中使用长箭头和锋利的大刀,前面排列三重举着长矛的步兵,挟持着强劲有力可以远射的弓弩,两边排列着轻装的骑兵,掩护着左右两边。

兵阵排布妥当后,段颎大喊一声:

“现在我们远离家乡数千里,向前进就可以成功!逃走的话大家都得死!共同努力争取功名吧!”

于是全军也随之呐喊,步兵和骑兵同时发动进攻,先零羌军大败,段颎军斩首羌众八千多级。

为什么说这场战斗格外重要?

前面我们说过,对先零东羌的作战大大小小打了一百八十余场,共计斩杀三万八千六百多名敌军,而“逢义山之战”占到了整体的两成。

这场战斗不仅打出了东汉军队的威仪,也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逢义山之战”能够大获全胜,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灵活调整兵阵,合理调配军种。

图片

 

先说思想政治工作。

个人或者小部分人的勇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是衡量一只军队的战斗力更多的要看大部分人能否按照上级的指挥,坚决、有序地完成作战指令。这就需要将领统一大家的思想,让所有人同仇敌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面对强大的羌兵,段颎军无论从军队规模来讲还是后勤保障上来讲都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将士们感到惧怕对整场战斗是非常不利的。段颎充分的抓住了将士们退缩的想法,点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退缩不仅会受到东羌的追杀,就算逃了回去也要受到朝廷的惩罚,所以无论如何都躲不开一死,但只要前进奋力一搏就能功成,最终以一句“努力共功名”激起了将士的战斗欲,稳定了军心。

再聊聊排兵布阵。

段颎根据敌阵积极调整战斗方阵,合理部兵才是胜利的关键。按照史料的描述,我们可以拆解出段颎致胜的法宝。

  • “颎乃令军中长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

 

所谓“长镞”指的是长箭头。

这里的长箭头应是破甲箭,对比普通箭头,破甲箭头的穿透力强,中远距离可以击破皮甲和鳞甲。因此可以判断当时的先零东羌的兵卒铠甲多是皮甲与鳞甲。段颎的正面步兵方阵使用这种长箭头可以在中远距离对敌阵进行杀伤,待到距离相近,由长矛兵拒止敌阵的骑兵冲锋,然后持利刃的兵卒再进行砍杀。

图片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短兵器长于近身格斗但对于使用者需要盾牌保护才能避免被长兵器杀伤,长兵器能够较好地保护使用者但是苦于被敌军近身。投射兵器可以在较远距离杀伤敌军但其无法被使用者用来格斗,因此段熲将长矛手,弓弩手(可能还会有刀盾手)混编在一起作战。

但是这些主战兵器在与人的结合上存在着固有弱点:使用者的侧、后方相对薄弱,难以进行有效防护。

混战中,如果多于对方的那些参战者在每个“多打一”的对抗中攻击了对方的这个部位,对方就极易遭到杀伤。

因此,在兵力总体数量较少的条件下,只有将士兵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阵,相互掩护彼此的侧、后方才能够抗击数量占据优势的敌军的攻击。

如何机动防御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本场战斗致胜的关键:“列轻骑为左右翼”

段颎的布阵前方应是由弓弩兵和长矛兵组成的步兵方阵,两翼则是轻骑兵方阵。段颎一声令下,步兵方阵和左右骑兵同时机动,步兵主要负责抵御敌方的正面冲击,左右骑兵按照战场形势或协防步兵方阵或对敌阵进行包围突击,待到段颎军骑兵配合步兵形成对敌方的合围,先零东羌的士气就土崩瓦解了。

图片

 

正面战场上步兵方阵与敌方杀的正酣,鲜血与尘土飞扬,段颎的骑兵部队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战术配合呢?

这种战术配合背后其实离不开刻苦训练。

成于战国的兵书《尉缭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 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

 

各军军营分设营垒,演练战阵,都要按教令进退。前部行的士兵由前行的伍长训练,后部行的士兵由后行伍长训练,左部行的士兵由左部行伍长训练,右部行由右部伍长训练,教练好五个人,行长受赏,教不好受罚。

  • 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肩左章,右军肩右章,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各位将领使用的旗帜都不同,士兵的徽章也不相同,左翼部队徽章左肩,右翼部队在右肩,中军部队徽章别在胸前,军队按照前后五行的顺序,佩戴五种不同颜色的微章,第一行把徽章戴在头上,其余各行依次降低佩戴的位置。这样便于将领战场上的识别以及指挥。

  • 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则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挥而左之则左,挥而右之则右;金鼓具击而坐。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大将教成陈之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陈,去表百步而诀,百步而趋,百步而鹜;习战成节,为之赏罚。

 

伍长组织训练击鼓就前进,将指挥旗放低部队就加速前进,鸣金后就后退,指挥旗往左士兵就向左,指挥旗向右士兵就往右。

图片

双骑出行图

 

伍长训练好后,由什长集合训练,什长训练好后,由卒长集合训练,这样层层训练直到最后由将军集合成方阵进行演练,分别立三个旗杆,距离第一个旗杆百步的时候练习决斗,距离第二旗杆百步的时候练习快步前进,距离第三个旗杆百步时练习奔跑。

战术配合上的训练其实还只是骑兵训练的一部分。

实战中,骑兵不仅需要稳固的骑在马上,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如开弓射箭、挥动武器、避挡劈砍。因此骑兵在练就骑术的同时,也要进行像步兵那样的综合性训练角力、技击、剑术、扛鼎、射箭等等。

图片

战国角力图透雕铜饰

同时我们也也应该了解,东汉时期是不存在马镫的,因此对士兵对敌阵进行冲击的时候如何保持平衡、不落马,亦或是落马后如何快速上马,也是日常骑兵训练的重点。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五分侠:古代骑兵如何进行战术配合?|2022-10-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