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做一期关于底层人的苦的文章。
我看了这个留言,心中是有愧疚之心的。确实,我长期以来都是关注比较宏观的问题,对于底层人的具体的苦,我谈论得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术业有专攻,我的知识储备大约在宏观方面相对多一点。另一方面,在我的理念当中,很多宏观的问题都在注重解决底层人的苦。
为了说明这一个问题,我今天仍然会说一个宏观的问题,但我打算从底层人的苦的角度切入进去。
我们说底层人的苦,首先就应该思考底层人有哪些苦,那自然是很多的,但要接着追问一句:排名第一的底层人的苦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答案应该是:缺钱。不知道朋友们同不同意我这个分析。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让底层人有钱?
方法自然也是很多很多的,但是我要追问一句,排名第一的让底层人挣钱的渠道是什么?
我给出的回答是:就业,或者叫上班。这是绝大多数底层人挣钱的渠道,其他的渠道也很多,但都没法跟这个渠道相提并论。
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的逻辑就是:要解决底层人的苦,就要让更多的底层人有地方上班,而且上班的时候多拿点钱。
我想上面的分析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底层人都是到哪儿去上班?或者说:到哪儿去就业?
这就要稍微捋一捋了。
吸纳就业最多的,肯定是企业,而不是公务员队伍。这是毫无疑问的。
再往下说,企业大体上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那么谁吸纳的就业多呢?
请看统计数据: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中国的民营企业萧条了,衰退了,那就必然影响80%的城镇劳动力就业、上班和挣钱。
那接下来顺理成章的一个逻辑就是,我们是应该关爱民营企业?还是应该视民营企业为仇人,欲除之而后快?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而我们回头看过去几年的舆论场上的声音,肯定和关爱的声音相对不足,反而批判和打击的声音甚嚣尘上。即便有少数人发出关爱的声音,也立刻会被嘲讽,乃至于扣上帽子,比如为资本辩护,充当资本家的走狗……等等。
而尤为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打击和批判民营企业的声音当中,很多人都是高举着为底层人说话的旗帜,字里行间也包含着家国情怀,甚至占领道德高地,好像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底层人的人、其他人都是底层人的敌人似的。
当然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谈,民营企业有没有问题?毫无疑问是有的。
在我们国家,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问题,民营企业有民营企业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问题,目前没有哪一个行业是没有问题的。再推而广之,中国2022年底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4.1175亿人,这14.1175亿人,每一个人都有问题。我认为找不出来完全没有问题的人。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问题要不要指出来?要不要批判?要不要督促他改正?乃至于要不要给予他一定的惩罚?
毫无疑问:要。
如果没有批评,如果不解决问题,我们14.1175亿人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获得进步,我们的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也不会获得健康的发展,我们的各行各业都很难获得健康的发展,所以,有问题要指出,要批评,乃至要惩罚。
但是,这种批评乃至惩罚的度和界限在哪里?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他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本着关爱之心去批评和惩罚。
这话啥意思呢?本质上要是关爱,表面上又要是批评和惩罚,似乎很矛盾。但我觉得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比如我在以前的节目里就这个问题打过一个比方,我们对待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孩子,但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批评孩子。但是批评完之后,绝对不是想把孩子打死,也绝对不是彻底地否定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改正错误,改了之后就是好孩子。
这是一个正常的父母的正常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而我认为,这个人之常情,应该适用于我们对待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所有行业和所有人。
然而,这个理念毕竟是个虚的东西,在实践当中应该有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可以把握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每一件具体事情都有具体的情况,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就像不同的家长对待各自的孩子,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所应该把握的标准可能也不一样。
然而,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可以设得很低,但是必须要有底线。
那么我们对于民营企业的批判的底线在哪里呢?
我提一个标准供朋友们思考,我提出的底线的标准就是:不违背常识,不闹笑话。
什么叫不违背常识,不闹笑话呢?
我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们应该严防一个男人搞第三者,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男人实行一定的监督,如果发现问题,就要批评,就要惩罚。
然而,我们的监督应该符合常识,不闹笑话。比如你发现一个男人单独跟一个女人吃饭,于是你就说他在搞第三者。这合适吗?
我认为这不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常识是,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单独吃饭,跟他一起吃饭的那个女人可能是他的老婆。
如果仅仅看到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单独在一起吃饭,那肯定不算搞第三者,这就叫常识。如果你看到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在一起吃饭,但这个女人是他老婆,你说他在搞第三者,那就是笑话。
好了,回到我们要讨论的主题上来,过去这两年,我们对民营企业的一些批判里面违背了哪些常识?闹出了哪些笑话呢?
例子很多,我挑一个流传最广、而用笑料最高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这两年,舆论场曾高度怀疑某一个民营企业在处置国有资产的时候,贱卖了国家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首先要说明,这个关注点是对的,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我们要高度关注一个男人道德败坏、生活作风出问题、搞第三者的问题一样。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过去两年我们违背了什么常识,又闹了什么笑话?
由于我今天节目不是要讨论这个具体问题,我是想提醒朋友们一起警惕一个现象,所以我就不点这个企业的名称了,而且也不用这个案例里面的具体数字,我用打比方的方式。
比如,某个企业总资产有1,00万,突然有一天,要把这100万的资产的30%卖掉。卖了多少钱呢?比方说卖了20万。
于是舆论就开始算账。舆论的账是这么算的:
资产总额是100万,卖掉30%,那么用100万乘以30%等于30万。所以正常情况下卖出去的价格应该是30万左右。可是实际只卖了20万,与30万相差太远,于是就说这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这个账算地有没有问题呢?
看起来无懈可击,而且非常直观、简单、明白,似乎没什么话说。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账彻底算错了,而且沦落成一个笑话。
那么这个账错在哪里呢?
错在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叫:合并。
具体是指什么呢?就是这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叫合并资产负债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上所展示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还包括了别人的财产。
你没听错,如果你看到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合并资产负债表,那么这个负债表上说所有者权益有100万的话,那么大概率,这100万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钱不是他的,只是在做会计报表的时候把它算进来了。
这样说很绕,还是举例说明。
比如,你办了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是100万。由于是“合并”资产负债表,所以实际情况是这样:100万净资产,其实只有是70万是这个企业的,还有30万是别人的,只是在做会计报表的时候算进来了,成为账面上的一个数字。
发生这种情况的常规逻辑是这样:
属于这个企业的资产是70万,70万是这么分布的:
其中有30万是在你企业内部进行日常的经营,还有40万对外投资了,比如你投资到你儿子的企业里面。也就是说你儿子也有一个企业,你的企业对你儿子的企业投资了40万。
但是,你儿子的企业不是你一个人投了资,比如你儿子自己还拿了20万,你儿子的一个朋友还拿了10万。这样一来,你儿子企业的净资产就包括你出的40万,你儿子出的20万,你儿子的朋友出的10万,加在一起是70万。
那么合并资产负债表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在你的企业做会计报表的时候,按照生活上的习惯理解,你的净资产还是只有70万,其中直接在你企业参与日常经营流转的30万,还有40万在你儿子的公司里面。
而这只是生活上的常规理解,在做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不是这么干的。那是怎么干的呢?
具体的做法是:你本来有70万,那肯定应该做到你的企业的会计报表里面,但是你儿子公司里面你儿子拿出来的20万以及你儿子的一个朋友拿出来的10万,也要算到你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里面。
这就叫合并资产负债表。也就是把你的企业和你儿子的企业的资产合并了(当然重复计算的部分不计算两遍)。
合并的结果就是,你的企业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就不是你实际拥有的70万,而是加上了你儿子的20万和你儿子的那个朋友的10万,总数变成了100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把你企业的10%的股份卖给我,那么应该怎么算账呢?毫无疑问,应该用你的70万×10%=7万。而不是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表面数字100万×10%=10万
如果你以7万元的价格卖给我了,从价格上来讲,如果不考虑评估之类的其它因素,这个价格大体上是公道的,是没毛病的。
可是这个时候有媒体人站出来了,指出这笔交易有大问题。他说,我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净资产是100万,出售10%的股份,那就应该用100万×10%就等于10万。那么,10万的资产,最终只有7万的价格卖出去了,就说这笔交易不合理,造成了资产的流失。
这是这两年中国舆论场上对民营企业的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我预计,10年之后,这个事儿极有可能会成为经济学教材的典型案例,而且极有可能会成为经济学课程考试的一道改错题。
我们就不谈1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学教材的事了,我们说舆论场上批判民营企业的事儿。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用这样一个的角度去批判民营企业的时候,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有人可能会说,经济学不是大众生活,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我理解,这也正是,这一个缺乏常识的笑话,能够在中国流传甚广的根本原因。但问题是,批评者要批评民营企业涉嫌贱卖资产这么大的事儿,他本人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否则就会误导大众。
还是这个经典案例,还有一个更搞笑的缺乏常识的事。
还是拿我刚才打的那个比方来说事儿。老子的公司有净资产70万,其中30万在自己公司,40万投给儿子的公司了,所以老子的公司就在儿子的公司拥有股份,具体金额是40万。
如果哪一天老子的公司想把这个40万的股份卖给别人。那么是谁在卖东西?
毫无疑问,是老子的公司在卖东西,而不是儿子的公司在卖东西,儿子的公司不是在卖东西,而是被卖。老子的公司的身份是:儿子公司的股东。
老子的公司卖掉他在儿子公司的股份的事,就跟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常见的一个事是完全一模一样的。请注意,我说的是:“完全一模一样”,而不是说“相似”。
跟哪件事情完全一模一样呢?跟我们平时卖股票的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你买了一手工商银行的股票,那么你就成为了工商银行的一个股东。过一段时间你想把这个股票卖给别人。那么是谁在卖股票呢?毫无疑问,是你在卖股票,而不是工商银行在卖股票。如果往深里说,工商银行是被卖的对象。
假设,你买入工商银行的股票的时候价格是6块,等你卖的时候价格下跌了,你只卖了4块钱,那么你吃亏了,可能你老婆会说你是败家子,贱卖了家庭财产。
但不管你老婆怎么说你,也不管你的买卖行为是否算得上贱卖,但总之,那都是在说你在贱卖家庭财产,不是在说工商银行在贱卖你的家庭财产。因为是你在卖,而不是工商银行在卖,工商银行是被卖的对象。
而我们过去这两年对某一个民营企业的批判里面,就闹了这么一个笑话。某一个民营企业里面的国有资本被他的股东卖掉了,人们怀疑价格不合理,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但是舆论上却把矛头对准了这个企业,而没有对准这个企业的上级股东。
算了,不忍了,我就把联想这家企业的名字给说出来吧。联想控股的一部分国有资产,被他的股东中科控股卖掉了,即便涉嫌贱卖,那也是中科控股在贱卖,而不是联想在贱卖。可是有些媒体把矛头对准了联想,说联想在贱卖国有资产。
联想是什么角色呢?联想是被卖的对象,不是卖东西的人。
这个案例里面,联想就是我刚才打比方的那个工商银行的角色,而中科控股就是我刚才打比方的你的角色,媒体人就是属于你老婆的这个角色。明明是你卖了工商银行的股票,可是你老婆说是工商银行贱卖了工商银行,工商银行贱卖了你们的家庭财产。
这实在太荒唐可笑了。
这两个笑话,比较起来,后一个比前面那个,可笑性更强。
我刚才说过,我今天不是想讨论某一件具体事情,我是想讨论一种思路和理念,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营企业?
我刚才也说过,有问题要指出来,要批评,乃至要惩罚,但是指出问题,要符合常识,不能闹笑话,这是我们对民营企业的关爱之情的一个底线。
而我们为什么要关爱民营企业呢?刚才也已经说了,它是我们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的饭碗。
说民营企业是中国大多数底层人饭碗这个话题,还有几个角度我都顺便说一下。
比如,这两年我们全体中国人都希望大力发展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要发展科技呢?人们通常的理解是要让国家强大,这当然是对的。但今天我换个角度,那就是为了让底层人挣更多的钱。
发展高科技和底层人多挣钱有什么逻辑关系呢?逻辑是这样的:高科技的产品利润高,利润高企业就挣钱多,企业挣钱多才有可能给打工的底层人多发钱。
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中国,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他们的科技领先中国,导致他们干一天的活,挣的钱比我们多。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发展科技,也是解决底层人的苦的重要途径。
那么请看数据:中国70%的科技创新,来源于民营企业。
那么,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是否应该有关爱之情?关爱的底线是否应该是符合常识,不闹笑话。倘若连常识都违背了,用笑话的方式去批判乃至企图打倒民营企业,这还算得上关爱吗?
关于民营企业涉及中国大多数底层人饭碗的事,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60%的GDP。
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的财经专辑《货币浅说:让金融走下神坛》里面说过:GDP是什么?GDP其实就是一个国家一年总共挣的钱,挣的钱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配。所以GDP挣得多了,作为三个分配方向之一的个人收入也会增加。
如果我们打倒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衰退了,甚至彻底灭亡了,那么中国的60%的GDP就受到严重损失乃至消失,这对于我们每一个底层人又意味着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涉及到中国大多数人饭碗的话题,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用在什么方面呢?说到底最终还是用到包括底层的人在内的所有人身上,而且财政的职能天然有一个特征,就是给底层人分配的相对更多一些,这就是我们关于共同富裕的第2次分配的内容。比如你很穷,穷到一定程度了,国家就会对你进行救济,这个救济的钱就都来源于财政。富人不需要救济,所以如果你因为穷而让国家救济了你1000块钱,那么你就从财政收入那里比富人多用1000块钱。所以财政的钱用在底层的人身上的比例,要高于非底层人。
如果我们违背常识、闹出笑话,去打倒或者削弱中国的民营企业,后果会是什么?我想不需要我多说。
这就是我今天从为底层人说话的角度,谈论的一个宏观话题:如何善待中国的民营企业。
最后,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来谈一下国际关系。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这个贸易战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贸易战,这几年这件事情搞得全世界人都不得安宁。
那么我们追问一下:美国为什么要发起贸易战?回答是:打压和遏制中国。但这是深层次的逻辑。那么直接的逻辑是什么呢?回答是:缩小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或者叫缩小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那么请看我2022年12月3日的节目《1989-2002,中国不容易》,给朋友们提供的一个信息。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的贸易顺差扩大了50%,也就是说是去年的1.5倍,举世瞩目,达到4.23万亿元。而在这4.23万亿元里面,民营企业贡献了5.6万亿元,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创造的顺差要超过全国总顺差。
具体说,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对外贸易顺差的132%。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很明显,这说明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当中是逆差,因为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一些很基础性的东西,比如进口石油,那就是要给别人付钱,而不是卖东西给别人,收别人的钱。
2022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4000亿美元,比贸易战开打之前的2017年的2700亿美元,扩大了50%,彻底宣告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以美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今年年初,美国人着急忙慌地要跟中国谈判。
2023年1月12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视频会见美国美中贸委会会长艾伦。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中国扩大开放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2023年1月18日,中国副总理刘鹤在瑞士达沃斯开会,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会议,美国财长耶伦是不参加这个会的,她要到非洲访问,也就是出差,可是专门绕个弯,跑到瑞士,跟刘鹤会谈。
而世界媒体都在议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可能要在2月份访问中国。
尤其是,正常情况下,跟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晤,美国人应该派他们的贸易代表戴琪,或者商务部长雷蒙多出面,可是,这次,戴琪和雷蒙多都没见影儿,出来了一个美国美中贸委会主席艾伦。为啥?美国的贸易代表戴琪反对取消关税,商务部长雷蒙多赞成取消关税,两个人的身份比较相似,摆不平,干脆,一个都不上,换个新鲜人,美国美中贸委会主席艾伦。
为什么美国这么着急跟中国谈判呢?他们扛不住了。他们仗打败了,急切要取消关税,可是又从中国这里捞不到额外的好处,面子和里子都过不去。所以,他们着急。
那么,我们是怎么打赢这场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战的呢?
在过去的四五年当中,我们讨论了那么多的方法、路径、策略、谋略、政策、手段,而今天,当我们看到2022年前3季度中国民营企业贡献的贸易顺差是总顺差的132%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打赢这场贸易战的一线绝对主力是谁呢?是民营企业。请注意,是“绝对”主力,不是一般的主力。当然,我是说他们是“一线”的绝对主力,国有企业、国家、全国人民都在“二线”,为他们提供坚强的支撑。
这两年,我经常在想,如果美国想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就是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其实最简单的办法不是发起一场地动山摇最后颜面扫地的贸易战,而是想办法打倒或者削弱中国的民营企业。
那么,怎么打倒或者削弱中国的民营企业呢?恐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舆论场上抹黑中国的民营企业,最好是让中国的民营企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中国人自己就把自己的民营企业打倒了,于是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的贸易顺差给降低或者取消了,于是美国就自动获得了中美贸易战的胜利。
我不知道,过去两年那些缺乏常识、闹出笑话批判中国民营企业的人,是否受到了美国的支持和指使,但我们真的应该警惕这个事。
想到这一层,我的后背隐隐生出一丝寒意。
我在1月24日的节目里说过一个尺度比较大的观念,爱国,也需要技术。如果爱国不讲技术,很可能会掉进敌人的坑里。
今天我想进一步地说,为底层的人说话,也需要技术,如果不讲技术,搞不好,本意是想为底层人说话,实际上可能会害了底层人。
在农历2023年的年初,如果说要让我为底层人说话,我特别想说的是,善待中国的民营企业,千万不要被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舆论带偏了节奏。别的都不说,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打倒民营企业,就打掉了中国城镇80%以上劳动力的就业和饭碗。
不过,好在中国的国家治理形式有一个特别的优势,那就是执政者的头脑永远是清醒的,也不会盲目跟着舆论的方向走。
比如,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后发布了会议公报。会议的公报的文字,通常会说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等等话语,其中,“会议指出”往往是一个会议研究决定的事实里面当中最具体的一部分,又是落实会议精神最重要的抓手,能列上这几个方面,那都是含金量特别高的事。而在这次会议公报里面,“会议指出”有5个方面,这5个方面的第三条就是:“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什么是两个毫不动摇呢?
两个毫不动摇的明确提出,在21年前的党的十六大上,原话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此后,在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都进行了重申。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就是,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其中以国有经济为典型代表,第二个就是,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中体量最大的部分,此外还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个体经济。
我还欣喜地看到,在惜字如金的重要会议的会议公报上,还明确对有些现象提出了批评,原话这么说:“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请注意,原话是“针对……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
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就踏实了,而且在后面的文字表述当中,进一步地直白地说:“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里面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二是舆论。我想,这话是有所指的。
会议公报还明确地说:“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文件还说:“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意思是: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服务,并与企业保持清白联系的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国家作出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的基本逻辑就是:
打倒或者削弱中国的民营企业,就意味着,打倒和削弱中国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城镇就业、130%的贸易顺差。
而这每一项,都跟底层的苦,息息相关。
谨以此文,作为我给那位要求我以底层的苦为主题做一期节目的朋友的回应。很抱歉,我还是从宏观入手的。微观的事,我做的功课不多,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不敢随便乱讲。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我是微信公众号“静思有我”的撰稿人和朗读者:静思有我。安静地思考,有我一个。
如果您觉得今天的内容还有些道理,请一定不要忘了给我点在看和点赞。
如果您把它转发到微信群、朋友圈和微信好友,我自然是感激不尽的,非常感谢,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