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陵:袁绍和董卓的路线斗争|2022-10-14

  伯陵说:    
这是东汉到三国历史进程的第二篇,
上篇的传送门——
乱世到来以前,一切都有痕迹
4

自从“黄巾起义”以后,汉灵帝开始关心军事,前文说的汉灵帝大阅兵,就是发生在“黄巾起义”以后的事。
为了加强洛阳朝廷直属的军事力量,汉灵帝在公元188年成立西园八校尉军,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等等。
这支军队归蹇硕统领,而蹇硕直接听命于汉灵帝,可以说西园八校尉军是汉灵帝的直属禁军。
凭借这支军队,汉灵帝命令大将军何进也归蹇硕指挥。
成立西园八校尉军,汉灵帝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所有人,朕要收兵权了,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皇帝永远是军事力量最强的人。
可能汉灵帝也察觉到,袁绍入何进幕府意味着士族和外戚结盟,他本能的感觉到皇权受到威胁,于是在地方叛乱四起和洛阳政局失衡的情况下,成立了西园八校尉军,削弱大将军何进的权力。
而在不久后,汉灵帝又做了两项部署:
升卫尉董重为骠骑将军。
想改立皇次子刘协为继承人。
董重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属于不次于何氏的外戚家族,而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
这两项部署,再加上汉灵帝将刘协托孤给蹇硕的决定,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以董家为外戚领袖、蹇硕为宦官领袖,共同辅佐刘协,以此来消除袁氏士族和何氏外戚结盟的危险。
汉灵帝很清楚,外戚和宦官结盟才能拱卫皇权,单独拎出哪一个来,都不是士族的对手。
可以说,为了拱卫皇权,汉灵帝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但人力不可逆时势,那些积累了百年的恩怨,总要来一场清算,这种事雄才大略的领袖都难以避免,更何况中人之姿的汉灵帝呢。
公元189年4月,汉灵帝在嘉德殿驾崩。
根据汉灵帝的遗嘱,掌握西园军的宦官蹇硕,准备先杀何进兼并军队,掌握洛阳的大部武装力量,然后和董重一起拥立刘协。
于是蹇硕派人请何进入宫议事,到时候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杀何进。
但蹇硕的情报工作太差,他不知道麾下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旧相识,等何进一脸懵逼的进宫时,潘隐向何进挤眉弄眼。
何进一拍脑袋,卧槽不对劲,赶紧回。
何进出宫,蹇硕便彻底失去杀何进的机会,而皇位不可能长期空缺,那么皇长子刘辩便顺理成章的继位,拜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何太后临朝称制。
这时的东汉局势,和陈蕃、窦武、窦太后时期简直是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现在有两家外戚、洛阳有两支军队。
一山不容二虎。
何进要做实权的大将军,必须除掉蹇硕和董重,汝南袁氏要实现士族的野心,必须先辅佐何进剥夺蹇硕的兵权,然后借何进之手诛灭宦官,失去宦官的制衡,何进只是随手可以扔掉的工具。
杀掉蹇硕进行的很顺利。
蹇硕声称得到确切消息,何进和士族要联手诛杀宦官,劝其他宦官效仿20年前的故事,骗何进入宫,先下手为强。
但选何太后进宫的郭胜,自认为对何氏有恩,便和其他宦官商议:“我们投资何氏都这么多年了,现在杀何进岂不亏本,留着何氏才能和外戚结盟,听蹇硕的有什么好处?”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郭胜是对的。
于是宦官和何进联手杀蹇硕,兼并了蹇硕统领的西园八校尉军,蹇硕成了宦官给何进纳的投名状。
随后何进上奏:“藩国王后不能留京师,请董太后迁回本国。”奏书发回尚书台,何进和袁隗亲自盖上大印,排挤董太后的奏书就此生效,董氏外戚失去法定权力。
一个月后,董太后暴崩,董重免官自杀。
汉灵帝去世不到一个月,生前的政治布局便全盘崩溃,洛阳成为何氏外戚、袁氏士族的天下。
所有的障碍都排除掉了,士族的谋划便将走出最关键的一步。
5

其实何进和袁隗刚执掌东汉政权的时候,袁绍就劝何进,效仿20年前陈蕃和窦武的故事,起兵“悉诛诸宦官。”
注意,袁绍的主张依然是全部诛灭,丝毫不留余地。
这里面有没有太傅袁隗的意见,史书上没说,但我倾向于袁绍和袁隗商量过。
一个“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家族,牵一发而动全身,发动政变这么大的事,大家长袁隗不可能脱身而去。
所以袁绍劝何进诛灭宦官,其实是东汉士族的共识,从陈蕃到袁隗、袁绍,这个共识从来没变过。
有句话叫“最大的敬意是赶尽杀绝”,从士族对宦官的共识来看,足以说明东汉宦官的势力多么庞大,士族对宦官的恨意多么强烈。
但是董太后和董重都死了以后,何进依然没有发动政变的意向。
其实也正常。
何太后和何进是靠宦官起家的,相当于创业者拿了十几年的风险投资,现在何进刚执掌政权,等于是刚敲钟上市,宦官做为投资人正准备享受分红呢,何进这个创业者就要一脚踢开?
从感情上来说,何进肯定难下决心,从现实利益上来讲,全部诛灭宦官,士族就能靠得住?
但袁绍不着急,他有一把杀手锏。
袁绍对何进循循善诱:
“以前窦武想诛灭宦官却身死族灭,一是因为情报泄露,二是因为禁军害怕宦官,现在将军统领大军,形势尽在掌握,应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
袁绍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名垂后世,何进做为屠家子根本不在乎这个,真正打动何进的关键点,是袁绍点出了窦武。
窦武是开国功臣的后人,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不照样被宦官抄家灭族,你何进有几把刷子,能保证宦官不对你下手吗?
要想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你得先下手为强,彻底诛灭宦官,毕竟士族和外戚可没仇。
后来很多人说,何进是没脑子的蠢材,听了袁绍的话准备诛宦官,结果便宜了董卓。
但问题是,士族可以在宦官的淫威下苟且偷生,太后可以和宦官和平共处,唯独大将军何进不行。因为宦官要杀外戚的话,第一个杀的就是何进,这样的先例在东汉历史上起码有4个。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何进,想到窦武的结局会怎么办?和士族一鼓作气诛杀宦官,还是把生死寄托在宦官的身上?
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和士族联手诛灭宦官,先把命保住,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何进也是这么想的。
他听了袁绍的话,立即下定决心,进宫向何太后进言:“请尽罢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补其处”,要求罢免中常侍以下的宦官,用郎官处理宫中事务。
何进有自己的担忧,何太后也有立场,表示自己是先帝的未亡人,怎么能成天和士大夫亲密接触呢?这不符合规矩。
一句话,宦官不能杀。
何氏兄妹的立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宦官第一刀捅不到何太后身上,最重要的是,何太后的妹妹嫁给宦官张让的儿子。
也就是说,何太后和宦官首领是亲家。
有了婚姻关系的捆绑,利益共同体就算结成了,何进想用一句话就拆散这么多年的利益布局,显然有些异想天开。
归根到底,何进担心和窦武一样身死族灭,何太后想延续多年的利益结构,他们都是外戚,但核心利益有分歧。
利益不一样,立场自然不一样。
何进退而求其次,要求何太后诛杀有罪的宦官,但袁绍不同意何进的意见,和陈蕃一样坚决要求诛杀全部宦官,用的词都一样:
“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外戚和士族都被东汉的血腥政治整怕了。
而何太后还是那句话,宦官不能诛杀,何进的意见是错误的。
士族积累百年的力量,汝南袁氏谋划了20年的事业,怎么可能因为何太后不退让而止步?于是袁绍提出那个臭名昭著的意见:
“招四方猛将及诸豪杰,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招外地军队进京,外地军队极有可能控制京城,导致中央朝廷的大权旁落,甚至改朝换代,但袁绍提出这个建议,也是根据自己的立场说的。
首先,宦官在洛阳经营百年,同样是盘根错节的,在宫里、军队、朝堂都有大量的人马,所以“五营兵士皆畏服中人”,用禁军诛宦官,极有可能和窦武、陈蕃一样被反戈一击。
其次,何太后不同意诛宦官,何氏外戚可能指望不上,袁绍准备亲自动手。
最后是最重要的,袁绍自信能控制外地军队。
毕竟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的家族,百年来始终处于权力核心,招来的外地军队,其首领大概率是袁氏的门生故吏,即便不是直系门生,通过庞大的人脉网,七拐八拐总能扯上关系。
退一万步说,招来的外地军队和袁氏没有关系,但当时的将领只有几千人马,你觉得四世三公的家族会害怕一个校尉,世代常委的家族会害怕一个旅长?
袁绍觉得,招外地军队进京,赢面几乎是百分百的。
从目前来看,袁绍是实打实的政治高手。他用窦武的故事不断刺激何进,激起何进的疑心病,导致何进为了诛宦官保性命,什么都顾不上了。
后来的三国谋士们,能把人性利用到这个程度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而何进听到袁绍的保证,便给河东董卓、武猛都尉丁原、东郡太守桥瑁等人发令,让他们带兵进京,做一票大的。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袁绍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万里江山即将改变颜色。
但袁绍没想到,他在利用外军完成百年大计,外军也在等待机会实现自己的野心。
当你望向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望你。
6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陵:袁绍和董卓的路线斗争|2022-10-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