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国以 76 票赞成、35 票反对、17 票弃权的票数,强势重返联合国,第三世界国家积极靠拢;
1996 年,中美南海对峙,双方剑拔弩张,解放军执行军演前写下遗书,最后美方克制撤军;
1999 年,北约误炸南联盟大使馆,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约见美国总统克林顿,强硬地逼他写下了道歉信……
这些让中国的强势崛起、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不是因为美国的谦让,而是 1964 年的那一声巨响。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整,罗布泊,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从此,中国正式成为拥核国家,开始在全世界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当天,就在消息传到北京时,毛泽东却按捺住心中的喜悦,跟众人说:「暂时不要忙着公布,先通知日本。」
原子弹成功试爆的消息肯定要公布,但是公布的顺序和时间,也是一场心理战和政治博弈。
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炸过的国家,而且还是两颗,日本人对原子弹的恐惧深入骨髓。
先通知日本,求一下当时日本人心理阴影面积,换算成原子弹轰平面积是多少倍。
毕竟在 1964 年 1 月,美国警告过日本,中国有可能在近两年内,成功研制原子弹。
当时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不屑地说道:「以中国当前的技术水平,就算给他们再多的资金支持,他们也很难做出原子弹。」
打脸来的就是这么快。
时隔 16 年,那个被自己侵略过的神秘古国居然试爆原子弹成功。
此时日本国内反应非常剧烈,日本各路人士开始研究中国核爆炸成功后的对中政策和防护措施。
有日本官员担心,因为旧怨,日本可能再次被核爆。
也有日本官员认为,中国拥有原子弹,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大国,会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众说纷纭,乱作一团……
这正是我们要的,要的就是让日本人心有忌惮,然后再安抚。
10 月 16 日 15 时试爆成功,晚上 10 点正式对外宣布试爆成功。
17 日,周总理致信表明中国立场:
第一,中国研制原子弹完全属于自卫需求;
第二,中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
第三,中国不会对无核国家动用核武器。
这场政治博弈,原子弹是工具,日本是突破口,狠狠打了其他核弹持有国的脸,同时也给骑墙的第三世界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向中国靠拢的更加迅速了。
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掀开了中国核武器和核工业新篇章,但这一路走的异常艰难。
一、质子静电加速器
研究原子弹,质子加速器是必须的。
但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可能制造一台这样精密的仪器。
最后在特朗普的叔叔的帮助下,中国有了第一台质子加速器。
就是(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叔叔。
而带回来加速器的人,是中国核工业的无冕之王,赵忠尧。
1920 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师范大学)。
他选择的是冷门的理工科。
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文科,是有稳定收入的。
而当时中国的科研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前途不定。
他的想法很简单:「全都想过安稳日子,谁来研究科技保卫祖国?」
赵忠尧学成毕业后,在叶企孙的门下担任助理。
叶企孙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创办了清华大学的物理学系,是众多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家的师祖级人物。
后来,赵忠尧通过叶企孙的介绍来到了清华大学,并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
此时的赵忠尧,正值壮年,雄心蓬勃。他要再进一步进取。
1927 年,他靠自己攒下的钱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博士,拜师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教授的门下。
起初,密立根同情赵忠尧的学识有限,就给了他一个比较容易的课题,但遭到赵忠尧的强烈反对。
赵忠尧来美国,是要学更多的东西带回中国的。
在赵忠尧的不断渴求下,密立根终于答应把「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的课题给他。当时赵忠尧只想着越难越好,殊不知这个试验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
1929 年底,赵忠尧经过日夜不休的试验,顺利完成了课题。
但赵忠尧人不满足于毕业课题,他继续在实验室深究硬γ射线的奥秘。
而真正影响世界的,是他这之后的研究。
多年以后,美国就是沿着赵忠尧对硬γ射线的研究成果,综合他的同学安德逊的云雾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而赵忠尧从美国毕业后,又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原子物理学之父卢瑟福。
学成归国时,导师卢瑟福为纪念师生情,还送给了他 50 毫克「镭」作为礼物。
赵忠尧回到清华后,又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把这 50 毫克「镭」捐给了清华大学做研究之用。
1936 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次年前往巴黎大学留学。
钱三强也是赵忠尧的学生。
在钱三强出国留学的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百姓逃亡离家,赵忠尧却逆流而进。
为了保护那 50 毫克镭,赵忠尧把镭放进酸菜坛子,自己乔装打扮成乞丐,混进逃亡的人群往西南出发。
瘦弱的赵忠尧手捧坛子,把身上的行李都扔了,一路风餐露宿,抱着坛子都抱出了血印,才终于抵达了西南联大。
在赵忠尧的眼里,要教好物理,必须有试验模型。
清华大学的 50 毫克镭,就是学生们的练兵场。
7 年里,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就是用这 50 毫克的镭反复「练兵」,周而复始地做中子放射性元素实验。
但当初,抱着藏「镭」坛子,形同乞丐的赵忠尧已经没有半点老师的模样。
被当成乞丐驱赶,幸好碰到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才被认出来。
随后赵忠尧继续在西南联大开启了 7 年的任教。
赵忠尧被称为中国物理学无冕之王,当之无愧,「两弹一星」的功勋中,有 8 名是他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钱三强和邓稼先。
1945 年,美国在日本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彻底放弃了抵抗,宣布投降。
1946 年,美国邀请反法西斯同盟国,参观在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的,和平时期第一次原子弹试验。
作为盟国,中华民国派出了赵忠尧为中国科学家代表,赴美参观原子弹爆炸情况。
7 月 1 日,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北端的比基尼岛,大约 80 艘废置军舰,包括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大半沉入海底。
赵忠尧大为震撼,也认识到,要彻底结束中华民族被列强欺辱的历史,就必须掌握原子核科学的利剑。
中央研究院也给赵忠尧一个艰巨的任务——买设备。
质子静电加速器,作为研究原子弹必要的设备,必须得有。
但是这样尖端的设备,美国是限制出口的,就算不限制,也买不起。
中央研究院一共给了 12 万美元,在美国买一台加速器起码需 40 万美元。
赵忠尧心一横,买不了,那就自己「造」。
说造就造。
但有些零件不是能自己造的。
还好有特朗普的叔叔帮忙。
特朗普的叔叔,叫约翰·特朗普。
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流教授,约翰·特朗普在研究上处处照顾赵忠尧。
还手把手教会了他静电加速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甚至帮助赵忠尧把困扰许久的核心零件加工问题解决了。
并且在赵忠尧临走的时候,特朗普教授送给了赵忠尧一台旧的质子静电加速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赵忠尧准备把器材运回来了。
亲手装了 30 多个箱子,用一家国际运输公司,把购买到的教学设备和自己制作的零部件,以及从特朗普教授赠送的那台加速器拆下的零部件,全部打乱,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一台「散装质子加速器」,之后陆续运回国。
加速器顶端的「静罩」,因为占地方,赵忠尧给扔了。
悲剧的是,回国之后,没有设备厂家能造,最后找了个做铜火锅的师傅,用紫铜一下一下敲了一个。
设备倒是安全回国,但当赵忠尧准备走的时候,美国 FBI 已经盯上了他。
1950 年初,中美之间的直接通航完全中断了,取道香港也很难得到英国签证。
直到 8 月,赵忠尧才侥幸获得一份过境香港的签证。
1950 年 8 月 29 日,赵忠尧登上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
同船的还有钱学森夫妇、邓稼先、涂光炽等近百名留美学者。
带着这么多中国科学家的船,哪那么容易启航。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在最后时刻上船搜查。
扣下了钱学森八百多公斤的书籍和笔记本,钱学森本人也被关到特米那岛上,强光照射,不让睡觉地折磨钱学森,生生瘦了 15 斤。
赵忠尧也受到了盘查,几十箱东西全被打开。
幸运的是,重要资料和器材早就托运走了,剩下的零部件他也拆散了,随意装箱,根本看不出来是什么。
赵忠尧暂时幸运。
因为他虽然没有像钱学森被扣在美国监狱,但美国没有停手。
9 月 12 日,威尔逊总统号停靠在日本横滨海岸时,赵忠尧还是因「间谍嫌疑」被驻日美军投进日本巢鸭监狱。
赵忠尧在日本遭到扣押的消息传出以后,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应。
世界学术界强烈抗议,我们国家更为此发表了严正声明,强烈抗议美国所为。
最终美国在舆论压力下,释放了赵忠尧。
1950 年 11 月 28 日,赵忠尧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回国后,立即投入建设新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工作中了。
赵忠尧老先生打好了核工业的基础,他的学生们齐心合力让「邱小姐」成功出嫁。
二、钱三强带回了放射源
钱三强,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
伊雷娜·居里继承了母亲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她主持的镭学研究所也有着「居里研究室」的称呼,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物理研究技术。
从 1937 年开始,钱三强跟着伊雷娜·居里改进用于观测原子核粒子径迹的云雾实验室,还经常串门到放射化学实验小组,学习提取放射源,以及各种原子探测技术和理论实践能力。
别人读博士是读「专」,钱三强读博士是读「全」。
导师伊雷娜·居里曾好奇地问他:「你的兴趣很广泛吗?」
钱三强作出了一句名垂青史的经典回答:「我不比你们,工作上有配合,各人干各自的事儿。等我回国了,只有我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干才行。」
从钱三强踏上欧陆土地、走进距离实验室的那一刻,其实他就已经做好了学成回国的准备。
1945 年,当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时,钱三强又猛然意识到:这些学识,回国是可以造原子弹的。
很快,钱三强收到北大、清华大学以及来自南京方面两所大学的聘书和路费。
钱三强顿感祖国需要自己的急迫感,再三考虑后,选择了母校清华大学的聘任,并以委婉的方式回绝了北大和南京方面大学的邀请。
钱三强选择回到清华大学和北平的原因有三:
- 一是清华为自己的母校,更为熟悉,而且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答应帮自己的妻子何泽慧安排工作;
- 二是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所长严济慈二人允诺过为自己组建核物理研究所,这是他回绝南京方面的原因;
- 三是自己的母亲也在北平,方便照顾。
钱三强开始萌生择机回国的念头后,他又分别在 1946 年 12 月和 1947 年 1 月发布了关于铀「三分裂」、「四分裂」的研究报告。
报告一经发表,巴黎大学马上向他伸出橄榄枝,聘请钱三强为研究生导师,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和自己的导师伊雷娜·居里平起平坐。
此刻钱三强的事业,完全走在了那个年代中国物理学家的前列,甚至是世界物理学前列。
1948 年初,祖国各界都认为「核研究」时不我待,钱三强随即决定启程回国。
巴黎大学得知后,劝阻:「回到贫弱的中国,学术将再一无所成。」
就连伊雷娜·居里也奉劝他珍惜机会,留在法国。
但钱三强坚定地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贫穷落后,才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伊雷娜·居里知道留不住钱三强了,为给师生情留下念想,送了「放射源」作为礼物,并说,将来也许你们用得着。
后来,钱三强将这个装在黑色石英瓶子里的「放射源」,交给了正在研究「点火中子源」王方定。
王方定研究的这个点火中子源,就是原子弹的点火装置。
1948 年 5 月,钱三强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并于当年 6 月回到祖国。
这一年,邓稼先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学研究生。
他和钱三强的人生轨迹将在 10 年后重合,奏响中国核工业的乐曲。
而这 10 年间,钱三强过得很辛苦,中国走的更辛苦。
三、中国的核工业启程
钱三强回国时,正值解放战争中期,三大战役即将开始,华北和东北上空硝烟密布。
尽管清华大学已经答应钱三强建设实验室的请求,但此时的北平还处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下,美国向北平高校施压,导致建设核物理研究所的资金迟迟不下。
1948 年 9 月辽沈战役,11 月平津战役接踵而至。
北平守将傅作义的大义投诚,让北平躲过了一轮战火,也让北平的高校与一众科研者们免于刀光剑影。
北平解放两个月后,钱三强没有懈怠,人民政府也没有拖曳。
在中央的指示下,郭沫若开始筹备中国科学院的建设。
与此同时,周恩来指示叶剑英,将 5 万美元专款送到了钱三强的面前。
这 5 万美元,是 1947 年钱三强与梅贻琦提到过采购设备的启动资金。
纸币透着一股发霉味,因为这事从库洞中刚提出来的。
40 年代战火纷飞,国家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能省下来的钱不多。
钱三强接过带着霉味的启动资金,组建了中科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在后来成为了「两弹一星」科研人员的摇篮。
此时,解放战争进入尾声,硝烟转移到了隔壁的朝鲜半岛。
1950 年 10 月起,中国应朝鲜请求,出动志愿军入朝作战,为期 3 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让中国解放军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但更重要的是,朝鲜战争期间,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激进美军将领不断向中国提出核威慑,让新中国对核武器倍感焦虑。
1953 年,就在朝鲜战争结束时,钱三强马上向中央提出建设核工业的建议。
中国的核武器,必须上马了!
此时的中国不缺决心,但还需要基础。
苏联援建中国 156 个工业项目,让中国逐步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钱三强验证了中国已具备建设核工业的条件。
并将走访结果分享给了国家领导人。
领导人听完拍案叫好,指示钱三强为总体规划制定人。
中国的核工业建设,正式启程了。
四、苏联反悔,艰难开端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苏两国关系尚佳,苏联援助的 156 个工业项目,帮中国打下工业基础。
1954 年,正值我国国庆 5 周年之际,赫鲁晓夫应邀访华,并向中国询问还有什么要求。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毛泽东开门见山地提出苏联是否可以援建原子能、核武器相关工业。
赫鲁晓夫回绝说:「搞这个东西太费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够了」。
但毛泽东经历的事情、懂得的历史太多了。
深知别人的「保护伞」终究是别人的。
也正是赫鲁晓夫的回绝,让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中国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为指导方针。
赫鲁晓夫刚上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位置还未稳,此时正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所以他还是留了周旋空间,虽然不能直接搞核工业,但是理论学习倒是可以。
所依据此,在 1957 年 10 月,中苏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苏联答应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
原子能在那个时代还属于机密,原子弹的话题极度敏感。
苏联人虽然答应援教中国,但并不大方。
为了放松苏联人的警惕,从苏联手上获得更多的情报,中国在确定参学人员的名单上犯了难。
这个人不能像钱三强那样太出名,也必须对核物理有很深的认知。
此外,还要政治觉悟高,更能和外国人打好交道。
选来选去,就属邓稼先最合适。
之后,钱三强马不停蹄地找到邓稼先,对他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想请你参加,你觉得怎样?」
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58 年,钱三强组织成立了隶属二机部的核武器第 9 研究所。
为了培养更多的核物理人才,邓稼先挑选了 28 名高校毕业生,一起跟着苏联核专家学习。
邓稼先计划,先复制苏联的核弹,再想办法创新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但随后发现,苏联人避重就轻,不讲正题,拖拖拉拉。
学生是真想学,苏联老师是真不想教。
也可以理解,毕竟人家一开始就没想让你学会。
转背之间,由于中国不同意苏联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要求,赫鲁晓夫此刻「翅膀硬了」,翻脸不认人。
1959 年 6 月,苏联以正在与西方国家谈判禁止核武器的协议,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建,单方面废止了《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
(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的项目代号就是 596,也是为了记住这次背叛。)
1960 年 7 月,苏联更是全面撕毁同中国的协议,撤走所有技术专家。
我们虽然气愤,但国家领导人还是高瞻远瞩。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 8 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邓稼先接下了中央的命令。
之前是苏联专家讲的慢,这次苏联专家直接走了,邓稼先想这工作可怎么办?
此时,王淦昌、郭永怀等人还没进驻研究所,钱三强却忙于统筹工作,这些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都还没到,整个所里目前就只有邓稼先一人撑着。
关键是他手下只有 28 个稚嫩的大学生。
最后,邓稼先决定拼一把。
既然苏联专家走了,也没教自己核心的理论,那我们就自己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