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始终对刘备的形象有一种固定思维,觉得刘备起点低、喜欢哭鼻子,除了百折不挠以外,似乎没有别的优点了。
但其实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史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刘备从小就很牛逼,一直牛逼到老。
《三国志·先主传》里说:“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意思就是说,青少年时期的刘备,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并且能团结群众,周围的小伙伴都认刘备做大哥。
现在一所大学有几千人,能出一个众望所归的大哥吗?一个乡镇成千上万人,能出一个有威信的群众领袖吗?恐怕是很难的。
所以刘备参加工作以前,就是出类拔萃的地方豪杰了。更不用说刘备拜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和公孙瓒做同学,基本打通阶层跃升的通道。
如果和现代社会类比的话,刘备应该是故乡有几百小弟追随、清华或北大毕业、授业恩师是省部级干部、和高官富豪子弟做朋友的人物。
有了这么雄厚的基础,刘备便得到豪商张世平、苏双的投资,用这笔风投巨款招兵买马,跟着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得到安喜县尉的官职。
安喜县尉看起来是小官,但官小是相对刘备的终生成就来说的,实际上安喜县尉相当于掌管一县武装力量的县委常委,正儿八经的处级干部,普通人一辈子都只能仰望的领导职位。
而刘备凭军功做安喜县尉的时候,刚满25岁,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
数年后,大将军何进派人到地方募兵,刘备便和曹操一起去了沛国。史书上没说刘备是怎么运作的,但当时卢植在洛阳做官,和何进的关系不错,很可能是卢植向何进推荐了立过军功的刘备。
而刘备在募兵的路上遇到贼寇,经过几场大战又立下军功,陆续做了青州北海郡的下密县丞、平原国的高唐县令。
刚满30岁就升为县长或县委书记,很牛逼了,现在都极少有这样的人。
不过刘备的技能点都在“团结群众”上,年轻时也没经历过大战磨练,导致刘备在军事方面的发挥极不稳定,遇到战斗力不强的贼寇能“大破之”,遇到人多势众的贼寇,就成了贼寇的经验包。
于是高唐县令没做多久,刘备便兵败,投奔了幽州的老同学公孙瓒。
那时公孙瓒已经威震塞外,凭借雄厚的兵力和幽州牧刘虞抗衡,正准备夺取幽州和袁绍争雄,正是用人之际。见头角峥嵘的老同学刘备到来,立即任命为平原相,和青州刺史田楷对抗袁绍。
可以说,刘备投奔公孙瓒,不仅得到独当一面的权力,官方职位也升为两千石的级别,和东郡太守曹操平起平坐。
有官职、有名望、有独立武装,30岁出头的刘备,已经是汉末舞台上的一方诸侯了。
袁绍借汝南袁氏的百年积累,轻易得到冀州牧的职位。曹操的东郡太守是袁绍给的,也沾了家族很大的光。而刘备的平原相完全是自己拼杀得来,麾下的关羽、张飞都是自己拉拢的。
相比其他诸侯来说,刘备用短短八年时间,在以血统为尊的汉末乱世成为一方诸侯,足以说明刘备有多牛逼了。
虽然北海相孔融向刘备求救时,刘备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这么有名了,但那是因为刘备的起点低,还没有适应牛逼的人生。
如果看到这句话就嘲笑刘备,觉得自己可以模仿刘备,那就小瞧了刘备,也高估了自己。
徐州牧陶谦病重,和亲信糜竺托付后事:“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让糜竺等人奉刘备为主。
吕布不讲武德的偷袭刘备,刘备投奔老同事曹操,周围的人劝曹操“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是英雄惜英雄,又想千金买马骨,不杀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