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王正兴:这种武器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有,真实用途一直被隐瞒|2019-04-05

自从核武器出现后,核大战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世界的头上。然而自广岛和长崎之后,虽然几十年内战争和冲突不断,核武器却始终未动用过。究其原因,恐怖下的核平衡是其中关键一点。不过除了这一点外,还有一个原因一直被人们忽视,甚至长期以来对此存在着误解。

那就是中子弹。

中子弹从有这个概念的那天起,就被描述成对付装甲集群的最有效武器而广为传播。

对于这一点,慢慢的很多人有了疑问,如果掌握了制空权,空中对地打击可以轻易压制装甲集群;就算没有制空权,远程火箭弹释放末敏弹的效果也很好;实在不行一个当量中等的氢弹足够解决问题。

从费效比来看,中子弹远远不如高精度的攻击弹药。

这个疑问非常正确,因为中子弹从有这个设想开始起,就不是用来对付装甲集群的。之所以人们被灌输这个概念,是因为美国人从一开始就这么宣传。

说来话就长了。

当年随着法国人在英国的帮助之下完成了氢弹的爆炸,在五大国之间的氢弹普及工作告一段落。随后五大国又不约而同的走向了氢弹小型化,这条路大家走得是甘苦自知,打掉牙也往肚里咽,无论是喜是忧都不让外界知道。从今天多弹头导弹核武器的情况来看,大家都走过来了。美国第一个到顶,我们和他们算一个水平上的。这一点上,当年的《考克斯报告》中美国人曾气急败坏。俄罗斯弱一点,但是他们地理位置好,对运载设备(导弹)的要求没那么高。英国法国就无所谓了,反正都落后了,还在乎落后多少么。

当五大国还在氢弹小型化这条路奔跑的时候,其实都开始爬第三代核武器这座高山。最终的结果是都爬上了山。不过英国这时候可以不用关心他,因为他们彻底掉队了,到这个阶段,英国人的导弹要靠美国人的支持,拿把屠龙刀却挥不起来走不得路,出去砍人这事就指望不上你了。

而这个第三代核武器,就是中子弹。

中子弹是聚变弹,也可以说是一种氢弹,没爬完氢弹的小型化这棵科技树是没法谈中子弹的。氢弹靠的是依靠反射层把中子尽量留在聚变原料内,然后在原子弹的高温高压下引发聚变反应。氢弹的小型化一个要素就是如何高效的产生足够多的中子和如何把屏蔽层做得轻便高效。那么当你这棵科技树爬到一定程度,快中子的产生足够多足够高效,多到可以不需要屏蔽层来帮忙(情况之一)的时候,把氢弹聚变时候快中子直接释放出去,让这个反应的能量尽量少的以光和热的方式而尽量多的以中子辐射的方式释放出去,那就是中子弹。中子弹不是爆炸当量越大越好,是当量越小越好,越小越难做。

中子按照能量可以粗略的分为快中子、中能中子、慢中子,氢弹和中子弹这里是快中子,准确的说是比普通的快中子能量高出十倍以上的高能中子。快中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因为它不带电,能量又高的吓人,没什么挡得住的。诸天神佛别说是螳臂当车,就算逃跑都只嫌跑的不够快。除非是很厚的加铅混凝土、上米厚的钢板、十米以上的泥土或者几十米深的水,如果被直接命中的时候你正好在银行金库里,应该能活下来,或者就祈祷这东西爆炸在距离你十公里以外就差不多了。

确实,因为中子弹巨大的威力,对付装甲集群非常有效。哪怕装备了防辐射内衬的坦克,在中子弹面前也无能为力。前面说了中子弹是快中子,那些防辐射内衬都是含硼含铅的聚乙烯(聚丙烯)板,对于抵挡慢中子还行,面对中能中子就很勉强了,而对于中子弹爆炸产生的快中子呢?打个比方吧,把这些防辐射内衬看成棉甲或者锁子甲,刀划一下能扛得住,对方长矛捅一下,就够呛了。中子弹呢在棉甲或者锁子甲就相当于机关枪了,根本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说话。

那装备这些防辐射内衬的坦克怎么在中子弹面前幸存下来呢?只有靠命,看是不是离得足够远。反正几千辆坦克排山倒海一样的过来,总有命大的那么一部分会活下来继续向前挺进的。

正如之前说述,用中子弹打装甲集群,这个费效比实在太不划算了。那中子弹到底派什么用处?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美国人是说漏嘴的。中子弹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就不是对付什么装甲集群的。在1965年,美国公开报道了利用中子弹作为洲际弹道导弹防御工程的一部分,用于干扰对方核弹头的引爆。然后美国人发现自己犯了大错误,从此再也不提,改口宣传这东西是对付苏军的装甲集群的杀人不伤物的干净核武器。

1977年6月6日,美国中子弹的爆炸成功。于是美国媒体马上开始了集中宣传,比如《华盛顿邮报》说:“美国即将开始生产其首款专门被设计用来通过释放中子的方法而杀死敌人的战场核武器,而非通过高温和冲击波来破坏军事设施。”《纽约时报》马上跟着说:“核武器的使用者们已经展现了一种新理念:中子弹可以在保存建筑物、坦克和大炮的同时杀死人。”在当时,这类的宣传非常密集。

这种宣传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很多人都产生了这种印象。不光普通人,外交部的人,给中央提供国家安全方面咨询的人,照样上当。

外交部有人在写给中央的报告就提到中子弹对于装有内衬的苏联坦克海,效果不大,不支持搞中子弹。

当然,他写的报告没起作用,决策层没有被美国人的宣传所迷惑,中国的中子弹工程照样起航,冲在最前面的,还是于敏,但这时候,他身边的助手们,已经成长起来了。中子弹的工作中,突破最关键障碍的,应该是薛本澄,他的情况网上有。

氢弹的纪录片和有关文献里,有一句话,张爱萍上将在得知第一次氢弹爆炸预计当量是100万吨级别,实际当量是230万吨的时候,激动地说了一句话“足够了,足够了”。这句话据在现场的人说,实际上是另一个版本,是“杀人放火足够了”,但是这句话不太和谐,就没落到纸上。等到了1977年美国人爆了中子弹后,张爱萍一定会觉得不够,因为这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了文章,谈中子弹。就在他写这首诗之前两个月,美国卡特总统向国会申请了批准中子弹制造项目。第二年我们也批准了中子弹的研究,主持工作的人,就是于敏。

中子弹,从一开始就是对着对方的核导弹以及洲际导弹发射井之类准备的,因为即便是用核弹头直接命中这些发射井,也不能确保一定摧毁。但是如果先对发射井的物理防护造成一定破坏之后,就可以利用中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快中子极强的穿透力,造成对方核弹头的失效。

其实就是说,有了中子弹后,就有了克制核武器的手段,这一点在核阴影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此可以挺起胸膛,不再受制于人。

中子弹的突破,美、俄、法、中的时间大抵差不多,说明这道难关的难度和大家的能力,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这个不像氢弹和原子弹有个明确的时间概念,大家都不挑明了说。我们的中子弹前后共进行了六次实验,不像氢弹和原子弹走起来十分坎坷,一个是原理与材料的突破,另一个也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实力上来了。

中子弹原理的的突破,在邓稼先去世前已经完成,因为邓稼先在病床上填党员登记表的时候,填报了以下内容“我院还爆炸成功了第二代核武器和中子弹原理实验”。1988年9月29日的这次试验,被认为是中子弹成功的里程碑,所以于敏的讲话里这么说:中国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同年,于敏从九院正式退休,把大旗传给了后来人,之后的11次核试验,薛本澄承担了大部分工作。

不过,我们的成功试验,美国人并不知道。等美国人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我们自己宣布的时候了。所以那一年的《考克斯报告》,美国人是真急眼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把报告找来看看。

另外再说一句,当时于敏老爷子只是从核武器方面退休,研究重点转向了惯性约束核聚变,同类的装置,中国的叫神光工程,美国的叫国家点火装置,名字都很气派,照片也极为科幻。不过于敏曾经指出了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四个主要环节上似乎都有错误,而且发展方向上也背离了最初的核武器原理研究,后来果然NIF走的比较坎坷。

最近对岸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早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就讲过,在对岸的问题上我们是很被动的,但不代表我们没有办法,比如宣布某某海域为核爆区域。本文算是一个委婉的回应吧。我不愿意写和对岸有关的事,题材敏感,容易审核不过。故发此文。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王正兴:这种武器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有,真实用途一直被隐瞒|2019-04-0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