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事件,对于俄乌战局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其余波都会长期存在。
在该事件发生前,整个战场形势是向有利于俄军方面发展的。
因为乌军寄予厚望的“南线大反攻”撞了铁板,尤其是北约化新军的表现,一言难尽。
尽管说乌军指挥层对于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实际的心理预期。甚至在兵力的使用方面,没有孤注一掷,因此保留了机动部队的主力。
因为战争,无非是攻、防、相持几种状态。如果攻击的问题未能解决,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防守。而阿城作战的实践表明,即便乌军投入重兵,在有利地形下固守,依然难以守
如果说扎波罗热的攻势再陷停滞,那就说明乌军的攻与防,都出了很大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寄希望于相持,单凭乌克兰自身的力量,是耗不过俄罗斯的,它必须要依赖外援。而外援之所以能有的前提是看到一定的战争希望,如果乌军无法解决攻防问题,谁敢保证其外援能够持续、稳定地供应呢?
毕竟,乌军目前仅仅是战斗旅的数量就超过了100个,现有战线长度更超过1000公里。乌军的人力尽管还能勉力维持,但如此规模部队的战争消耗,所需的武器装备、弹药及各项物资并非小数目,即便富如西方,想要长期维持下去,也是相当肉疼的。
如果看不到打赢的希望,那真金白银和飞机大炮,还会源源不断送来吗?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南线大反攻不如意,而俄军仅仅动用了一部分力量,它的主力已经“蹲坑吃饭”大半年了。另外由于原本估计的俄军冬季攻势并未发动,在俄加速武备生产的背景下,其战争资源的储备是有相当保证的。
如果俄军在一两个月之后,以瓦格纳集团向塞弗尔斯克出击,以正规军编组的攻击兵团向库皮扬斯克、红利曼出击。那乌军现有的机动力量,要同时弥补几个方向,是根本不够用的。
尤其是瓦格纳集团,乌军先前在阿城以30个旅以上的主力应对,也最终败北。如果塞弗尔斯克成为第二个阿城战役,而此时俄军动员兵力又远超去年冬季,乌军双拳难敌四手,届时该如何应对?
面对可能出现的这种局面,乌军加大了国内动员的力度,同时在前线也进行了预先的战场建设。
我们在半个月前提阿特木斯克方向战事的时候,就说道在这个方向上依旧是乌军老牌旅云集,而且非常想要吃下阿城北翼的突出部。
因为这个突出部的存在,很可能就是不久之后俄军瓦格纳集团发动塞弗尔斯克战役的进攻出发阵地。它无论是对乌军控制的高地带,还是M03公路一端的斯拉维扬斯克,亦或是“孤悬前沿”的塞弗尔斯克都有极大威胁。
乌军抹平了这个突出部后,便有足够完整的阵地去迎击俄军可能的攻势。
虽然该事件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平息,并未造成特别大的直接损失。但是瓦格纳集团本身,却被瓦解掉了。
瓦格纳直接领导者普里戈金成为“叛将”,将率牙兵们开赴白俄罗斯,瓦格纳部队重武器交归俄罗斯国防部,其余的部分则跟俄国防部签署合同。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作战集团,乌克兰战场上的瓦格纳不复存在。
在整个俄乌战争中,异军突起的瓦格纳集团被证明是攻坚能力最强的部队。在俄乌双方进入到阵地战阶段以来,该部的实际攻坚经验最为丰富,相应的战绩也最大。
很多网友将瓦格纳打法总结为是“不惜伤亡”,其实这只是一面。
因为在俄乌当前的作战态势下,本就是“谁进攻谁头大”,两军的技术兵器均不足以保障本军能在极少伤亡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易陷阵。
无论是年初俄军在弗勒达,还是最近乌军在扎波罗热的战事均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作战形势下,即便是一个百十号人村落的易手,都不是那么地轻松。而瓦格纳部队在主力对战中啃下的阿城,却是战前人口7万余的城镇量级。
以城市化标准论,7万余人口的城镇不算大,但在俄乌两军争夺百人小村尚且“头皮血流”的背景下,是没有资格嘲笑7万人口城镇的易手,不过是小菜一碟的。
事实上,瓦格纳在足够的攻坚战例下,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攻坚方案:
即在空炮火力的支持下,以小型的步兵突击队在部分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实施连续突破。在对每次突击伤亡可控的状态下,充分发扬火力歼敌优势和步兵突破的精神,以打开突破口,然后形成夹击包围之势,迫使乌军后撤或被歼灭。
因为需要用到步兵小队的无数次突击,所以瓦格纳部队的累计伤亡是非常严重的,它的战损比(大约1比3)当然比不上防御作战(1比6),但关键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攻作战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记住,战争总是会有伤亡的——“部队伤亡了,但拿下了阵地,并给予对方更大损失”;要比“部队伤亡了,但阵地没拿下,敌人啥事儿没有”要好得多。
如果瓦格纳在休整完毕后,兵锋直至塞弗尔斯克,乌军要准备多少部队应对?可如果瓦格纳像现在这样解体了,或者说起码瓦格纳的大部分力量现在不可用,那乌军又会有什么想法呢?
按照正常思路,阿城方向的乌军作战企图就不仅仅是改善作战态势以组织防御的问题了,而是要积极出击打出更多战果的问题了。
在整个俄乌战争中,乌军对于求胜的心态,要比俄军大得多,因此也更为积极主动。乌军的每一次胜利,都能换来西方更多的援助,所以乌军对于胜利的需求很迫切。
眼下,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取得预计突破的可能性在降低。而瓦格纳事件后,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方向的作战态势发生变化。
在原瓦格纳集团短期内难以作战的状况下,此方向乌军所面对的是卢甘斯克第2军、车臣部队、志愿者武装、俄正规军各一部组成的“大杂烩”,缺乏作为主导的核心体。而且这些部队的综合战力,要弱于瓦格纳部队。
经过一个月的持续战斗,上述部队的满员率也不甚理想,加之阿城方向始终处于作战状态,俄军防御工事总体要弱于其他方向。
乌军在此方向的部队虽然残破,但建制众多。而且阿城战役高峰时期产生的大量伤员,近期陆续归队。这些归队老兵,有着充足的作战经验,不可小觑。
正规军第3突击旅、第5突击旅、第17坦克旅、第28机步旅、第30机步旅、第56摩步旅、第57摩步旅、第60机步旅、第77空突旅、第80空突旅、第92机步旅一部、第93机步旅、第12独立坦克营,其中多数为战前即存在的老牌旅。
此外另有领土防卫军第104旅、第113旅、第118旅、第127旅、第241旅等部,其中大多是领土防卫军中具备机动作战能力的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乌军近期似乎将新军中的第22机步旅也增援到这一方向,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
另外在塞弗尔斯克方向,乌军尚有第10山地旅、第54机步旅、第115机步旅等部及领土防卫军组成一个作战集团,对利西昌斯克和苏勒答尔方向构成威胁。
如果这些乌军集团,真的通过强攻消除了阿城北翼的突出部,同时在南翼拿下了克里希夫卡。那么对处于河谷低地的阿特木斯克,将会造成严重威胁。
已经打成废墟的阿城,俄军是否会像乌军那样死守下去呢?如果乌军找到入城通道,以大量轻步兵进城绞肉,俄军炮火打击效能将大为下降,乌军是存在极大夺城可能的。
一旦说乌军重夺阿城真的实现,我们不说其到底存在多大的战略意义,也不说乌军是否会直捣北顿双子城。单就国际舆论影响来说,都可以大为宣传的。
这样的话,原本预计的南线战略反攻虽然未必得手,但手上同样有胜利可宣传,那也是符合乌克兰目前战略需求的。
所以,乌军在南线打得越不顺利,在阿城方向发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最终不一定达成自己想要的战果,但要说乌军目前没有在阿城动动心的想法,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对俄军来说,也不要被眼下南线总体守备得手的胜利冲昏头脑。对于阿城方向布防以及机动力量的准备,也应早作打算。
另外就是近期乌军在赫尔松渡河作战的频率增高,对于在漫长河岸线上如何应对多点渗透的乌军轻步兵分队,俄军也应早作打算。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