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现在很多人想听好听的——世界都在通胀,风景这边独好。
我也看到各大平台上,说好听的话,流量都大得出奇。
我说,他们说的那些逻辑也不对呀,然后就被运营小朋友训了。
她说:「知道啥叫新媒体不?就是甭管什么逻辑对不对,大家爱看什么,你就给他看什么,就是对!哪个话题有热度,哪些观点有流量,就是大家爱看的,也就是你该写的。」
我心想,完了,「流量」的恐怖之处。
它可以同时操作创者和读者。
比如它想让大家都相信「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那它只需要让这句话有「流量」即可。
读者们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就真的信了,三人成虎嘛。
所以越是大数据统治的平台,越需要提防「流量」对你进行预期管理。
倒不是说要刻意跟「流量」唱反调,而是要时刻警醒——被它牵着鼻子走,绝没有好处。
因为资本市场最有价值的获利技巧,就在于「预期别人的预期」。
如果不想被拿捏预期,甚至想反向预期庄家的预期,并不是一定要和庄家拧着干。
而是要搞清楚各种事物背后的运行逻辑,用事实逻辑取代流量观点在大脑中的地位,智商就能重新回到高地。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逻辑比观点更重要,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
就拿通胀这个经济现象来说,物价上涨,意味着生活成本上涨,必然很难受。
但不通胀,却不见得就是「岁月静好」,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其实说不定问题更严重。
有人表示不理解:「难道 CPI 蹭蹭往上涨,眼睁睁看着东西越来越贵,才是好事?不会吧?」
别急,搞清楚了背后的经济逻辑,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接下来我将会用通俗到 80 岁老太太都会看懂的语言,既让你了解通胀发生的底层逻辑,也让你掌握通过分析 CPI、PPI、社融等数据,来推演经济周期进程的方法。
01 不通胀,是因为需求也下降了
我们先看下几个主流经济体的 CPI 数据。
首先是美国的(注意,10 月份降到 7.7 了):
其次是德国的:
再看看英国的:
然后东亚代表——韩国(我没找到图,大家能看懂就行):
日本的 cpi 终于涨上来了,预计 2022 年全年在 2.9 之上:
最后是我国的:
对比上图的数据,大家基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欧美的通胀基本徘徊在 8%-10%;
2)韩国在 5%-6%;
3)连万年通缩的日本,也在朝着 3%+迈进。
我们的 CPI 是 2.1%,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搁平时,这是个很喜人的水平,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温和通胀。
所以光从数据上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现在正经历的通胀,不能说民不聊生,也可以说是水深火热。
唯独我们和少数几个国家,稳如老狗。
IMF 官网有一幅世界通胀地图:
ps:IMF 的数据和「华尔街见闻」的数据,略有差异,但不会影响判断,可暂不理会。
我看到这幅通胀地图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为什么国外一片通胀,而我们却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我们既是出口国,同时也是主要的原材料进口国,没道理原材料狂涨,而售价不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先搞清楚——通胀都是怎么形成的。
通胀的字面意思,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发多了,但商品没增多,于是水涨船高,商品涨价。
但普通人习惯性地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胀,那么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物价上涨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1) 恶性通胀。
比如阿根廷、斯里兰卡所发生的通胀,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这些国家的外债非常高,发生了国家级别的赖账,导致货币信用崩溃。
于是从国际投资者,到普通国民,所有人都不想要该国发行的纸币,都想赶紧换成其他货币,或者实物,结果就是物价飞涨,钱不如纸。
现在阿根廷那边吃顿饭,得带这么多钱:
是不是想起历史书上的那张图?
图上讲的是民国时期国统区物价飞涨,居民得带着一大捆钱去买米的故事,跟现在阿根廷、斯里兰卡、津巴布韦的状况是同一个性质,都是货币信用崩溃的恶果。
一般来说,恶性通胀属于严重经济危机的范畴。
跟在后面的,大多是社会动荡,政权更迭。
即使是土耳其这样的国家,看着似乎对恶性通胀免疫了,其实民众对埃尔多安的不满,已经体现在胎死腹中的政变和即将到来的选票政治上了。
2) 消费过热。
比如上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因为信贷超级宽松,再加之日元升值,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这种通胀体现为民众消费能力的快速扩张,市场需求快速上涨,导致了物价上涨。
其实 2017 年前后的我国,也短暂出现过消费过热。
A 股在 2017 年到 2019 年间,都有个风口叫「消费升级」,当时炒的就是涨价概念,只是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下沉」和「降级」。
这就是债务周期的固有特点——债务扩张带来的消费能力扩张,会带来「消费过热」,然而当还债周期到来,就势必要压缩消费。
但现在连「消费降级」都不提了,因为已经常态化了。
当一个人将胖未胖的时候,他还会对着镜子发愁:「这是要胖呀?」
然而当他胖成了习惯,也就不会再嚷嚷了。
3) 供给不足。
目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所经历的通胀,就是这种情况,地缘战争使能源、粮食的供给出现短缺,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我们在 90 年代「市场改造」时期,也经历过因为产能不足供给短缺而造成的物价飞涨,当时叫「价格闯关」。
这种由供给不足带动通胀,和阿根廷、斯里兰卡那种因货币信用崩溃而造成的通胀,是有本质差别的。
比如你不会想要阿根廷、斯里兰卡等国的货币,但会想去争抢美元,对吧?
这就是对这种差别最好的解释。
欧元日元的汇率虽然也在下降,但却不是外债违约引起的,而是由资本流动引起的,这个差别也需要了然于胸。
总之,欧美的通胀是由供给不足引起的。
供给不足,供不应求,就会涨价,很合逻辑吧?
阿根廷、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的通胀,肯定也受到了供给问题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债违约导致的货币信用崩溃。
所以说通胀只是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背后的真实形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得往深里去扒一扒才能知道。
恶性通胀和消费过热这里就不扒了,以后会在其他章节专门去谈。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我们的情况,都距离恶性通胀太远,更是和消费过热八竿子也打不着。
发达国家作为主要消费国,我们作为主要原材料进口国,按理说,都会受到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但为什么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发生了通胀,而我们却没有呢?
供给短缺,物价上涨,肯定是不好的局面。
但供给短缺,物价却不涨,这画风是不是也很诡异?
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需求也下降了。
随便翻开一本经济学通识教材,经济学家们都会告诉你,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始终会达成一个均衡状态:
上面这幅图在教材中经常出现,但很多人可能都懒得多看一眼,觉得太简单了,所以不会想到去使用这个「最简单」的分析工具。
这里我们就来理论联系实际一回——如果供给减少,意味着总供给曲线要向左移动,就会形成新的均衡价格:
新均衡价格在旧价格的上方,意味着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胀。
但若总需求也下降(需求曲线左移),情况就有所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