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是把无形的灭国凶器
公元前 684 年,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曹刿指挥军队,一鼓作气击溃齐军。齐桓公丢了个大脸。
这时,坏小子管仲,向齐桓公小白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是能帮他兵不血刃地拿下鲁国。
有什么臣子,就有什么君王。小白一下来了兴趣:「快,展开说说」。
当时的齐鲁都盛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齐纨(帛),鲁国生产的叫鲁缟(绨)。
管仲说,大王你要下令把本国生产的丝绸收起来,对外宣称喜欢鲁国的「绨」。于是齐桓公便开始穿绨,上行下效。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开始穿「绨」,一时间「绨」的价格大涨。
管仲还特意对鲁国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 1000 匹绨,我给你们 300 斤金」。
嚯,鲁国商人疯狂了,动员全国人去生产绨。老百姓再没有心思去种地了,一门心思投入到产绨的搞钱大潮中。
差不多过了一年后,管仲一看鲁国彻底上当,呵呵一笑,转身下令让齐国从上到下,禁止穿绨,还关闭与鲁国的贸易往来。
因为误了农时,鲁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百姓大批饿死。鲁庄公急令百姓返农,但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
这时,管仲下令抬高粮食价格,并且不允许粮食卖到鲁国去。没有粮食的鲁国,粮价大涨,每石要上千钱,而齐国每石才十钱。鲁国人民纷纷投奔齐国。
无奈,三年后,鲁庄公归顺齐国。
这是 2500 年前的粮食战争,软刀子也好硬。
二、四大粮商围剿中国
1. 猎杀中国大豆油企业
无独有偶,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人智慧,如今被美帝学得淋漓尽致。
早在美国总统尼克松执政的时候,小尼就已经充分暴露了以粮食掌控世界的野心。
他左手联合产业资本灭了美国家庭种植户,让美国的农业完全产业化发展,借此降低农作物的成本,右手则把全球粮食卷入世界贸易,通过所谓援助,将他国的粮食生产体系瓦解。
中国的大豆榨油企业就曾遭遇过美国的猎杀。美国农业部先后对着世界喊了两嗓子,大豆的价格就猛跌,又喊了一嗓子,大豆又猛涨。
就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来回喊了几嗓子之后,中国八成以上的压榨油企业,就被顺利的收入美帝为主的四大粮商的麾下。
其实,在 1895 年之前,中国一直都是大豆的出口国,大豆还曾养活了奉系军阀。但此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 以后,美国大量低价而出油率高的转基因大豆疯狂涌向中国,致使中国压榨油企业对这种大豆产生依赖,逐渐放弃本国高价、产量低的大豆。
这一放弃不要紧,美国很快就把镰刀挥向了我们。
2002 年,美国农业部(USDA)在发布的 6 月份供需报告中声称,相对于当年 3 月份,大豆种植面积提高 50 万英亩,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提高,前景一片大好。
言外之意是「我们丰收啦!」
这一嗓子下去,大豆价格纷纷跳水,而中国压榨油企业纷纷借此扩大生产计划,着手做各种准备。
不料,美国农业部 2003 年 8 月,又称由于天气原因将会使大豆减产。
这无疑对全世界宣告:我们减产了,大豆供应不足了。
美国这一嗓子下去,大豆价格狂飙,国内大豆价格翻了一倍,而中国压榨油企业看着疯涨的大豆,实在坐不住了。
为保证供应,中国企业疯狂买大豆,到 2004 年买入价格甚至高达 4400 元/吨,争着抢着签订购买合同。
待中国企业的合同敲定,美国农业部再次声称:今年丰收,大豆预估产量稳定。这一消息刚出,便导致全球大豆价格暴跌,于是四大粮商开始疯狂抛售大豆,刚刚签订高价合同的中国企业叫苦不迭。
一方面按照合同买入,则会血本无归;另外一方面,如果违约放弃购买,那么就要面临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就这样,中国压榨油企业被逼上了绝路。
美国农业部喊的这几嗓子,导致了全行业受损,并且彻底的击垮了中国压榨油企业。
当中国企业沉浸在受挫的阴影中,四大粮商趁机杀出,疯狂收购中国濒临倒闭的压榨油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八成以上,截止到 2006 年,龙头压榨油企业仅剩下一家中国全资公司。
就这样,四大粮商手起刀落,一举拿下了中国大多数压榨油企业。即便是到今天,国内 70% 的压榨油企业,背后都有四大粮商的身影,比如我们吃的「金龙鱼」,「胡姬花」背后都有四大粮商的影子。
四大粮商,即美国 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每家公司各取一个字母,称之为 ABCD。
ABCD4 家公司,从 19 世纪,就开始从事粮食贸易,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经营,如今成为垄断世界粮食的最大粮食商。据统计,截至 2018 年,他们占世界粮食农业贸易的 80% 以上,共同管理着多个国家的粮食价格。
2.中储粮和四大粮商之战
尝到了甜头,四大粮商在 2008 年再次把手伸向中国市场,这一次他们聚焦的是我们的主粮——小麦。
垄断市场、制造供不应求,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这一次也不例外,刚开始他们就在市场上疯狂囤货,市场上能买到了主粮,全部被这四家公司吞进了仓库。
已经吃过亏的中国,悄无声息的组建了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默默地为这场粮食大战做准备。
四大粮商一边吸走市场上的粮食,一边四处散播粮食稀缺涨价的消息,搞得中国百姓人心惶惶的,眼看着市场上粮食越来越少,粮食价格越来越高,中储粮果断决定:抛储!
市场上之所以价格有波动,是因为四大粮商把主粮手走,这才制造了供不应求的假象,如果的存量不变,那么中国的粮食价格就无从涨起。要想改变这一变量,抛储是必然的选择。
就在全球的粮食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中储粮拿出大量的粮食,开始抛储。
刚开始,中储粮十天抛售一次,抛售粮食被对方采购一空,伴随着对方收购速度加快,就改成了一天一次抛售,再后来就是一天数次抛售,前前后后放出去 1600 万吨,都被外资企业「 吃」进去了。
我们的祖先,早就有「 杀人莫过于诛心」的智慧。既然这场战斗要打,那就打的彻底一些。
这场仗,一方面比的是粮食的总库存,一方面比的是谁更有钱。
那就比比,是你们四家投机资本更有钱,还是我们第二大经济体更有钱。是你们几家企业的粮食多,还是有着 14 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储备更多。
届时,新闻联播对外发布消息,宣告中国有 1 亿吨粮食存储,让百姓放心,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不必疯狂追抬粮价。
一时间舆论四起,四大粮商的囤积信心开始动摇,形势限于焦灼。
同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本土金融市场急需大量资金回来救场,这就逼着四大粮商手中持有的大量资本需要短期内回撤,而这个时候,他们的手中满满的都是中储粮的粮食,回笼资金必定要抛售粮食。
看着稳如泰山的中储粮,似乎并没有倒下的意思,中国市场粮价纹丝不动,他们不禁犯嘀咕:中国到底有多少存粮?中储粮是个无敌洞吗?
最终,四大粮商下定决心撤退了,围剿中国的计划彻底落空。
中储粮这一招杀人诛心,用的极好。
接下来,四大粮商争先恐后夺命而逃,把手中高价囤积的粮食疯狂抛售,大量粮食进入市场,粮价陡转之下,迅速回落,连累国际粮价也跟着大幅下跌。
这时候,中储粮不慌不忙以低价回购四大粮商「吐」出来的粮食,他们吐多少,中储粮吃进去多少,粮食再次回到了中储粮储备库中。
一来一回,四大粮商上演了一出高位接盘、低位出货的蠢戏。反而是中储粮高价卖,低价买入,不动声色地赚了个盆满钵满。
可见,还是老的辣,在谋略方面中国是祖师爷级别的,一套组合拳下来,把四大粮商打的是有来无回。
通过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国人明白了,粮食是一把软刀子,掌握在谁手中,谁就会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在粮食这个关口上,中国人可不能再这么随意让人卡住脖子了。
三、中国如何应对粮食危机
中国尽管拥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足以应付国外的粮食战争,但中国的粮食危机依然存在,在吃饭这个问题上,中国人丝毫不敢轻率。
1.中国的长牙齿——18 亿亩耕地红线
我国人多地少,十四亿张嘴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吃饭,而可使用的耕地,早就开发的差不多了。
所谓的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我国现行耕地红线是 18 亿亩,其中包含旱田和水田。
这条耕地红线,是中国人民的长牙齿,吃的饱,才能跑的快,跑的远。
在制定这个耕地红线时,涉及了人均用粮标准、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食需求预测以及耕地需求量预测等多方面因素,后来经过反复论证,最后才提出来的。
截止 2021 年,美国的耕种面积为 157.7 万平方千米,世界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的是印度,其耕种面积为 156.4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50%。
排名老三是中国,耕种面积为 127.8 万平方千米,只占国土面积的 16.13%。
中国尽管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然而能真正用于耕地的土地反而不多。有山陵、有荒漠、有草原,平原面积很小,且中国可耕种的土地几乎完全开垦完毕,没有什么后续空间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 18 亿亩耕地红线就显得更重要,一旦打破,那就是好比是踢了中国人的饭碗,后果不堪设想。
2022 年 2 月 22 号,国家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要牢守耕地红线,才能确保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2. 神奇的东方魔稻
中国对于粮食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过。
1)袁隆平——一生只为一粒粮
1959-1961 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在湖南农校教书的袁隆平,眼睁睁看见五个饿殍倒在自己面前。
其中两个双目深陷,面色干黄,骨瘦嶙峋,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目光呆滞的没有一丁点的精神,见到袁隆平艰难的抬了抬手,身子一软就倒在了田埂上。
身后那个人,走了没几步,也跟着倒下去。
袁隆平呆在原地,尽管他也在挨饿,可从来没想过死。周围的人有吃树皮的,有吃草根的,虽然有的人得了水肿病,大家都努力的活着。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饿死人,眼睁睁的看着生命消失,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急忙转身往回走,路过大桥的时候,发现大桥底下,躺着三个饿死的人,而这些面孔,他分明很熟悉。
破衣烂衫不至于要了人的命,没有粮食真的会死人。
回去之后的袁隆平,那五个饿死人的面孔,一幕幕地在他的脑海中回放,眼泪渐渐打湿了眼眶。
作为一个农学家,居然什么都做不了,真是惭愧啊。哪怕有半碗米,这五个人也不至于饿死。
心如刀绞的他深刻的领悟到:「 一粒粮食,能救活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彼时的中国满目疮痍,亟待修复。要想让中国人吃饱饭,现有水田不变的情况下,种子就尤其关键。
袁隆平所学的专业是遗传育种,他下定决心要研究出真正改变基因的高产的水稻种子,产出更多的粮食,让中国人都能吃饱饭。
这一研究,就是一辈子。
1961 年 7 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他和助手惊喜的数来数去,一支稻穗上共有 230 粒稻谷,经过判断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他满怀期待的把这些种子种下,该施肥施肥,该浇水浇水,然而到了收获的时候,才发现果实并不如人意。
高的高,矮的矮,粗的粗,细的细。没有一株赶得上原来的那株种子的,于是他查资料,反复思考,终于有一天灵感来了。
他意识到,天然杂交水稻的后代会出现显著的性状分离。大自然中,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但他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袁隆平决定一定要揭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水稻属于禾本植物,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也就是在一株水稻上既有雄花,也有雌花,当水稻自己的雄花落在自己的雌花上,就完成了自花授粉,后代也只有自身的基因。
1926 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也就是去掉一株水稻的雌蕊,用另外一株水稻的雄蕊给这株水稻授粉,那么后代水稻就会更加优良。
然而,由于水稻的花特别小,而且花期短,并且每粒花只结出一粒种子,通过手工方法 去除雄蕊不太现实。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从花开到自花授粉很快就会完成,天然条件下很难形成杂交。
1966 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他发现要想让水稻杂交,需要找到一株不孕不育的水稻,也就是这些水稻天生发育不健全,不产生花粉,但是雄蕊是正常的,因此就可以作为杂交水稻的母本。
于是袁隆平就开始到处寻找,直到 1970 年 10 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中,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便以这株水稻作为母本,让它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在不断的精心培育和研究下,1973 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袁隆平将其命名为,「三系」杂交水稻。
「三系」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1958 年我国水稻年平均亩产量,高产田才只有 400 公斤左右,现在杂交水稻每亩产量在 900 至 1000 公斤左右,相当于是五十年代的三倍,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海南等地方广泛种植。
可以说,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人们亲切地把杂交水稻称为「 东方魔稻」,把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2)「三系」杂交水稻的原理
19 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规律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杂交水稻的原理,则是通过两种遗传性不同的品种,获得双亲基因重新组合,同时优良性状互补,利用互补优良的性状,来产生品种优良的水稻,借此来提升产量。
举个例子,杂交水稻就是水稻公主(母本)与水稻驸马(父本)结婚(杂交)之后,生出来一个优质「小王子」。
「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简称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恢复系)。
自然条件下,想要使雄性系的母本保持繁殖能力,那么就需要她「一妻二夫」。所谓的「一妻二夫」,其实就是给这个母本寻找两个丈夫。
第一个丈夫是保持系,他和母本杂交后,后代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也就是说是个「太监」,这种种子只能用来作为母本制种。
第二个丈夫是恢复系,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后代比父本、母本都要健壮,而且育性也恢复正常。这就是优势明显的第一代杂交种子,可以交给农民去大田种植了。
这样下来,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分别简称 A、B 和 R 系)三系配套,就能大量配制杂交种子。
在袁老的辛苦努力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 2021 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 1500 公斤攻关测产完美验收,结果显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 1603.9 公斤。
当年那个禾下乘凉的美梦,早已变成了现实。
如今神奇的「 东方魔稻」不仅仅让中国人吃饱了肚子,而且还走出了国门,其中越南、印度、菲律宾、美国等国家都在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并且增收明显。
3.人造粮食战略——粮为国之本
1)人造粮食的定义
所谓人造粮食,指的就是人工合成淀粉,不需要从农作物上提取,直接将二氧化碳变为淀粉,这期间经过了光能、化学能等各种转换,最后才形成的。
2)美国的卡尔文循环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光合作用化学原理和生物反应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在叶绿素分子和各种蛋白质、生物酶、光合模结构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植物体内的一种五碳糖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 6 碳糖,进而聚合成蔗糖或淀粉,这一过程被称作「卡尔文循环」。
「卡尔文循环」被发现后,欧美的科学界不断的深入研究,最后形成了一套公认的完整理论体系。
在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过程中,欧美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架构,倾向于对叶绿体中光合模结构、叶绿素蛋白结构和相关生物酶的研究和化学过程的人工模拟。
到 2008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二氧化碳制造葡萄糖的百年挑战计划。
当时的论文到是发表了不少,然而这些都集中在二氧化碳固定、利用细菌、酵母等生物模型模拟光合作用的方向上。
尽管成果看起来很美丽,然而没什么实际用处,他们始终没有攻克合成淀粉的关键技术。
3)中国另辟新径——不依赖细胞的人工合成淀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