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恢复中国席位,世行也派遣高级代表团来华,磋商启动中国业务事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虽然中央领导已经决定与世行开展全面工作,希望拿到世行的廉价资金用于发展,但地方上的官员对此依旧疑虑重重,在过程中各种阻挠。
当然,这无法阻挡中央改革开放的决心,旋即安排了一个工作组与世行并肩工作,里面既有国家计委、财政部的领导,也有相关部委的陪同人员。
其中,令世行官员们最刮目相看的和钦佩的,莫过于来自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一名朱姓官员。
最终,在工作组的积极配合之下,世行完成了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正式报告。
随后,一大批世行贷款梯次发放,为改革开放初期缺乏资本的中国解决了部分原始积累,尤其是贷款流入中国的教育领域,以社科院为代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当时,世行中国项目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字叫做林重庚的菲律宾籍华人。
手握世行的巨额投资,让林重庚在中国经济官员中非常受欢迎。每当冬季凛冽的北风在四九城上呼啸之际,他微暖舒适的办公室,常常是中国金融高层和经济学家们的聚会地点,其中就包括那位社科院的官员。
而在林重庚的办公室中,西方市场化的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也成为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二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东欧国家改革失败教训的影响下,中国开始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在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方向。
说起来,改革往往都是危机倒逼的。
当时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关键点上,1984年四季度中国发生银行信贷失控,投资猛增,消费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幅度达到10%,中国经济何去何从,面临新的抉择。
在这个背景之下,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由世界银行牵头,林重庚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顶尖经济专家来华进行“诊断”。
不同于刚刚结束的莫干山会议,本次会议定在重庆的一艘豪华游轮上召开。由于空间太小,中方的参会人员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因此,中方最初计划的参会人员中,只有一些高级领导。
但是,在林重庚的强烈要求下,会议给学术人士和中青年留下了几个少数名额,因此社科院得以派遣大量才俊参与。其中,就包括了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等人,而青年才俊的代表,则是社科院在读博士,年仅29岁的郭同学。
这场游轮上历时6天的 “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史称巴山轮会议,被誉为中国经济转向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一个转折点,而这场会议,也间接促成了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市场化概念。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