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带刀客: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毛泽东走了8年|2022-10-25

1
结合相关历史读毛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之前有一篇文章聊了毛泽东引兵井冈的相关历史后,我就发现,毛泽东和同期的革命战友们,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
毛泽东比其他人的试错成本更低。
啥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别人可能要经过很多次失败,才能得到一些比较深刻的道理,但毛泽东往往是经历过一次失败后,立马就能得出一些深刻结论,进而总结出一套可以避免同样错误的制度或者经验。
比如大革命失败,在南昌起义后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首先提出了“上山”、“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等论断。
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着部队在三湾这个地方,又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成立士兵委员会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还宣布了“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
事实证明,三湾改编简直比特效药还要有效。
各种措施一颁布不仅立马就改变了部队的情况,还对我党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秋收起义那篇文章里我说,共产党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能不能取得成功不重要,部队里得有教员这样的人才是关键。
因为这样的人,就像一座行走的大型研究院,这边刚取得了经验教训,另一边立马就能输出提升战斗力的“研究成果”,投入产出比实在太高了。
经历过一次失败教训,就立马总结出了一套可以执行的有效制度,这样的进步速度,已经不能用厉害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夸张。
要知道,在此之前毛泽东的军事经验基本等于无。
为啥说是基本等于无呢,因为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中学念书时,在学校里听了革命党人的演讲后,决定投笔从戎为革命尽力,投奔湖南的革命军队当了半年兵。
尽管这段经历,距离领导秋收起义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还只是当了半年的列兵,但多少也算是军事经验。
然而就是这样少得可怜的军事经验积累,却依然在毛泽东手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只经过一个试错尝试,就提出了一整套符合实际需求的治军策略,是整整一套!
很难想象,搞革命要是仅凭一腔热血,没有毛泽东这样的核心人物坐镇,会白流多少血。
但毛泽东也不是生来就能做到这些,他的成长路径是有迹可循的。
 
2
毛泽东的起点远没有张国焘、瞿秋白等人高,一开始对各种问题的见解也较为片面,主观成分较多。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认为我是乱扯摸黑。
但实际上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说的那样:“毛泽东留给普通人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用自身的成长经历说明了,人是可以进步的,落后的可以变先进,错误思想可以变正确的思想。”
在湘乡中学读书时,还不到二十岁的毛泽东,跟现在很多热血爱国青年一样,虽然很爱国但受限于环境和信息,对社会的认知停留于表面。
当年还曾公开发表过这样的政见:“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那个时候毛泽东不到20岁,还没有放弃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敬仰,也不清楚孙先生跟康有为的政见有本质的不同。
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建《湘江评论》时,在创刊词中有一番关于中国革命的见解,是这样说的:

如何打倒的方法,则有两说,一急烈的,一温和的。两种方法,我们应有一番选择。
1、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是他们不自觉的谬误与不幸。
2、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无效力。欧洲的“同盟”,“协约”战争,我过的“南北战争”,都是这一类。
所以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真理?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至张其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比较认可“呼声革命”,反对“炸弹革命”,但到了1927年,经过革命实践洗礼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手段问题产生了质变。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经历过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又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随后自己还亲自率领队伍上山,并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从支持无血革命,到喊出“革命是暴动”,再到工农武装割据,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毛泽东整整走了8年。
但从此之后,随着毛泽东的思想体系逐渐完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到了夸张的程度。
基本完善的思想体系一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就有了见解深刻的文章,精妙绝伦的军事指挥案例,革命理论的提出。
新的革命实践又起到了反辅的作用,帮助毛泽东持续完善丰富之间的思想体系,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个高效正循环,得以让毛泽东的军事、政治等各种能力不断增强。
这让毛泽东越走越高,越走越快,不知不觉间就将其他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而我们看到的战略思维,正确决断,低试错成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能力,就是思想体系完善的外在表现。
“三湾改编”的神乎其技,其背后不是灵光乍现,而是经过长久实践积累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不是生来就是领袖,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3

文章写到这里,可能就会有读者问了:
那普通人能复制这套思想体系吗?
毛泽东思想的高度这么高,我们能学习吗?
能不能复制,如何学习,我们先不回答,先聊一个案例。
说到由毛泽东主导的三湾改编,就不得不提由朱老总主导的赣南三整。
“赣南三整”开始于1927年10月初,“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29日开始的。
这两个重大事件,不仅在时间上很相近,而且在作法上也极相似。
有多相似呢?
首先三整和三改,都进行了部队整编,但朱老总是军人出身,不仅整编了,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军事训练。
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而赣南三整没有提出这个制度,但也提出了重新登记党员,整顿党团组织,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去的方案。
三湾改编时提出了三大纪律,而赣南三整也整顿了纪律,提出”缴获归公”等纪律。
两者之间只有一个军队民主主义和士兵委员会制度有差别,其他的整改思路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事发生在不同地区,时间也差不多,也没有互相参考,都是独立进行的。
而且当时,毛泽东和朱老总两个人之间也没有什么交际,互相都不熟悉,只能是不谋而合。
两者之间没有互相参考,却在解决方案上如此相似,这就很有意思了。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两个人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解决思路是类似的,思考路径也差不多。
能让两个成长环境迥异,也没有什么交际的人想到一块去,也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了。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毛选,的确可以部分复制毛泽东的思维体系,并用以解决学习者遇到的各种问题。
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复制,如何学习。

4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有很多,将理论部分学得很好的人也大有人在。
远得就不说了,就说王明、张国焘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苏联待了好几年时间,专门学习过理论知识。
王明的理论功夫就不用说了,张国焘不仅在苏联学过两年,还有很多实践经验。
但为何这些人学出来后,就走形变样了,犯了这么多严重错误,不仅对革命没有助力,还起到反效果了呢?
陈云曾就这个问题,多次请教过毛泽东:
“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呢?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
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陈云文选》第一卷》)
这里指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从我接触到的样本来看,很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认识,停留在“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上。
辨证唯物主义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当然,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复杂。
简单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世界观,这套理论就是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事物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用这样的世界观去解决研究工作、学习、家庭的问题,就成了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自然就会有相对应的实践。
你的方法正确,自然就能提出正确的方案,取得预期效果。不正确你就会一直碰壁,一直失败 。
那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呢?
一句话解释就是:“世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
就是这么简单。
但这里的发展和物质,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概念,是更加接近本质的。
比如无机物经过一些条件变成有机物,是一种发展;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是物质的一种状态。
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5

看懂理论不难,理解才是真的难。
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的“运动”、“发展”的概念是很活的东西,得有一定实践基础,才能抓住一点本质。
简单来说,这套理论必须得活学活用。
而事物的发展不仅是动态的,还是俄罗斯套娃,大事套小事,小事套琐事,套着套着就把人套迷糊了,很难捕捉洞察其中的运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是只会套用理论,就成了教条主义 ,要是脱离理论去靠主观感官捕捉,又成了主观主义。
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秃。
还好有现成路径可以学习,我们遇到的问题,前人基本都遇到过,自然也会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法。所以遇到解决不掉的问题,多上网找一找,多问一问,会有惊喜的。
如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少犯错误,有一个很重要的口诀,就是我们经常讲的:
“实事求是”。
但很多人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不对头,实事求是不是简单的有一说一,也不是实话实说,而是做事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路径。
其含义包括三方面:
1、掌握客观且真实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就是“实事”。
2、用正确的世界观,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就是“求”。
3、通过前两者,努力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是”。
要注意的是,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是,“实事求是”是为了实践,是为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办事情办好。
我们得有这样的意识,学辩证唯物主义,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情绪,而是干什么?
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最讲究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提供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认识和改造这两个词,一定要多琢磨。
不要将辩证唯物主义看成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工具,一种思维工具,一本行动指南。只不过这种工具更高级,应用范围,应用对象都远超普通工具。
只有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才能增加熟练度。
也只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能将工具的每种功能的意义搞透彻。
有些人的路走歪了,分不清主次,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是让工具去适应问题,反倒让问题去适应工具。
我们制作工具,提炼知识形成理论,是为完成目标,是为了实践,少犯错误。
不是将工具造出来,然后再膜拜它。
6

三湾改编和赣南三整为啥这么相似,因为毛泽东和朱老总要解决的问题类似,都是为了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增强部队战斗力,都是从差不多的“实事”出发的。
而他们又用了差不多的解决思路,所以才有了类似的解决方案,又因为他们两个的经历不多,积累的感性材料不同,导致各自的方案侧重点略有不同。
很多人都很关注“求”,都想知道推导过程,都想一步到位立马成为思想家,但大家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实事”部分,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想做到从实际出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许多。
主观因素是最大的阻碍,而主观成分不是我们想减少就减少的,得靠客观现实才能将其击碎。
我们大部分人的问题,跟陈云这些人不一样,毛泽东说陈云的经验够了,需要多学点哲学。
但我们的问题,恰恰就是经验少,掌握的感性材料太少了,太天真,太想当然。
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多深刻且丰富的人生经历,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走,没有什么解决难题的经验。直接经验的种类和角度太过单一。
很多道理,你没有相应的亲身经历做基础,是学不明白的,只能背诵而做不到理解,更谈不上应用。榴莲究竟是什么味道,你光听他人描述是无法理解的,只有亲口尝一尝,亲自闻一闻,你才能明白。
经验是一种珍惜资源,是很宝贵的东西。
你占有了,别人却没有占有,那你就有优势,就能比他人更快更早接触经验背后的道理和机会。
但一个很现实很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获得经验是需要成本的,也是有门槛的。
普通人既没有什么余粮拿去试错,更没有实力突破一些门槛。
你想有创业的经验,就得去创业,但创业既要成本还得承担风险,创业失败可能就会搭上普通人的一生前途,这样的成本太高了。
你也想和林彪一样有指挥百万大军的经验,那你得先证明你的军事能力比林彪高,此外还得解决信任问题,这些都是门槛,看得见,看不见的门槛太多了。
那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获取感性材料了吗?
自然有,没有直接经验,那就用间接经验,从古至今发生了这么多事,先贤们留下了这么多书,都是可以用的。
什么东西一多,就容易鱼龙混杂,好书有不少,烂书更多,幸好我们不用费心去挑选,直接看经典书籍就行。
得注意的是分类,如果是为了成长,是为了增加理解力而读书,首选哲学类、科学类、工具类、历史类书籍。马恩列毛是必读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通过多做调查,来丰富我们的经验,增加我们的感性材料。
但间接经验跟直接经验相比,优点是种类来源丰富,缺点是很考验个人的自驱力。
有些人在看书,不一定在学习,也可能在消遣;有些人玩抖音,不一定是为了娱乐,也可能是在赚钱。
知识从你脑子里过了一圈,究竟留下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7
当我们的感性材料比较丰富了,既有质量,覆盖面也比较广的时候,通过“求”,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炼过后,就得到了一些概念或者理论了。
然后我们用这些亲身得到的概念和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又得到了一些新的材料,再次重复以上动作。循环往复。
难点是如何启动这个循环,然后不断填充材料,让这个循环一直运行。
就跟打怪升级一样,前面升级比较容易,但后面每升一级,所需的经验都是翻倍的,要想升级要么有大怪给你打,要么就进入平台期,慢慢升。
但当升到一定级别后,就能学技能了,工具也升级了,再处理以前的小怪,就很轻松了,一刀一个,同时经历丰富了,遇到大怪时,也有策略方法去应对了。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可以复制吗?
答案是可以。
毛泽东走的道路,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但能走多远就要看个人造化了。
作为同路人,我只有一点相告:
不要急着深究理论,
先做到从实际出发更重要。
只要路走对了,迟早能到达目的地。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带刀客: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毛泽东走了8年|2022-10-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