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亥革命之后,人人都知道那个“天下围着皇帝一个人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封建帝制这个旧秩序已经坍塌,可适合中国走的路在哪儿?
当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现成的出路。
历史的发展总会有些相似,虽然历史的变革与现代商业的变革不属于同一范畴,但它的底层逻辑却是相通的:旧秩序坍塌、新秩序还未成熟,注定要有一批人在黑暗中探索出路。
在近代史上,有很多探索救国之路的人,其中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就是孙中山和毛泽东。
先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登场。
辛亥革命之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让位于袁世凯。之后,袁世凯便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独裁统治。
1913年至1918年,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全都以军阀内部的混战而宣告失败。
1925年,壮志未酬的孙中山先生带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离开人世。
接下来,便是革命领袖毛泽东登场。
1927年9月到1949年初,毛泽东一直将共产党的革命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长期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复述历史,而在于从“孙中山路线”到“毛泽东路线”的转变,来寻找时代变革时期的主旋律,破解无数在变革时期迷茫者想寻求的答案。
事实上,只要我们查看近代史其他人主导的革命路线,都绕不开此二人的革命路线思维体系。
仔细剖析就会发现,孙中山、毛泽东二人基本思维不同,走的也是两种不同的革命路线。
2
孙中山的革命路线,是典型的“精英思维”。
怎么说呢?通俗来说,就是依靠有资金、有军队、有地盘的精英阶层来进行革命、改造中国。不管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还是“护法运动”,孙中山先生更多依靠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军阀。
为什么很多人都爱讲这些呢?因为这意味着他能接触到精英阶层,拥有“资源优势”。
若是十几年前,在传统经营秩序占主导的时代,“资源优势”可让很多人无往不利。可近几年,估计很多人都会发现:那些“资源优势”,那些以前积累出来的关系,真的会越来越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