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2022-01-28

 

这是一篇深度挖掘中国志愿军为什么赢得朝鲜战争的文章,即使你对军事不感兴趣,建议你也要抽一点时间耐心看完,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可以让你的格局上一个层次,说白一点就是——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中,即使在对手各方面条件全面碾压你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创造条件逆袭取胜。

1 表面实力严重不对等

在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实力从表面上看是严重不对等的。

美军在装备、机动性(机械化)、火力、通讯、后勤补给、空中支援等方面全面碾压志愿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装职业军队。

志愿军呢?顶多算一支轻步兵。

以二次战役时我军九兵团与美军陆战一师为例。

空军:朝鲜战争美军出动空军高达1400架,平均每天出动上千架次(极端情况下可以出动3000架次),美陆战一师每个营都配备有前线航空控制人员,可以随时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支援。九兵团没有空军支援,防空武器基本为0,导致白天基本无法作战,行军都很困难。

坦克:陆战一师共有85辆坦克,九兵团没有坦克,反坦克武器基本为0。

火炮:陆战一师拥有105毫米大口径火炮100多门,九兵团一个师仅有36门小口径火炮,105毫米以上的火炮为0。

通讯:陆战一师从团到步兵排都有完善的电台联络,可以直接呼叫炮火以及空军支援。九兵团团以上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级靠有线电话,营以下靠原始的军号与哨子,战场指挥联络比美军差了几条街。

武器:美军陆战一师,主要步兵武器为伽兰德M1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勃朗宁M1918A2式自动步枪、7.62毫米口径M1919A4式重机枪和12.7毫米口径的M2HB式大口径机枪。美军这几种轻武器都是“二战”中轻武器的杰作,性能优秀可靠。

志愿军第九兵团,轻武器全部是二战缴获武器,来源有苏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捷克等不一而足。用美军的观点,是不折不扣落后古董武器博物馆,性能参差不齐,弹药补给困难。

服装:美军陆战一师,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套外还有防风雨登山服,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毛鞋垫,而陆战师的侦察连甚至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防弹背心。

志愿军第九兵团,由于是南方部队,又因为入朝极为仓促,基本上没有北方入冬的棉衣,这在此后的长津湖战役中导致了极为可怕的非战斗伤亡,人数甚至超过战伤。

弹药:美军陆战一师,机械化补给极为迅速,弹药充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空投补给,因此弹药充足,火力旺盛。无论是步兵武器还是炮弹都极少出现告罄的现象。

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渡过鸭绿江后,第九兵团每名战士发了80发子弹,此后就基本不发了。

运输工具:美军陆战一师,拥有充足的汽车和装甲车辆,由于有空中优势,除了空运空投外,还能大量使用铁路和港口进行运输调动。

志愿军第九兵团,空中、海上和铁路运输几乎为零。整个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时也仅有1000辆汽车,战役结束后已经被摧毁600多辆,运输主要以骡马和人力为主。

大家看了以上实力对比是什么感觉?简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啊!战争是实力的PK,来不得半点虚假,实力不如人就是不如人。

虽然中国军人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面对如此巨大悬殊的实力差距,仅靠牺牲精神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中国军队也有牺牲精神,但还是丢掉了大半个中国)。

以二战时期的德军为例,西线战斗中,德军与美军的地面装备差距并不大,仅仅是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德军还拥有相当的防空力量),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也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下溃不成军

志愿军的装备比德军还要差几条街,凭什么与美军PK?

靠谋略吗?请记住一个真理,在压倒性的实力面前,谋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谋略一定是要建立在双方实力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但是结果却令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们眼镜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中国军队气势如虹地将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签订停战协议。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以不到70万人的伤亡歼灭“联合国军”110万。

2  志愿军的优势

那么,志愿军究竟有何“特质”可以弥补双方在表面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很简单,当时的中国军队已经达到了轻步兵的巅峰!

巅峰的意思是,在轻步兵这个兵种上向前看(历史),是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高度,向后看(未来),同样是任何军队(中国军队除外)无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美军有美军的优势,是志愿军无法企及的。同样,志愿军有志愿军的优势,是美军——甚至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

这个优势就能弥补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让双方综合实力基本在一个等级上。

志愿军的优势是什么?

兵者,以能聚能散为要!

就是这个!“能聚能散”我们把它做到了极致!

聚集起来就是“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任何变态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

不仅具有超强的隐蔽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只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职业军队只有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这一点),军一级的野战部队也能变成风暴突击群,居然可以成军成师地打出胡蒂尔战术(这是少量精锐特种部队的专利)!

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原理!

为什么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只能是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因为这个穿插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无数敌人的战术据点的狙击,只有装甲部队才有可能迅速打掉有完备野战工事的火力点,撕开一个通道,快速向敌军后方纵深穿插。

那么,仅仅携带轻武器与手榴弹的轻步兵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如果一个完备野战工事的据点连轻步兵的冲击都顶不住,修建这个野战工事的工兵军官与驻守这个据点的守卫部队军官都要上军事法庭!

为什么只有少量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胡蒂尔战术?

这里讲一个常识,两军对垒都要构筑一条完整的战线防备对手的攻击。这个完整的战线不是挖一条无限长的战壕,同时在战壕中塞满士兵,那样多少军队都不够用。

正常情况下,在战线上结合地形构筑若干个据点,据点才有士兵守卫,据点之间火力能够封锁就行了。

这样战线的意义在于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构建一个有纵深的防御体系,表面上战线有无数“空隙”,但是针对这些“空隙”,小部队也许利用夜晚可以渗透,大部队不行(大部队有重装备、有大量给养要运输),渗透的动静如果太大,一旦被发现,呼叫几轮炮火打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但是小部队渗透意义其实也不大,因为任何战线都有纵深防御,一只小部队渗透过去,仅仅靠随身携带的轻武器基本啃不动较大的据点,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一般只能派出少量的特种部队去敲掉特定的战术目标——创造这个渗透偷袭战术的鼻祖是一战时期的德军。可是发明这个战术的德军也从没有使用大部队打出这个战术,因为这不符合军事学原理。

那么,你想想,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谁告诉你有一只上万人的野战部队,能利用战线的“空隙”渗透过去,打出胡蒂尔战术——你是不是该在他脸上吐一口唾沫?

任何一本军事教科书都不敢这样写嘛!

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前三次战役吃了大亏一点都不冤,谁也不知道志愿军偏偏就是这样一支逆天的轻步兵部队!

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能够逆天创造违背军事学常识的奇迹?

就是靠“能聚能散”,志愿军把它做到了极致!就创造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轻步兵的巅峰。

3  不可思议的韧性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而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复制?

很简单,绝对的信仰+超强的组织能力,让这只军队具有惊人的韧性与战斗力。严格意义上,这样的军队只能“消耗掉”,无法“消灭掉”。

严格意义上讲,志愿军还不算一只现代职业军队,在军队组织系统中,志愿军有军官而没有士官。在现代职业军队中,军官决定军队的调度与指挥水平,士官决定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志愿军除了军官指挥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军队都不具有的党组织。团以上有政委,营有教导员,连有指导员——党支部深入到连级单位,连以下则拥有大量的基层党员(团员)。

这些基层的党员发挥着远远超越传统士官的作用,不仅让志愿军具有远超职业军队的组织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这只军队成为一只空前绝后具有“信仰”的军队。

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作用请看一个案例。

这个片段看起来平淡无奇,却非同凡响。

大家想一想,一支部队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之后,伤亡惨重撤退到坑道中,就算是最精锐的职业部队这个时候也急需修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是,这个时候上级却突然命令他们在坑道中坚守——没有修整、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而且坚守的时间还可能是“无限长”——这不仅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而且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命令!

所以当时士兵有情绪非常正常,换其他国家的军队可能就要暴动了。但是,这时志愿军军官只要喊一句:“共产党员站出来!”基层的党员、团员就义无反顾的站出来。

他们“站出来”不是震慑其他的士兵,而是要充分发挥核心骨干作用,承担最艰巨最繁琐的任务,这就是基层党员的表率!然后党支部建立起来后,一点风波就烟消云散。

有了党组织作为骨干,军队的战斗力就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

在美军强大的炮火封锁下,知不知道上甘岭的坑道部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喝尿!成建制的部队集体喝尿,最长的部队坚持喝了21天的人尿!

对比一下,同样是后援断绝、补给中断的其他国家的职业军队是什么表现?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巴丹半岛的美军、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他们的条件比困守坑道连水都喝不上的志愿军总要强一些吧——

但是这些军队很快就士气崩溃了,日军靠着武士道精神支撑也就多来一个自杀性冲锋,有哪一只军队在志愿军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还能顽强地坚持下来?

志愿军的韧性在古往今来的所有军队中绝对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巅峰。

4  有信仰的军队

现在职业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组织与系统。假如一支1万人的军队“分散”向敌军渗透后,变成100支小部队,那么就存在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后勤怎么补给?火力支援如何协调?怎么重建指挥系统?

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么这100支小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呈现指数级的下降,对敌军的打击很可能还不如一支1000人建制完整的部队(这个我们后面来举例)。

志愿军为什么可以“分散”却对整体战斗力影响不大?

因为志愿军是轻步兵,而不像美军那样是装甲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本身对后勤依赖很小,复杂地形的制约也很小,对炮火支援的依赖也很小。

至于分散后建制不完整指挥系统难以统一——这个志愿军却通过“信仰”得到很大的弥补——“信仰”的意思是,志愿军的主动作战的精神远远超越了职业军队,甚至可以说已经突破了人类本能的上限!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志愿军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这个原则中根本没有“保存自己”的选项。

举个例子。

上甘岭战役初期,由于美军前期战略欺骗非常成功,所以基本上是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战役前三天,美军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向我上甘岭两个山头猛攻,几天残酷的拉锯战中美军固然损失惨重,却能源源不断调动生力军补充损失。

而我坚守这个地区的15军45师基本上战斗人员都快打光了,增援由于美军的炮火与空军封锁一时上不来,最后的时刻,15军军长秦基伟把自己的警卫连都派往前线增援,手中已经没有一兵一卒。

这个96人的警卫连,进入前线坑道后只剩下25人,前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转机出现了。

转机是警卫连5个失散的士兵。这5个士兵在向前线增援时,因为躲避美军炮火居然阴差阳错转到美军一个遗弃的前沿营指挥所。

如果是一只职业军队,士兵走散了转到敌人鼻子底下会怎么选择?100%会选择撤回去归建。

但是这几个士兵却不是,他们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营指挥所地形特别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阻击阵地。然后,他们就主动选择在这个阵地坚守——

朋友们,大家知不知道做出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在敌人鼻子底下的一个阵地坚守,一旦暴露就陷入重重围困中,当时美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这个脱离志愿军主阵地很远的据点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增援的!

所以,当这5个士兵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一场没有增援没有补给没有修整——也是没有生还希望的战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人类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狂热的军队——小日本就是,但是日军不管是自杀性冲锋还是“神风”式攻击,都是靠狂热支撑那么一个很短的时刻。

而我们的志愿军却是靠一种崇高的“信仰”,在明知必死的战斗中冷静地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5名战士在这个据点中后来在百倍以上美军的围攻下坚持了整整4天,全部牺牲,其中两人最后是活活渴死的。

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上甘岭阵地争取了宝贵的4天。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5名战士的名字,他们是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个无名英雄之一。

5  强悍的“散兵”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原因就是这个——我们失去建制的“散兵”不仅有强悍的战斗力与旺盛的战斗意志,而且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任何职业军队都无法企及的巅峰。

刘光子,朝鲜战场上一个普通的士兵,在5次战役中创造了一个人俘虏65名英国士兵的神话。

怎么做到的?很简单,刘光子冲进英军人群左手冲锋枪,右手手雷——不缴枪投降大家一起共归于尽!

不得不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抱着炸药与美军共归于尽的案例太多了,已经树立了一个“品牌效应”。所以,英军没有一个人怀疑刘光子的决心与意志,65人硬是乖乖做了一个士兵的俘虏。

图片

(来源:搜狐网)

黄继光堵枪眼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英勇事迹,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用身体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就有38个,没有记载的更多。

这里多讲两个案例,让大家体会一下中国“散兵”的强悍。

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军队长期要集结10倍于我军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6  鼻子底下的潜伏

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不仅战斗意志坚强,而且作战主动性也无以伦比——在战争中就能在很多方面获得极大的战术优势,比如强悍的战场控制能力——我的地盘是我的,你的地盘还是我的!

两军对垒,双方军队的驻地一般都要相距好几公里(在对手重炮打击范围之外),这个对峙的中间地带就是双方小部队争夺的焦点。

谁能控制这块地带谁就能直接掌握对手的动向,相反,如果失去对这个中间地带的控制,那么,就相当于被对手树起一道信息隔离的屏障,对手的动向就被一层“战争的迷雾”所遮蔽。

在研究国内战史时,过去我常常骂国民党军队都是猪,不管是在什么战场作战,对于解放军主力的动向基本是一无所知,直到某支部队被解放军合围才恍然大悟——共军主力在这里!

在我看来,几十万军队的动向是很难掩藏形迹的,这样规模的部队运动国民党军队都毫无察觉——不是猪是什么?

所以,曾经有句名言我是非常认同的——美国顾问团又要骂我们无能了。

但是,很蹊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同样发生了。

拥有绝对空中优势并且高度职业化的美军对志愿军主力的动向竟然同样毫无觉察——几十万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军毫无觉察。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对志愿军的兵力居然误判成只有几万人;长津湖美陆战一师被九兵团10个师合围,美军事先毫无觉察;38军113师向美军后路穿插美军同样毫无觉察……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描述美军“无能”可以解释的了。

以上情况反复发生,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志愿军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不管是夜间行军还是穿插潜伏都组织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志愿军对于战场控制力非常强,给美军驻地之外建立了一道情报屏障墙,让志愿军的动向永远笼罩在“战争的迷雾中”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吧——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潜伏在距离美军只有几百米的树林中,在一次美军火力侦察中,邱少云的身体被一枚燃烧弹飞溅的燃烧液点燃。

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邱少云硬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一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大家都只看到邱少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纪律性与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却没意识到——志愿军能够在美军鼻子底下潜伏说明什么?

说明美军已经丧失了对于自己阵地前沿地带的控制权!自己鼻子前的位置都无法实地侦察!志愿军战场控制能力太变态了!连美军鼻子底下都是我军可以随意潜伏的地带!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是美军麻痹大意,而是在这些中间地带的争夺中(一般是在夜间),志愿军以旺盛的作战精神以及娴熟的小群作战技巧,把没有火力与空中掩护的美军侦察部队直接打回了驻扎地——

从而在美军驻地之外布起了一层“战争迷雾”,不但让战场信息单方面对志愿军透明,而且可以从容潜伏在任何中间地带,对美军可以发动快速的攻击。

5次战役之后,双方长期对峙,这个时候志愿军将战场控制发挥到极致,不但广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对美军造成上万人的杀伤(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不能同样展开冷枪冷炮运动),而且把美军直接压缩到据点中连吃饭上厕所都不敢出据点。

当然,能够做到在敌人鼻子前潜伏,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与组织力也是不行的。以38军为例,训练部队敌前潜伏能力是找有青蛙的池塘,让部队做到接近池塘并且潜伏下来而不影响蛙鸣。

这是只有少数特种部队才能具备的能力,而志愿军可以成建制的训练野战部队达到这个标准,可以想象志愿军的纪律性达到什么程度。

7  违背原理

现在可以回答之前的两个违背“军事学原理”的问题。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打出大纵深穿插战术,而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却可以做到?

原因很简单,装甲部队要向敌人纵深穿插,就必须维持一条畅通的补给线,所以,这条补给线上的敌军据点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个只有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而志愿军是轻步兵,作战主要依赖自身携带的粮弹,对于后勤线的依赖很低,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啃掉敌人坚固的据点,只需要水银泻地一样向敌人纵深穿插,敌人后方总有薄弱环节——

比如补给基地、炮兵阵地、指挥部等等,或者干脆就是敌人后方的一个关键的交通要点,只要打掉或者占据这些要点,就能引发敌人前方战线的总动摇。

这种大纵深穿插由于志愿军高度的纪律性以及变态的战场控制能力,所以总能找到敌人战线的缝隙,向敌人后方渗透。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少数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的胡蒂尔战术,而志愿军军师一级的野战部队也可以做到?

因为胡蒂尔战术要求部队渗透到敌军后方作战,这个作战是在敌军四面包围中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的独立作战,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这种作战对于部队无论是作战技巧还是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一定是部队中精英中的精英。

而志愿军却是一只具有信仰的军队,战士的信仰就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根本就没有“保存自己”的人性本能。

所以,对于志愿军而言,敌后作战——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这些对于志愿军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轻步兵对于这些的依赖本来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志愿军在敌后渗透作战中往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二次战役中,为了围歼美军,38军113师奉命向敌后交通线的要点三所里穿插。这种大部队利用山地向美军侧翼的快速运动,美军居然毫无觉察——不是美军麻痹大意,是这个战术动作实在太匪夷所思。

站在美军的立场,假如有一个参谋制定了一个类似的计划——让一支轻步兵从侧翼山地穿插去堵住一只重装部队的后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山地地形复杂,本来就比正常交通线更远更难走,这样的步兵行动能够快过机械化部队在平整道路行军的速度?

好吧,就算这只部队长了翅膀真的提前跑到交通要点上——那么,山地运动重装备是肯定带不了了,仅靠随身的轻武器怎么抵挡一支拥有坦克、重炮以及空中支援的重装集群的冲击?这是奇谋妙计还是给敌人送人头?

但是我们的113师偏偏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这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山地距离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平均每小时行军超过5公里!这还是走山路,先敌5分钟赶到三所里与龙源里。

那么,一支轻步兵是怎么抵挡美军重装集团的冲击呢?

凭意志!

弹药打完继之白刃,白刃断折继之血肉,志愿军就靠着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志把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军的士气打崩了。

二次战役后,一个战地记者根据生还者讲述记录下我军松骨峰阵地上战斗的过程:

“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志愿军一线阻击阵地上的部队最后基本都打光了,可是美军的士气也打崩了,明明阵地上基本没有志愿军幸存者,可是几万美军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8  能聚能散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2022-01-2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