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瑞士政府的斡旋下,瑞银集团终于同意收购瑞信集团,拥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作为独立银行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令人感叹的是,从瑞信爆雷到被收购,仅仅用了四天,而就在这四天,发生了一系列颠覆人三观的事情,彻底改写了欧洲银行业的规则,也彻底撕下了西方国家契约精神的画皮。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1 负面缠身一朝爆雷
瑞信全称瑞士信贷银行,它可不是前几天闹得鸡飞狗跳的硅谷银行那种级别。
硅谷银行只是一家1983年才成立的中型银行,在全美只不过排行第16,而瑞信成立于1856年,迄今已有167年历史,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的银行(仅次于瑞士银行)。
瑞信银行一开始只是个给法国贸易提供短期信贷的小银行,后来在50年代和60年代赶上了欧债市场的东风,很快发展壮大,涉足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成为欧洲主要的资产管理和企业融资服务提供商之一。
1990年,瑞信收购了瑞士第四大银行Leu银行,又于1993年收购了瑞士第五大银行瑞士人民银行。
完成了两笔最大的收购后,瑞信彻底膨胀,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市值高达1700亿美元,比当时的雷曼兄弟市值还要高!
就算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瑞信因为远离风暴中心,受的损失也是最小的,市值一度反超高盛。
所以地位不降反升,成为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资本、美银美林、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以及花旗银行并列的投行界巨头。
这么大的一家银行,怎么说倒就倒了呢?一句话:自己作的!
第一就是丑闻不断,声誉与根基被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