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点评校尉:八路军是如何补充武器弹药的?|2023-01-14

武器在人类战争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对战争结局具有重大影响。

那么八路军的武器弹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八路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武器装备就很简陋,基本上靠作战缴获来补充。不过红军也建立过自己的兵工厂。

1928年,红四方面军在江西省东固乡建立了第一个兵工厂。但主要业务是修理枪支,然后才生产些粗糙的梭镖、大刀、土枪、土炮等,所以与其说是兵工厂,不如说是修理铺。

后来红军开始长征,因为长期流动作战弹药消耗更快,加上几乎没有补充来源 ,很多部队无弹药可用。红军到达陕北后发起了直罗镇、东征等战役,缴获了一批枪械弹药,算是久旱逢甘霖,解了解燃眉之急。但靠这点补充显然是杯水车薪,红军弹药物资仍严重不足。

转折点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

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设115师、120师、129师三大主力师。然后奉命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

但这支转正后的中国合法军队,并没有因此解决了物资补充问题,武器弹药仍然无法满足作战需要。

129师在1937年10月武器弹药统计时发现,两个人还分不到一杆枪,每杆马枪平均只有10发子弹。

要命的是,接下来八路军武器弹药紧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八路军在敌后抗战过程中自身得到了很大发展,部队人数大量增加。

八路军各部队通过广泛动员爱国群众参军,吸收和改造民间武装,大力争取伪军投诚反正,部队人数增长很快。

比如129师,1937年刚成立时,只包括386旅、385旅第769团、教导团和骑兵营等一共9367人。

到了1939年初,129师发展成为包含385旅、386旅、东进纵队、青年纵队、先遣纵队、晋冀豫军区、冀南军区、师特务团、冀南军区特务团,全师5.6万人!

一年后的1940年6月,129师发展成11万人!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的1945年8月,129师部队达到了近30万人!

而整个八路军部队也由刚成立时的4.6万人,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发展到了102万人!

部队编制人数大幅增加了,可喜可贺,但同时也给武器弹药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陈赓回忆,抗战一开始成立的师补充团大多数人都没武器,在神头岭战斗中只能拿“白腊杆”(就是长矛)上战场。

129师很多部队如三分区游击队,平均三个人才分到一根步枪。一人放枪,另外两人干瞪眼使不上劲,这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也限制了部队的进一步扩大。

人与武器的完美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效果,很显然当时的八路军发展有点“瘸腿”了,人变多,枪没跟上。

第二,八路军作战任务十分繁重,这更需要足够的武器弹药补充。

八路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除了应对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和“清剿”外,1939 年以后还经常对付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活动。

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129师对日伪军作战19777次。而整个八路军各部队在抗战期间作战总次数在10万次以上。

特别是在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129师就消耗枪弹38. 8万发,400发炮弹,840枚手榴弹,1万斤炸药;损失武器700余支(挺),枪弹2.1万余发,炮弹22发,手榴弹225枚,损坏武器100余支(挺)。

频繁作战让八路军武器磨损严重、弹药消耗量很大。1940 年,朱德、彭德怀在给毛泽东报告中指出:

“我军现有步兵轻武器百分之八十均使用过度,来复线已磨平,口径已松,射击已失效;我军自动火器(轻重机枪)平均每连不及一挺;关于弹药,在一、二月份战斗中,将以前所有弹药大部均已耗完,近所用的多是由敌手夺来,现有平均每枪不到十粒。”

第三,武器弹药补充来源渠道很少。

抗战初期,八路军武器弹药装备供应主要来自两大方面。

首先来自华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但这些地方主要在农村而且以山区为主。

一方面,根据地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换句话说就是穷。八路军发展兵工生产所需的资金、原料、设备和人才紧缺。比如兵工生产用的灰生铁、风钢等没法大量购买,甚至锉刀、卡尺等工具也没钱买。

特别是1941 年至1943年,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军队封锁根据地,加上水、旱、虫等自然灾害,1943 年光太行区灾民就35万人,敌占区又逃来的10几万灾民,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更困难了。

当然我抗日军民没有坐以待毙,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参加和支持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废除苛捐杂税。但这些只是自救措施,武器弹药供应问题还是没解决。

另一方面多数根据地教育落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显然不利于兵工生产。

比如根据地最初造的地雷、手榴弹还是用黑火药装填,这玩意虽然能杀伤敌人,但威力差远了,只能爆十多块碎片。人家的能炸死十几个,咱们的只能炸死两个半,效果差点不是一点。

另外,当时根据地没条件自己炼钢,制造武器需要钢材时只能去拆敌人的铁路道轨;再就是生产不了灰生铁,制造炮弹壳只能对白口铁进行改造;还有制造子弹壳的材料是黄铜,根据地能只能买到杂铜,一冲就裂,不能用,到了1943年炼出纯度高的锌和铜后才实现了弹壳的突破。

八路军武器弹药获得的第二个渠道,外部支援。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阵线,八路军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援助,对武器弹药保障起了一定帮助,但作用并不大。

首先,国民党方面提供的经费物资太少。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国民政府只同意每月供应八路军少量武器、5万发子弹和一点经费, 这远远不够。

不过部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提供过少量武器弹药。

我军北上刚到太原时,周恩来亲自同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交涉,要求供给一些武器装备。但阎老西很抠门,只给了几门迫击炮和一点子弹和手榴弹。

后来出血的是另一个人。

1938 年4月,卫立煌在西安以第二战区副司令兼前敌总指挥的身份,给八路军提供了100万发步枪子弹,25万枚手榴弹,还有其它一些军用物资,国民党终于大方了一回,但以后就没这好事了。

更惨的是,到了1939 年8月国民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军用物资供应,1940年10月连那点可怜的经费也停发了。加上各方对军械物资的严格管控,八路军获得的武器弹药援助就更少了。

因此,八路军虽名义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但没能享受和其他部队同等的待遇,获得的军械物资很少。

其次大后方人民、华侨和国际友人对八路军捐献了一部分物资和钱款。8年里,八路军收到捐款881万法币和慰劳款180万法币。

但这部分珍贵的援助,八路军优先购买被装、医药器材等物资后,就没有剩余再来添置武器弹药了。

再就是八路军几乎没有得到国外的武器援助。苏联只给一些文件和其他物资,唯一的一个武器援助,就是1943年苏联给八路军捐赠了120挺转盘机枪和6门平射炮。

印象里不是苏联支持中国革命嘛!

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苏联是希望中国把日本拖住,但“当时赞成中国的主权控制在蒋介石政权手中”, 采取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的政策,所以苏联提供的武器援助大部分给了国民党军队。

抗战后期,延安曾努力争取获得盟国的武器援助。1944年,林伯渠在国共谈判时要求公平分配同盟国的援助。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也向蒋介石提出,要把美国援助的装备分给八路军一部分,但在蒋介石出面阻拦和美国亲蒋政策下最终泡汤了。

前面说了那么多,八路军是怎么解决武器弹药的供应问题呢?

这才是重点。

为了搞到武器弹药装备,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做了这么几件事,效果特别好:

第一,制定了“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军械保障方针。

这条看似官话,但非常重要。

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致电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要求各部队“自给自足,不靠别人。”

因为八路军没有大量外援可依靠,所以务实地提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后勤保障方针。

第二,“统一领导、独立保障”的原则。

首先,这是由八路军面临的实际形势决定的。

抗战时期,我军还没取得全国性政权,在1940年前只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少量接济,又几乎没有其他渠道援助,根据地经济落后加上严酷的战争形势,如果依赖后方统一供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上下交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除八路军总部力所能及地供应一部分武器弹药外,干脆大部分由各自来解决。

再就是,这是由八路军“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决定的。

华北抗日根据地面积大,又被日伪军分割包围,根据地间交通联络不方便,总部的统一领导不可能完全兼顾各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所以只能让各战略区因地制宜自己想办法。

第三,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吸收和培训军械人才。

1939年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后勤部,杨立三任部长,下辖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

一般军师、旅级供给处还设立了军械科;团供给处下设军械员;连队设管理排长,管理全连的武器弹药。

八路军还出台大量优待政策,来吸引了专业人才。

比如太行区的八路军工作团,工程处副处长陆达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柳沟铁厂厂长高原毕业于清华大学;军工部三所所长吴卓然曾是太原兵工厂的技术工人。这些人员知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技术水平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八路军还成立的太行工业学校,从1941年开始的三年中,为根据地培养了近400名中级管理和技术干部,补充了大批人才。

第四,重点中的重点,八路军搞到武器弹药物资的具体措施。

如果前面措施是“虚的”,那么这条就是“实的”,毕竟不论如何花里胡哨的铺垫,真正搞来武器弹药才行。

除了前期国民党方面少量接济和其它援助,八路军主要靠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补充武器装备:

(一)从战役中缴获。

1945年4月30日,彭德怀在中共七大上发言指出:

“我们以自力更生的精神,解决了部分弹药和武器,然而我们主要的是依靠于在战斗中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

这个来源特别重要!

以至于八路军后勤部门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在战斗中专门负责收集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

不过一开始很不容易,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主要和日军作战,但这些孙子极为凶悍,即使被包围也会顽抗到最后一枪一弹,当时在战场上缴获日本人的武器弹药很难。

徐向前后来回忆,129师在长乐村战斗(115师689团也参加了战斗)中,消灭日军1500 多人。但因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我们的部队撤出战斗匆忙,缴获的物资很少,只有60多支步枪,3挺轻机枪,10几匹战马。689团和772团还都夺过大炮,但又被敌人夺了回去。

什么情况下缴获武器多呢?

只有八路军伏击日军交通线,打击敌人辎重部队时才有较大缴获。比如129师先后取得了七亘村、神头岭、响堂埔等伏击战的胜利,发了个财,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其中神头岭伏击战共毙伤日军一千多人,缴获长短枪550支。陈赓在《抗战的回顾》中写到:

“(神头战役) 初,我补充团武器不全,手执长矛,出发作战之时,纷纷提出口号‘用此长矛换取敌之38式步枪’,故冲锋犹显神勇,1营战士竟有刺杀敌兵11人者。战斗结束,此长矛换取敌之38式步枪’,故冲锋犹显神勇,1营战士竟有刺杀敌兵11人者。战斗结束,该团全部换得新式武器。”

你看,一说打仗能换枪,部队战斗力都提高了。

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转入重点守备,作战改成用汽车、火车运送,战场缴获就更困难了。叶季壮在1941年1月提到这时与日军作战时说:

“常常在大的胜利之后,亦不能补充,我军之消耗,有时亦仅仅够本而已。

不过随着敌后战场形势逐渐好转,各部队缴获的武器弹药数量大幅增加。1941 年6月至1942年5月,八路军共缴获长短枪1.7万多支,从1942年6月到1945年5月三年缴获19.7万支,简直大丰收啊!

(二)大力发展兵工生产。

就是自己生产武器弹药。

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

“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极重要问题。每个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教员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中华民族当时的紧急任务之一。

但在1941 年至1942年,敌后抗战处于最艰苦时期,在敌频繁“扫荡”加上物质条件差,大规模建设兵器工业、生产先进武器根本不现实。

怎么办?

所以中央军委提出了“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方针,也就是说主要生产子弹、手榴弹和地雷。优先生产相对简单的弹药来补充损耗,这在当时抗日斗争形势下我军做出的正确选择。

于是各根据地开始建立制造子弹、手榴弹、地雷、步枪的兵工厂。

比如冀南军区兵工厂,有工人100多人,每天虽然只能生产3支枪,但能生产300颗炸弹。129师在晋东南的修械所、刺刀厂、炸弹厂各1个,每月可生产600把刺刀、2000枚炸弹。太岳军区兵工厂制造了一批地雷和手榴弹,不过手榴弹的质量已经提高了不少,一次能炸七八个敌人了。

另外,中央及八路军总部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发展兵工产业。

比如,八路军总部从延安和西安运来一批质量较好的机器设备,送给晋冀鲁豫根据地使用;各根据地拨专项资金,对购买军工器材经费独立核算;太行区仅1941年军工材料费就支出70万元(冀钞),修枪材料费20万元。

再就是八路军高度重视兵工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因为根据地没有冶炼黄铜的设备,不能自制枪弹壳,只能用旧弹壳制造子弹,还需要大量的钢、铁、铜、铅等材料,原材料的供应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难题,1939年,朱德、彭德怀、左权要求八路军各部队在战斗后都要收集弹壳,同时发动群众收集铜,必要时可花钱收买。

大家齐心协力,取得了意外惊喜。

在1941年初,太行区利用铁轨做原料试制成功了两门50小炮(就是掷弹筒),随后投入批量生产。炮弹壳韧化处理技术试验成功后,太行区利用自产的白口生铁和群众捐献的废铁开始了掷弹筒炮弹的批量生产,当年就生产了4万发!

129师领到总部制造的掷弹筒后,立刻在各部队中分发,每连配三个成立一个班,分三组直属连长,在战斗中集中使用,部队战斗力一下子提高了。

还有,八路军在兵工生产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技术革新。

晋察冀工业部技术室主任张芳和化工技师张奎元,用当地老百姓用来盛水和储粮的陶瓷缸垒成缸室,用缸室法取代铅室法成功地制出了硫酸。

1941年,陆达把铸铁韧化处理的工艺与太行民间的烟火技术结合,创造了火焰反射加热炉,攻克了对白口生铁进行软化的难关,可以对炮弹毛坯进行切削加工,才成功制出了前面的五零小炮弹。这些技术革新现代看来并不难,但在那个环境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简直就是奇迹!

再就是,八路军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兵工生产。

1941年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发起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不断挑起反共摩擦活动,华北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比如冀南区,1941 年后大部成了游击区。在“四二九”反扫荡以后各兵工厂分散隐蔽,继续坚持生产为部队补充弹药,八路军渡过了敌后抗战最困难时期。

经过一系列努力,华北抗日根据地兵工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从修理、仿造到自制,逐步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品种齐全的兵工生产体系。到1945 年,各根据地军工部门共有大小兵工厂130个,职工近2万人。

另外在晋察冀后方还建立了包括发电厂、子弹厂、炮弹厂、手榴弹厂等的兵工基地,太行区也发展成为我军军火的主要生产地之一。随着兵工生产的不断发展,八路军军用物资自给的比例大幅提高,部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三)通过民间收集和购买。

这也是当时的一大渠道。

1937 年,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联名指示八路军各师:

“在经过战争地带,民间遗散很多枪支、弹药,各部及地方工作团应努力收集,并可出款购买。”

八路军总部命令各级部门想各种办法收买子弹,还提供了现在看来一些不可思议的具体方法:

1,收集散落在居民中的弹壳和子弹。

2,从敌伪军中买子弹。

3,在某些友军特别是顽固派中,用妥善的方式收买子弹。

4,在沿海大城市的部队,找特种关系购买弹药,当然也可以收买枪支。

但要求第2、3、4条,要秘密进行。

可见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我军在收集武器弹药方面是非常灵活的。

据聂荣臻回忆,当时河北民枪很多,不少群众自己携枪参军。附近的保定、石家庄、忻口、娘子关、太原都是抗战初期的大战场,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留下不少枪、手榴弹,边区许多游击队靠这些装备完成了组建。

八路军驻大后方的办事处也帮助买武器弹药。其中,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就采购了100多支驳壳枪和一些弹药。

129师新编第八旅,在游击区内和敌占区,利用各种关系买到六千到一万粒子弹。费用是步枪子弹每粒五角到六角,驳壳枪弹每粒五元左右。1941 年太行区买子弹花了75000元(冀钞),冀南区花了300000 冀元。

总结下,其实以上措施中,八路军大部分武器弹药都来自作战缴获。八年间共缴获长短枪45.5万支、轻重机枪7499挺、各种口径炮1288门的。而各根据地兵工厂生产了步马枪1.1万支、子弹779.5万发(大多数是复装子弹)、手榴弹447.5万枚。

可见缴获占大头。

武器弹药问题解决了,但别急着高兴,还有两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储备和维修保养。

怎么回事呢?

先说武器弹药的储备。

实际上就是把军用物资藏好。

因为日伪军经常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除烧杀抢掠外,还千方百计搜寻和破坏八路军的军用物资。

我军武器弹药本来就严重不足,加上来之不易,一旦被敌人发现抢走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有一次就被敌人发现了。

1940年底敌人突然扫荡,129师后勤一单位隐蔽在各村30多处的粮食、被服、军械等物资被发现,统统被敌人掳走,损失惨重。其中包括各种枪270余支(挺)、子弹1000余发、手榴弹400余枚、炮弹48发、望远镜1具。

事件发生后,129师做了检讨,然后对物资埋藏工作进行了改进。

首先,制定并落实了三大原则:高度机密、分散、慎重。

比如1941年冬,在敌人扫荡前,太行第四军分区所存的所有枪弹,都埋在了山上和深沟的安全地方。

1942 年太岳纵队供给部部长和政委亲自参加埋藏工作,而且在晚上进行,敌人占领沁源后虽然全力搜索我军物资,但扑了个空什么也没发现,后来纵队又把全部物资运回岳南贮存,没受一点损失。

其次在认真埋藏物资的同时,采取吸引和打击敌人来保护物资。就是敌人接近物资区域了,部队会吸引他们到其他地方来保护军用物资。

再就是埋藏过程中军用物资容易潮湿受损。比如太行第六军分区,1942 年之前就发生200余支步枪和3门50炮,因保存不当导致生锈发生了损坏。

为此,八路军后勤要求各部做了改进:

除了细心检查外,要定期的日晒;重要的是对容易起化学反应和潮湿的东西必须分别埋藏和讲究技术。

比如要埋藏枪支弹药必须用木箱装好,如果是炮弹,底火引信两头都擦蜡油以防潮湿,如果是步枪就涂上植物油。

后来就再没发生过被敌人抢走军用物资的事件。

另一个重要工作,武器装备的维修。

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保养。为了防止生锈,要对武器装备进行擦拭、除锈、清洗等。

八路军供给部和后勤部颁布规定:

“武器弹药要经常注意洗涤,不得随便让他生锈;不得随便损坏零件。”“定期擦拭定期检查,不要安放在潮湿地点,最后一律挂起或安放在木架上,平时枪口要用布堵上,保护准星不可常摩擦或乱碰”;弹药“应安放在干燥地点,定期晒晾”。

八路军供给部门还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129师规定了擦枪费标准:

但各部队损坏武器仍然很多,因为擦洗布油经常不够用了。

后勤部决定改为实物供给,同时规定了按数量照价报销。

  再就是维修。
八路军许多武器在缴获时已经破损,加上部队作战任务频繁,武器磨损严重。所以平时武器装备是由各兵工厂维修,如果是“战时”,就挑出一部分工人跟随作战部队修理,无法搞定的再送到后方修理。
结束。
随着八路军武器装备的不断改善,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兵团作战能力和攻坚作战能力也不断增强。
1944 年春,八路军对日军开始了局部反攻作战。到1945年8月,八路军各战略区迅速组建超地方性的野战兵团,对日伪军进行了大规模进攻,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经过战火的锤炼,八路军成长为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为四年后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创造了先决条件!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点评校尉:八路军是如何补充武器弹药的?|2023-01-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