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应该是处于滞胀。
啥意思,就是通胀和通缩 ,同时发生了。
我们借楼市,来讲一下现在的情况。
老王问:「地产下行 的情况下,央妈会不会通过『大放水』,来救助楼市?」
我说:「各种报告中一再强调,『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所以不会有大放水!」
但老王不信,他觉得楼市是必须要救的,理由有二:
1)如果房价跌了,就会全面爆发金融危机,是不可承受之重;
2)如果房价跌了,财政怎么办?
我说:「现在不是已经在救了么?到处都在放松限购,又是降首付降利率,又是『一人购房全家还贷』!」
他说还不够,他觉得最有效的手段,是:放水➜ 通胀➜ 买房抗通胀➜ 越买越涨➜ 越涨越买……
这么多年以来,人们经历过太多次货币宽松所推动的房价上涨,也难怪老王会坚信,只要印钞机一开,立马便可以「一涨解千愁」。
但另一些人就显得忧心忡忡了,觉得要是再来一轮 「涨价去库存」,而自己又没上车的话,岂不是阶层又要往下掉?
可问题是:
1) 水,是真的想放就能放的吗?
2) 通胀,难道就一定会稀释债务吗?
3)面对通胀,如果决策者选择加息,岂不是要加剧还贷压力?
搞清楚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如果水放不出来,那么想象中「一涨解千愁」就不会有,如果即将到来的通胀并不是来稀释债务,而是加剧债务的,那现在加杠杆买房,无疑就很不明智。
老王不解:「通胀稀释负债的事,我们过去都经历过,20 年前我爹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月供是 1000,当时压力也很大,因为我爹工资才 1200。但你看现在,1000 的月供还叫事么?通胀当然是稀释债务,怎么可能会加剧负债呢?」
过去的经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经验,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禁锢呢?它让很多人选择用「刻舟求剑 」地方式看待问题。
必须要意识到,船是在动的,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
就比如通胀稀释债务这件事,它就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只有工资通胀,才能稀释债务!
物价通胀,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生活成本,是加剧还债压力,因为你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嘛。
上述那些问题的结论,我会在文章末尾给出,而在此之前,我们要把这些问题里面所蕴含的经济逻辑给搞清楚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任凭风起浪,稳坐钓鱼台」。
01
很多人都有个明显的认知误区,即认为印钞放水,就是央行拧开水龙头,然后就水漫金山了。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借出来的钱,才真的是钱,你不去借,就没有钱流出来!
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真正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居民的购房贷款,向市场释放货币,所以才有「房地产是印钞机」的说法!
央行虽然掌握印钞大权,但它印了钱,总不能挨家挨户去发吧,它必须以商业银行为发行渠道,通过贷款的方式,发下去。
只有这样的钱,才能行使信用功能,否则就是擦屁股都嫌硬的纸。
也就是说,如果人民群众不去贷款,就没有水放出来。
什么时候大伙儿不想贷款了呢?
一是负债太高,没法背负更多债务,再说银行也不想放贷,还不上的概率很大;
二是对未来预期悲观,贷了款用来干嘛呢?
这样一来,市场中的「水」就会越来越少,不论政策怎么宽松,大家都不为所动。
老王又问啦:「那把贷款发放给企业呗,精准滴灌行不行?」
不行!
企业拿到贷款,它用来干嘛呢?扩大生产吗?生产了又卖给谁呢?
要知道,生产为需求而生!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需求正在一步步萎缩,由于国际通胀,上游的原材料又在涨价,越生产越亏,企业的明智之举是降低产能,你说它贷款干嘛?
总之,在经济周期 下行的趋势中,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你给它匀口气,它就能缓过来的——它缺的又不只是钱,更缺市场和信心!
「只要放了水,就有市场和信心。09 年和 15 年那会儿,不就是 4 万亿+降首付+降利率,然后房价大涨,激活经济的么?」
不一样!
当时的宏观债务还很低,而现在,居民负债已经涨到了极限水平,再强行增加的话,很多人的贷款就会变成「次级贷 」,从而加速问题的爆发: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负债累累,你还会再借钱给他么?
而且新兴国家的居民信贷参与度,相对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很多人由于收入不稳定,没法享受到国有银行的授信,于是存在大量民间借贷。
也就是说,我们实际的居民负债,要比上图所示的多得多。
所以银行也很为难——需要钱的,它不敢放款;
它敢放款的,又变得越来越保守,不想要钱。
这样一来,信贷的水就很难放出来了,就只能走财政扩张这条路。
凯恩斯主义 所提倡的,就是通过财政扩张,增加基础建设的投资,一方面创造就业,度过危机;另一方面向市场注入货币,激活流动性。
这种方式发行的货币,有个专业的说法,叫「直升机撒钱」。
「直升机撒钱」和量化宽松 (QE)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其结果,都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急速扩张,持有了大量国家背书的财政债券,同时释放出巨量货币。
以美元为例,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美联储印钞购买——美债为美元背书,美元给美债兜底——相当于武当派的轻功「梯云纵」,左脚踩右脚,然后上天。
那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印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