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这场“排球半决赛”的双方得分和失分情况,用战场统计数字说,即战果和损耗:
1985年12月20日、21日的 “排球半决赛”发球权都归越军356师153团。我1团以第1营为主力出场,在炮兵火力和友邻支援下,两天打敌7次反扑,歼敌433人,击毁敌火炮11门,摧毁敌掩蔽部、观察所等工事8个、缴获枪支等装备20件。我亡17人,伤48人;被毁堑壕、交通壕1300余米,各种工事51个,其中123号阵地小弹药所1个,损毁迫击炮弹68发,定向地雷5枚和轻武器弹药一批,重机枪1挺、火箭筒1具、冲锋枪1支;消耗122毫米以上口径炮弹4570发,消耗107火箭弹、100、82、60迫击炮弹共计12311发,手榴弹21460枚。
敌我人员伤亡比为433比65,约等于6.7比1,这当然有攻防比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我火力优势打出了杀伤优势。
跟老前辈比,可以说打的是土豪仗,炮弹手榴弹这一砸出去就是一、两万枚。如果朋友们还没有什么火力概念,就看看今天的俄乌冲突,西方媒体估计,乌军每天发射的炮弹多达6000枚至7000枚,而俄军是三倍于这个数字。为了援乌,美国加大了炮弹产量,2022年9月实现155毫米炮弹产量翻倍,2023年1月产能再次翻倍,最终目标是月产9万发炮弹。这可是美国常规弹药产量达到朝鲜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军队不差弹。而反观越军,在苏联的军援下,疯狂的时候也常常能打出一波又一波的密集炮火,但毕竟仅靠外援的炮弹还是难以满足战场“敞开打”的需求,如同今天的乌克兰一样,仗怎么打要看美国西方的输血够不够。
回到这场“排球半决赛”,越军此次进攻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
担任此次“排球半决赛”进攻出场的为越军主力356师153团,该团在356师中战斗力最强。此次进攻打出了一些特点:
一是火力突击先行。重视炮火准备和火力支援,进攻前对我阵地进行了26天的持续炮击后,又继续了11天间隙性炮击,致使我防御工事严重损坏。攻击发起前,则进行有重点的火力急袭,直接掩护步兵行动。担负炮击作战和支援步兵进攻的除师属炮兵团外,唱主角的是越军二军区168炮兵旅。该是旅解放军的老对手,曾在1979年还是168炮兵团的时候,被越军总部荣记集体二等功,“功”在打击毁伤我14军42师先头部队200余人,并迟滞了该师的进攻节奏。之后,扩编为168炮兵旅,其火力猛烈程度虽然不及我军炮兵,但也对我形成了较大威胁,战斗中我炮兵多次对其压制射击,但其仍可发扬火力。
二是“堑壕延伸”贴近。敌沿用当年我军传授的“奠边府”堑壕延伸战术,构筑了大量堑壕延伸至我防御前沿,且利用我观察射击死角地区挖掘屯兵工事,预先前置兵力,最大限度与我贴近,以缩短攻击距离,增强攻击力量,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对我前沿分队形成了较大威胁。
三是多路连续攻击。敌在连续两天的进攻中,采取了正面攻击、两翼佯动、偷袭强攻结合的战术手段,对主要目标实施多点多路多波次连续冲击。对116号阵地、662.6高地先后分11路攻击:两路攻打116、一路攻击634高地、三路直插662.6,一路迂回103号阵地、一路牵制左4号阵地,一路迂回119号到124号结合部,并伴随小股特工偷袭,实施排、连、营、团规模连续冲击,迫我多方向应对。
四是火器指挥靠前。在步兵与我贴近的同时,强调支援火器和指挥位置靠前配置。敌在与我直接接触的阵地均靠前配置了直瞄火炮,高、重机枪,达到了较好的支援效果。为确保指挥到位,各级均采取下沉靠前指挥。二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裴文胜到356师师指督战,356师师长抵153团坐阵,153团团长亲临主要方向攻击营指挥战斗,显示了志在必得的决心。
五是攻击精神顽强。连续两天的进攻,在被我多次击退后且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与我反复争夺,不轻易放弃即定行动,体现了顽强的攻击精神。
153团这五个特点于一体,如五指攥拳,还是打出了一些力度,曾一度突破我116号前沿阵地防御并占领我部分表面阵地。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越军太想“打赢”这场“排球半决赛”。而这场比赛,是步兵第1团接防后的第一仗,上级在看、上级的上级也在看,友邻在看、1团的老前辈也在看,关注度非常高,首战意义极其重大。“首战必胜!”决不是口号,而是决心、行动和结果。
首战乃初战,首战必胜,初战必慎。面对几十年战火不断的对手,而且在山岳丛林地特殊地形的战场,多年没有经历战争的“猛虎团”,进入阵地不久,实际上是“立足未稳”就遇到了敌人主动发起的第一仗,怎么打赢的?挨过一枪仅以一个参谋的视野,从军事角度作个复盘,归纳了“五招”制敌:
第一招,布设耳目、敌动我知。就是构建侦察观察配系,做到情报先行、判明敌情。首先要肯定得益于上级技侦情报,但又不仅仅依赖于上级的情报,而是积极构建团的侦察观察配系,做到技术侦察与部队侦察、步兵侦察(步观)与炮兵侦察(炮观),团基本观察所与营连前沿观察所相结合。敌反扑前的侦察、渗透和炮击行动,引起了团首长机关和营连指挥员的高度警惕。为了摸清敌情,掌握战场态势,团建立了“点”、“星”式观察网。在防御前沿和纵深共开设9个观察所,各阵地利用工事和地形,进行前沿设伏,抵近观察,前沿哨位实施昼观夜听。团、营接合部和阵地间隙较大的地段,组织侦察小组设伏。20日昼间,敌炮火猛烈袭击我116号、634、140号146号诸要点,敌小股步兵多路多方向贴近我140、116号阵地前沿,各观察哨(所)将发现的敌情及时上报。团首长即判断敌可能对我116号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即令坚守分队作好抗击敌反扑准备,并进行了部署调整,拟制了向662.6高地方向增兵方案,前送弹药物资,对106号、107号、138号、牛昆塘等目标重点计划了火力,准备工作抢在了敌发起攻击前。在战斗中,各观察哨(所)及时发现敌人、及时报告情况也为我及时采取火力打击,歼敌于展开和运动中创造了战机。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为团首长分析判断情况、定下正确决心、果断实施指挥提供了保证。
第二招,优先用炮,灵活用兵。就是贯彻“火力优先”原则,用好火力拳头。在一定程度上讲,老山地区攻防作战的“炮战”打得如何,关乎战斗全局。战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射击死角大,以炮制炮,难以奏效,或者说效果有限。因此,在炮火运用上,团采取以少量大口径火炮对敌炮兵行袭扰破坏射击,而集中主要火力形成“火力拳头”打击敌地面步兵。此次打敌反扑,团炮兵群在116号阵地前沿组织了4道炮火拦阻线,大量杀伤了敌有生力量。营属小炮主动打击敌人,摧毁了敌8个工事火力点。在兵力运用上,少摆多屯,量敌用兵、逐次“添油”,不搞“鸭群”和“蜂拥”战。21日7时30分到10时30分,敌3次向我116号 、102号等要点实施攻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为保障116号阵地的安全,10时左右,团抽调9连1个排进至662.6高地,担任向116号阵地增兵任务。在敌第4次发动进攻,我伤亡人数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增兵人员逐次向前机动,确保兵力储备,适时补充防御力量,击退了敌人多波次进攻。
第三招,步炮结合,协同歼敌。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在确立打敌进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步炮协同。值得一提的是,1团与配属的师炮团的指挥所同在627高地,两位团长可以在一张图上面对面协同指挥,极大地提高了步炮协同的效能。师团营炮兵除有炮兵火力计划外,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与步兵协同,在炮观指示目标的基础上,步兵也主动为炮兵指示目标,呼唤火力,修正偏差量。在战斗中步兵“呼得到、叫得应”,炮兵“反应快、打得准”。各级分队指挥员的“用炮”意识强,临时呼唤炮火12次。21日8时左右,敌约一个营的兵力多路向116阵地方向实施轮番攻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该阵地人员在敌攻占我表面阵地时,于8时40分主动撤至116号阵地西北侧石洞,并立即呼唤炮兵火力,团迅速组织2个炮兵连3次用火力覆盖占领116号表面之敌,充分发挥了炮火歼敌的作用。9时0分,步兵利用炮火效果,与敌短兵相接,歼灭残存之敌,夺回了116表面阵地,打出了步炮密切配合、协同合力歼敌的战术效果。
第四招,通信顺畅,指挥灵敏。没有通信就没有指挥,通信联络是作战指挥的中枢。战斗前,团对通信联络专门研究部署。根据点多面广的情况,全团采取了有线无线两种通信保障方法,团与营、连和主阵地之间开设了有线网络,营与连之间设立了884电台。为了加强团对主要防御阵地的联系,无线还建立2瓦、10瓦、705电台共6个网络。由于多种手段并用,两天的打敌反扑中,虽然有线多次因敌炮击中断,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始终没有耽误,确保了通信畅通、指挥灵敏。
第五招,立足即稳、预有准备。在接防后第13天抢在敌反扑之前完成防御准备并打赢第一仗,除了扎实的临战训练,至关重要的是团首长按照“立足即稳”和“随时能打”的标准要求组织换防进入阵地。在提前26天派出“小前指”进入战场基础上,由团长亲自组织营、连、排指挥员和主要方向的骨干预先分批进入战场勘察地形、熟悉阵地、了解敌情,使首长机关和分队指挥员对即将接防的任务和战场环境心中有数,为可能造成初上阵地“立足未稳”的被动挨打变“立足即稳”的主动应对创造了先机。同时,进入阵地后边防敌炮击和偷袭,边抓紧做好抗击敌大规模反扑进攻的准备,新构筑掩蔽工事96个,观察工事32个,射击工事112个,修筑交通壕400余米,堑壕500余米,并对原有工事进行了加固和修复,设置了1500余枚地雷。同时加大了弹药、物资的储备量,并做好了通信、医疗等物资器材的准备。
当然,充分高效的战斗准备、坚定果断的作战指挥是取得战斗胜利关键,但战斗取胜最终还在于与敌面对面战斗在一线的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机智灵活、不怕牺牲、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