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12月《关羽败走麦城》,三国鼎立成为定局,一个月后曹操在洛阳薨逝,把经营半生的汉室和魏国留给太子曹丕。
曹操家族是沛国谯县豪族,其父曹嵩做过汉朝太尉,但相比那些儒家经学世族来说,曹操仍然是“赘阉遗丑”,不属于正统的上流阶层。
如果彻底向儒家经学世族靠拢,和他们融为一体,曹操的势力便有可能消融瓦解,再没有命令他们的资格,也没有称帝建国的实力。
可要是在儒家经学世族之外,培育一些政治力量,便可以挑动他们和儒家经学世族互相制衡,曹操居中调停,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曹操选择法家做为治国理念,“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重用曹氏和夏侯氏亲族为统兵大将,人才选拔方面要求唯才是举,“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的目的就是,用有统一标准的法家理念,钳制奉行人治的儒家经学世族,提拔亲族和寒门官员,制衡儒家经学世族出身的官员。
在汉末乱世,曹操的政治路线不能说具有开创性,起码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为曹丕没有数十年积累的军功威望,不可能用强硬的态度对待儒家经学世族,要坐稳宝座,必须向他们妥协让利。
于是曹丕刚继任魏王,便在陈群的建议下,颁布了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九品官人法的初衷,肯定有制定标准为国选才的考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九品官人法之下,人才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儒家经学世族出身的中正官手里。
这样一来,官员的选拔权,便从魏王之手,事实上转移给儒家经学世族,陈群和司马懿等儒家经学世族大臣也开始青云直上。
而且曹丕的魏王宝座是继承来的,那么其他兄弟也有继承权,尤其是曹植和曹彰,实力其实不在曹丕之下。为了对抗家族兄弟们,曹丕选择了压制近亲宗室,重用远支宗室。
公元222年,已经代汉称帝的曹丕,封皇子曹叡为平原王、皇子曹霖为河东王,皇弟曹植为甄城王、曹彰为任城王等等。
这些曹氏诸侯王有名号,但每个人只有百余老兵做护卫,再没有任何兵权,也没有地方行政权,就藩相当于坐牢。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wshop_p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