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日本著名科幻作家小松左京,推出了他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日本沉没》,故事以2023年的东京为大背景,讲述了日本列岛因地壳大变动而沉入海底,该书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册,2006年甚至还被TBS电视台和东宝映画搬上了大荧幕。
四十年后,小松左京一语成谶,只不过沉没进海底的不是日本的国土,而是日本举国上下曾引以为傲并视之为经济支柱的电子产业。
2023年2月19日,日本共同通讯社以非常平淡的笔风报道了一则轰动世界的新闻:2022年下半年,日本电视机等电子设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收支为812亿日元逆差,创下该国自1988年以来首次电子设备进出口贸易逆差。
日本电子设备进出口顺差变化,在2022下半年终于出现逆差
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时代的终结!自九十年代开始显现颓势,历经三十年大溃败的日本电子产业,彻底崩盘了。
如果把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史看作太平洋战争的话,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珍珠港时刻,日系军团以奇袭的方式将美国打得节节败退。
八十年代下半叶至千禧年前后是中途岛时刻,韩国和中国台湾在美国的扶持下异军突起,一举扭转日系军团在战场上无敌的局面。
本世纪一零年代至二零年代是莱特湾时刻,中国大陆加入东亚电子产业的内卷,直接对日系军团造成战略层面的毁灭性打击。
那么,今时今日,就是密苏里号时刻!
以逆差为标志,日本电子产业,在真正意义上输了,覆灭了。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西村吉雄在其所著的《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是靠两根支柱撑起的,一根是汽车产业,一根是电子产业,但电子产业的铺垫比汽车产业更重要。
西村吉雄还是谦虚了,日本电子产业支撑的远不止是本国经济的腾飞,还为当代ICT产业打下了夯实的地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在战后电子产业长达八十年的迭新换代中,日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角色,美国负责技术研发,日本负责市场变现,而后来的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则是推动长江前浪的后浪。
时间线回到战后的第一个十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的大面积普及,而构成电子计算机底层技术的是管器件。苏联立足于打核大战的目的,选择了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使用的电子管路线,美国出于为战争服务和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双重需要,选择的是战时虽然脆弱但小型化乃至微型化空间广阔的晶体管路线。
不过,将晶体管路线大规模运用到民用产品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日本人,准确来说,是一位名叫岩间和夫的工程师,对,就是后来成为索尼社长的那个岩间和夫。
1954年,还只是东京通信工业录音机制造部部长的岩间和夫,在董事会接下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前往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偷师晶体管技术。
当时,由于贝尔实验室开发的晶体管主要用作军事装备,因此美方对相关技术的保密性非常看重。即便是盟国派人来学习,也不允许现场做笔记和拍照,实在没有什么办法的岩间和夫只能靠死记硬背,白天在实验室把东西学深悟透,晚上回去再用烂笔头一点一点的写在本子上。就这样,岩间和夫花了四年的时间足足写下256页的纸稿,活生生为日本电子产业写出一条康庄大道。
1955年8月,在岩间和夫回国前一周,东京通信工业凭借着他的手稿开发出以晶体管为元器件的TR55录音机。尽管价格比起同类录音机昂贵不止十倍,但得益于晶体管的小型化,TR55比起传统的电子管录音机体积更小,更方便携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
录音机火了之后,以晶体管为基础零部件的半导体也盘活了。在此之前,半导体最大的盈利市场来源于军方,据统计,当时仅美国军方采购的金额,就占半导体销售额的35%。而晶体管录音机的出现,把半导体的市场从不到数千万的军人带到了整个世界的50亿消费者,增量以几何倍数翻番。
岩间和夫在贝尔实验室偷师的手稿
其实,在电子产业领域,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制造芯片设备。光刻机是美国最先搞出来的,到六十年代半导体爆发式进入民用市场的阶段,美国的GCA是当之无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巨头,而彼时的尼康和佳能,只是给GCA打下手供应光学镜头的零部件配套商。但在日本政府的倾力扶持下,从打杂做起的尼康不断吞噬GCA上下游供应链并融会贯通,并在八十年代初领先GCA推出全球第一台分辨率为1.0的光刻机NSR-1010G,从而确立起日本在光刻机领域的霸主地位。
再比如显示面板,美国最大的电视机厂商RCA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就研发出LCD技术,但随着公司把业务转向计算机市场,日本的夏普只花了三百万美元便把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未完成市场化的LCD专利打包买走。
而在随后的三十年时间里,夏普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最终缔造了一个强大的显示面板帝国:1991年~1996年,NEC、夏普等日企共建成21条液晶面板生产线,而在这七年期间,全球总共建成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不过25条。
对于美国而言,日本学习的能力,以及将技术转化为市场所需的商品的速度速度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就像当年没想到日本竟然敢偷袭珍珠港那样,因此当日本电子大军再次携例假旗帜兵临城下时,美国本土几乎没能做出任何有用的抵抗就沦陷了。
八十年代中期,日系电子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高达86%,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更是在90%以上,每年能为日本创造6万亿日元的顺差。
1990年,日本电子产业迎来最高光的时刻,这一年,电子产业出口为日本创造的顺差突破8万亿美元大关。曾经军国主义做梦都想把例假旗插遍世界各地的野望,日本制造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
但中国有句俗话叫盛极必衰,当一个人身处最高峰时,也是跌落的开端。
三个关键词:韩国崛起、金融危机、分工协作!
美日半导体协议把日本森严高筑的半导体壁垒撕开一道口子后,深知产业回流困难的美国,就把目光锁定在了韩国身上。
1985年~1990年,美国向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援助超过20亿美元,按照价值换算约等于今天的700亿人民币。韩国也没有辜负美国的厚望,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半导体产业产值增长率超过170%,到九十年代初期,已经初步具备跟日本叫板的实力!
正面硬碰硬韩国自然不是日本的对手,当初第二次DRAM世界大战,三星在日本凌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一年就亏损了21亿人民币,吓得白宫连夜发起紧急动员令,要求英特尔等美国半导体巨头对韩国输血和技术扶持,但谁让韩国是位面之子呢,老天爷强行喂饭吃。
整个九十年代,日本先后经历了泡沫破裂和亚洲金融危机,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数百倍,盈利都拿去还债了,根本没钱投入生产或新技术研发。
电子产业的底层建筑是半导体,而半导体的基础理论叫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这一定律为电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在盈利后必须通过不断地投资新技术和扩建新产能以连续维持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否则,最快18个月,最短两年就会丧失优势。
说白了,就看谁能够熬,谁能熬到最后,谁便是赢家。
所以,与日本企业的保守不同,即便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即便是在产品供应远大于市场需求期间,即便是在越亏越投的三星被迫卖身华尔街期间,韩国从政府再到企业界都没有放弃对相关产业的大规模战略投资。
以显示面板产业为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子产品主要销售市场东亚地区消费萎靡,LCD液晶显示面板行业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凡是搞这玩意的企业,就没有不亏的,三星以年均1亿美元的规模亏损了五年,LG以年均5300万美元的规模亏损了8年,现代电子亏得把底裤都输掉了,但谁也不敢收手,谁收手了,谁就前功尽弃!
这一年,三星、LG等韩企掏出近百亿美元猛砸三代线,而彼时日本的产能多集中在一二代,结果可想而知。金融危机前,日本面板产能占全球94%,金融危机结束后,仅三星和LG两家韩企的产能就占据50%,打得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企满地找牙。
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也正是在日企因债务而裹足不前的这十年,电子产业也迎来了自东通工业将半导体带入民用市场以来最为深刻的大变局:以前体积庞大的电子计算机完成了小型化乃至微型化(笔记本),传统的模拟芯片逐渐被数字芯片取代等等。
这种变局催生出不少新的支撑经济增长的分支产业,但遗憾的是,挣扎在边缘的日本企业集体缺席了。
另一方面,新的分支产业的出现,将电子产业的零件供应链空前拉长,原来那种终端企业既要负责零部件生产也要负责加工组装的总装模式,越来越难以跟上生产节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环节交给不同的公司去做,既提高生产效率又压低了生产成本。
但日本企业却对此抱有极大的抵抗心理,因为总装模式是吃大锅饭,只要终端企业发展得好,零部件供应商就能吃香的喝辣的。
现实是残酷的,当大家都秉承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理念,用代工厂不断压低生产成本以增加利润投资新的技术时,日本零部件供应商却由于生产成本高居不下,生产周期持续拉长等原因,最终拖垮了终端企业,日本电子产业也由总厂商退化成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失去了自主权。
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大陆加入东亚电子产业的内卷。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拉开了由纺织为代表的低端产业,向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中端产业的序幕,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只要中国电子产业在某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日本的电子产业就会收缩一道防线。
2009年,三菱电机退出手机和洗衣机业务;
2011年,松下电器将洗衣机和冰箱业务出售给海尔集团;
2013年,NEC退出智能手机业务;
2014年,索尼打包出售旗下笔记本电脑品牌VAIO;
2016年,东芝将家电业务出售给美的;
2016年,夏普将液晶显示面板业务出售给富士康;
2016年,NEC将个人PC业务出售给联想;
2017年,东芝将电视机业务出售给海信;同年,东芝旗下半导体业务被出售给美国贝恩资本;
2018年,松下将中国市场的业务重点由家电转向住宅城市开发;
2019年,松下打包出售旗下半导体业务,并退出显示面板业务。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二零年代,日本电子产业三十年大溃败,呈现出的是产业竞争史上从未有过的画面:第一个十年美国负责打洞挖坑,第二个十年韩国负责踹人进坟,第三个十年中国负责填土立碑。
曾经陪伴过80、90后整个青春的一批日本电子品牌,就这样被美韩中联手给埋了!
须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后一句,不止是刘斧的浮事新人换旧人。
还有后浪死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