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写过诗词:“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这首诗和黄河清圣人出就是一个意思。
清朝雍正四年,黄河水突然变清,持续了好几年时间,被举国上下视为祥瑞,雍正还亲笔写下了2000多字的《河清颂》。
古代异常重视黄河变清,是因为黄河变清代表那几年黄河上游降雨量增大,全国上下的农业产量也必然增大,在农业社会这就代表着人民的生活变好,所以当然是祥瑞。
至于黄河清圣人出这句话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郑锡在《日中有王子赋》中所写的传世名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因为唐朝之后黄河一直是黄的,特别浑浊,而以前不是这样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以前并不黄,也不叫黄河。
中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对黄河的称谓是“河”。
反正,没有一个叫黄河的,以前的黄河水也异常清澈,否则不可能孕育中华民族。
《左传·襄公八年》中写过这样的句子,“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等黄河变清是不可能了。
汉朝初年,史书中首次出现了“浊河”这样的字眼,这是“河”、“上河”、“九河”、“中国河”彻底变浑浊的标志。
东汉时期,班固写的《汉书·地理志》中详细描述了当时黄河的浑浊,书中也首次出现了黄河二字。
但习惯了数千年清澈黄河的人们,依然在盼望突然变黄的黄河能在某一天突然变清。
于是,唐朝的郑锡留下了“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这样的名句,而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谚语也在民众中口口相传。
但是黄河,这一黄就是1000多年,始终一碗水半碗沙,中间只有极少时间能变清,几乎所有时间河水都是黄色的。
很简单,中国大陆的气温变低了,降雨减少了,黄河流域的植被无法生存,导致水土流失急剧增加,中间气温反弹的时间寥寥无几。
但如今,黄河再次变清了,而且是极其清澈那种,甚至连沙漠都开始积水了。
如今你再去黄河旅游,已经看不到黄色的河水了,黄河的清澈度已经和长江差不多了。
整座黄土高原全部坐落在黄河流域,其面积占到了黄河流域的85%,可以说黄土高原的状态直接决定了黄河的状态。
建国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是0.9%,几乎寸草不生,到处都是黄土,毛主席当年在延安住的窑洞照片很多人都看过。
别说建国前,就算是30多年前,黄土高原也是下面这个样子。
这种地方到处都是黄黄的土,放眼望去一点绿色都没有,人类怎么种的庄稼?是怎么活下去的?
当时黄土高原的农民通过“淤地坝”的方式来保留水土,大概意思就是在山丘的沟道中修建大坝,强行拦截所有冲刷下来的水土,沙土流到这里后会堆积在一起,形成一片平原,然后利用这点水土种庄稼。
很明显,这种办法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用,只有特殊的地形才能产粮食,而且居民用水也严重不足,顶多养活一点庄稼。
但没办法,有得吃就不错了,所以黄土高原的农民穷了上千年。
一直到三四十年前,黄土高原的中国农民,还在通过“淤地坝”的方式换那一点点可怜的粮食。
曾经只有0.9%森林覆盖率的黄土高原,实现了全面绿化,如今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离谱的70%,比很多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还高。
同样的黄土高原窑洞,如今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满眼的绿色。
以前,每年黄河带走的泥沙高达12亿吨,2021年仅有2.68亿吨,水土流失只剩下了一个零头。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