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击金门最重要的不是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嘲弄,而是对中国正式盟友苏联的挑战。在毛泽东眼中,由于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政策,苏联这个盟友变得不再可靠,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对手。他似乎认为,如果台海危机被推至战争边缘,赫鲁晓夫也许就必须在他的和平共处新政策和与中国的盟友关系之间做出抉择。 《论中国》基辛格
1958年8月23日,我解放军对金门开启了第二次炮战。
开炮前,我们不仅特意向岛上的居民提前发布警报,还特意避开了国军的防御阵地,甚至最后还跟老蒋默契的玩起“单日打炮,双日休息”,这种只有中国大佬之间才能够看懂的“暗号”。
对此,那位大战略家对我们的前线指挥官不断叮嘱,这不是军事战,而是一场政治战,不要去伤害美军甚至“国军”。
彼时,赫鲁晓夫上台后,正努力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共同肢解旧时代的殖民地体系,东南亚、南亚、中东这些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英法殖民地,都是两个超级大国打赢二战后要收割的红利。
在和平共处瓜分世界的指导思想下,以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为代表,美苏联手动用军事威胁逼迫英法让出国际航运大动脉的苏伊士运河,断绝投送能力,迫使英法不得不放弃其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在亚洲建立的庞大殖民地。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大战略家需要通过挑起一场有限度的战争,迫使苏联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对美国发出核威慑,也诱使遭受核威慑的美国恐慌,国会内部反苏力量占据上峰。
因为只有美苏形成了对抗,苏联才会愿意将核武器等大国重器向中国转移,美国才会迫于国际形势与中国重建自朝鲜战争以来断绝的两国关系。
明白了战略目的,我们就开始了导演这场大戏。
正如四年前的那场炮战发动前,我们邀请了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这一次的炮击前,赫鲁晓夫又被牵着鼻子请到了中国。
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及大家熟悉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都是勾引他吃不到的胡萝卜。
随着赫鲁晓夫在盛大的欢送下离开了中国,我们万炮齐鸣的表演便开始了。
当时,全球唯一能看透我们心思的,是跟我们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蒋公,理解我们的战略意图后,马上开启了的表演,疯狂的向美国请求救援。
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以及美国国会看来,中国又一次猛烈而仓猝无结果的炮击,肯定还是迫于赫鲁晓夫的威胁,于是拒绝了赫鲁晓夫真诚的“求和协议”,认为苏联是在忽悠自己。
在苏联领导集体以及国家杜马看来,中国朋友的炮击也是遵循了苏联的意愿,帮助他们开辟欧洲之外的第二战场,缓解欧洲压力,于是形成了国内强烈的挺华反美浪潮,媒体纷纷呼吁对华援助和对美强硬。
这剧本是不是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