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1
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让我开毛泽东系列,那就开吧。
先写一篇毛泽东的爱情故事,如果效果好的话继续写下去,效果不好就到此为止。
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1918年,26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和现代年轻人一样,必须要在继续求学和工作之间做选择。
此时,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搬到北京居住,他给毛泽东等学生写了一封信:
“法国来中国招募工人,吴玉章、蔡元培建议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你们不如也去吧?”
毛泽东、蔡和森觉得,出国留学是一条出路,应该抓住机会。
8月19日,25名湖南青年抵达北京。
在湖南的时候,杨昌济就极其欣赏毛泽东。
听闻爱徒来京,他便挽留毛泽东、蔡和森暂时住在家里,并安排毛泽东做图书管理员,月薪8块钱。
住在老师家里毕竟不方便,不久后,他们到三眼井租房,离杨昌济家不远,师生来往很频繁。
那年,杨开慧18岁。
由于经常见到毛泽东,杨昌济又不停说起爱徒的故事,出于好奇,她找来毛泽东的文章,想看看此人有什么了不起。
杨开慧看着肆意汪洋的文章,爱了爱了。
毛泽东也心动了,经常约杨开慧出去玩。
那年头没有电影院和商场,情侣约会不是逛公园就是压马路。
北京的冬天很冷。
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去北海,看到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毛泽东不禁想起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到公园的枯草衰杨,他却想起北方的早春。
此情此景,再低头看看身边的杨开慧,爱了爱了。
多年后他对斯诺说:“也就是在这里,我遇上并爱上了杨开慧。”
北京数不清的树木引起他的惊叹和赞美,身边的杨开慧让他感觉人间值得,到底是因人爱景,还是因景爱人,谁知道呢。
毕竟年纪相差8岁,杨昌济夫妇是有疑虑的,但是杨开慧说:“我是为母而生之外,就是为他而生的。”
既然女儿坚持,爱徒如此优秀,那就祝你们幸福吧。
1920年底,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了。
婚礼非常简朴,宴席只有一桌子菜,贺客只有几个朋友,新房……哪有什么新房,就是毛泽东的临时卧室。
仪式虽然简单,但夫妻的感情特别好。婚后不久毛泽东出差,寂寞孤单冷的夜晚,他特别想念杨开慧,于是披衣而起填了一首《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一辈子睥睨四方,写的诗词也是指天画地,你很难想象他会和柳永一样写婉约词。
但他真的写了。
一辈子就一首,写给杨开慧的。
毛泽东、杨开慧(剧照)
2
后来,毛泽东没有去法国留学。
他觉得,中国的事情要在中国解决,外国经验在中国未必有用,与其出国取经,不如踏踏实实在中国做点事情。
他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的活动、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要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
这个事业太大,毛泽东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