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唐朝“节度使”“藩镇”,“安史之乱”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不知不觉看了不少书,感觉有点心得,发出来跟大家分享下。讲下大唐怎么就一步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走向了深渊。
1
说到节度使,想必绝大部分小伙伴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一句话:
唐朝亡于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刚出现的时候权力并没有大到离谱,类似一个“钦差”的职务。
皇帝想让地方上干点啥,可是又不信任地方官,于是找来一个心腹,当面跟他安排事宜,交代自己的目标和底线,随后心腹带着皇上的令牌前往地方把皇上的事情给办了。
节度使最早就是个皇帝找出来临时办事的。
这事看着稀松平常,其实折射出了整个中国政治的一个顽疾,几千年都解决不了,也就是“央地矛盾”。中央和地方不是一条心,经常中央想让地方做的事,地方上并不愿意做,就像你领导让你干的事你大部分时候不想干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有办法糊弄。
于是朝廷为了解决问题,就得不断向地方上派遣临时性的官员,去当地看着那些地头蛇,这些临时性官员后来就不走了,变成常驻官员后,屁股决定脑袋,心思又变了,朝廷又得重新派。
比如什么“州牧”,“刺史”,“巡抚”,都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看着地方官办事,后来常驻下来,临时官变成了常驻官,这些人变成地方官之后,又不听话了,中央又得重新派人过去看着。
本文所提的节度使,也是这样,地方和中央不是一条心,总是阳奉阴违,让领导非常不爽,于是派了个自己人过去,压着地头蛇把自己的事解决了。
但是刚开始节度使是可以控制的,是皇帝自己把这个常规职务一点点搞成了没法控制的状态。
那为啥会这么脑残呢?原因只有一个,缺钱。
2
唐朝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缺钱缺出来的。
唐朝一开始搞得叫“府兵制”,这是个啥东西呢?就是国家给农民分地,这些农民平时不用交租子,到了战时带着干粮去前线,属于一种“耕战体系”,“兵农合一”,军队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也不用花国家的钱,很符合大家对军队的直观理解。花木兰那时候就是典型的府兵制,她家就是“兵户”,平时种国家的地,承担着战时要去给国家打仗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