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印度1962
最近印度在南亚搞事,硬生生抢了美国黑人抗议的风头,同时成功把国内疫情爆发的矛盾转移掉很大一部分。莫迪和印度军部这波操作,从制造新闻和转移矛盾的角度堪称世界第二,仅次于特朗普和美军。
经过印度这番折腾,成功博得世界舆论界的诸多谈论、讨论、争论,但不论怎么论,都绕不过1962年。
首先,印度自己就对1962年记忆犹新,官方或民间都在强调“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
其次,中国舆论界总是有意无意间提醒印度,不要太过分,不要忘了1962年的教训。
再其次,美、俄想卖武器给印度时,也会时不时提起1962年。
为什么大家都忘不了1962年呢?如果从结果导向来看,印度在1962年那场战争中其实损失并不是太惨,既没有割地求和,也没有签城下之盟,甚至连损失的武器解放军都还回去了。那么印度在纠结什么呢?
当我们仔细研究那场战争,就会发现,印度忘不了那场战争很有道理。
02 世界1962
如果要问20世纪百年中,世界在哪年处于毁灭的边缘?答案既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头,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头;既不是凡尔登战役那年,也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那年,也不是上甘岭战役那年;而是1962年。
因为那一年,美苏两国在古巴对峙,核大战一触即发。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从10月23日至27日,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苏联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美国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一个弧形,封锁古巴海域。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信,寻求和解。
(说句题外话,这场争端导致赫鲁晓夫威望大减,并且在两年之后遭遇勃列日涅夫政变,被迫下野。肯尼迪虽然威望空前提升,但最后却被莫名其妙地枪杀,连凶手都没找到。)
如果1962年美苏真的干起来,整个世界肯定是满目疮痍。
美苏两国虽然在干架,但它们都支持印度,敌视中国。
换句话说,1962年的印度得到大半个世界的援助,而中国扛着半个世界的压力。在那种情况下的中印战场,印度相当于全力出击,中国相当于只出了一记勾拳。这就好比一个地痞无赖眼馋邻居家的良田,集中所有力量妄图使坏,结果被一拳撂倒。那种心理阴影,啧啧啧,估计一辈子也忘不了。
03 大国选择
毛泽东年谱第5卷有这样一段资料:(1962年)10月17日下午13点30分,毛主席召集刘、周、朱、邓、彭、陈、贺、聂、罗等开会,讨论对印度军队的进攻进行自卫反击问题,从7月份的“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的方案,迅速转为“亮剑”西南的决定。
晚11时,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
常言道,战争是国家大事,要谨慎再谨慎。但是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开一次会搞定。
中国原本不想打这场战争。就在那场决定性会议的5天前(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毛泽东得知情况之后留下一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毛泽东是战略方面的天才,博弈斗争方面历来算无遗策。尼赫鲁在毛泽东的对手中,段位并不算高。尼赫鲁能让毛泽东“想不通”,只因为出招太无厘头。
其实毛泽东口中对尼赫鲁的“想不通”,不是全指1962年,而是由来已久。
话说共和国诞生之初,中印关系还不错。两国同为亚洲大国、有悠久的历史,同属第三世界、在近代均遭受殖民侵略。
1950年,中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尼赫鲁甚至公开说“中印是亲兄弟”。
但是很明显,尼赫鲁嘴里说着“兄弟”,心中想的全是“生意”,不间断地对西藏进行蚕食。其实早在中国抗美援朝之时,印度就开始蚕食中国领土,非常不地道。但中国并没有和印度计较,起初还是想和印度搞好关系。
仔细分析一下,中印矛盾主要有两点,一、现实利益取舍;二、源于两国对历史的认知不同。
04 历史纠缠
中印两国拥有1700公里的边境线,但两国一直未正式划定边界(印度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支离破碎,想和它们划边界,也找不着主体);按照传统习惯,大体上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分西段、中段和东段三个地区。
两国原本不存在冲突。但英国殖民者征服南亚之后,为入侵西藏和新疆,在西段和东段边境做了手脚,搞出“约翰逊线”(对应阿克赛钦地区)和“麦克马洪线”(对应藏南地区),把边境线向中国境内推移。中国历届政府对此均不承认。
印度独立之后,搞不定巴基斯坦,搞不定尼泊尔,却一心想着蚕食西藏。
1951年解放军进驻西藏后,印度撤出了西藏部分地区,但仍然非法控制藏南到现在。
大家看印度这做派,刚从帝国主义的魔爪下爬出来,恨不得马上自己变成帝国主义。这就叫“没有帝国主义的命,得了帝国主义的病”。
印度的帝国主义病在1959年爆发。因为那一年中国遇到诸多困难,进入非同寻常的三年,中苏关系恶化,再加上老和尚在西藏叛乱。
患了帝国主义病的尼赫鲁开始带着印度进行癫狂的激进冒险:逐渐向中国领土深入,又是建立哨岗,又是开枪,又是杀人,和强盗没什么不同。为劝印度悬崖勒马,1960年,周恩来再次访问印度。
任凭周恩来才华逆天,也没能让尼赫鲁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到1962年,印度已经占领了中国不少地盘。面对咄咄逼人的印度,毛泽东提出16字战略方针,“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这个方针今天仍然适用。
中国一再忍让,印度得寸进尺,认为中国虚弱,有机可乘。
尼赫鲁领导的印度为何如此脑热?
05 脑热
1959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
在此之前,艾森豪威尔对不结盟运动持批评态度,但却在那次会面中对尼赫鲁保证,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不妨碍美印两国成为亲密朋友。
此后4年,美国对印度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援助。这笔钱用现在的眼光看不算太多,在当时是天文数字。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也不到40亿美元。二战后美国帮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也就120亿美元。
所以有了美国这根大腿,尼赫鲁飘了。如此同时,苏联和中国闹矛盾之后,也把大腿伸向印度。1960年10月,印度国防部访问苏联,购买了两个中队的米格-21战斗机、8架安-12运输机,以及米-4直升机,解决了印度急缺的高原用运输机和制空型战斗机之难题。
有了美国和苏联两条大腿,尼赫鲁发热的脑袋再也无法降温。另外像英国,也和美国一样,很乐意看到印度挑衅中国。
1962年的印度,相当于得到美苏英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全方位援助。事后看,更像几个老流氓合伙撺掇印度跳火坑。
再加上印度当时不结盟盟主的身份。一辈子没打过仗的尼赫鲁有了东方不败的感觉,借检阅部队之机明目张胆地告诉天下:“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
尼赫鲁疯了!印度疯了!
既然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见尼赫鲁要一条路走到黑,觉得应该给他一记勾拳,让他冷静冷静。
06乏味的战争
战争过程:军事角度看,没啥好说的。
印度两万多“精锐”部队(二战时英属陆军,到非洲和欧洲作战,号称打遍世界的劲旅),拿着苏美英的装备扑过来。西藏边防军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指挥一万多人,用共军最基本的战术(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短短几天时间把印军打得鼻青眼肿,击毙、俘虏印军七千人,成为印度人眼中的“战神”。
战争爆发之前,尼赫鲁在国会演讲时说:“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赶走所有的中国人。”但是几天以后就傻眼了。面对失败,尼赫鲁的第一反应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印度国防部。前几天印度军人碰瓷解放军,把自己碰死20多人,莫迪把锅甩给国防部,大家还不知道是咋回事。现在明白了吧,这项甩锅大法是印度总理的绝学,传自尼赫鲁。
直到此时尼赫鲁才回过味——
中国建国,腥风血雨几十年,中国军人身经百战;印度独立主要依靠甘地领着一帮人“不吃不喝”磨蹭成功,不知战火的残酷。
这里还要提下少将丁盛“丁大胆”。
丁将军是老红军,遵义会议之后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国共决战时,丁盛在林彪旗下参加过从四平保卫战到辽沈战役等所有重大战役,入关后追击白崇禧到天涯海角。在衡宝一战中,丁盛重创白崇禧桂系第七军。1953年,丁盛担任54军军长,入朝作战,参加过金城战役。
在将星如云的开国将帅中,丁盛并不算非常突出,但对印军时简直是神兵天降!
1959年,丁盛平定大喇嘛叛乱;开始和印军产生交集。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丁盛亲自指挥130师击败印军主力第4军。那是印军王牌,号称在二战中击败过隆美尔的军团(天知道咋回事)。结果印度人如今还记得丁盛和他的54军。可以说丁盛直接击溃了印度人那膨胀的自信心。
至于共和国那些元帅、大将、上将们,主要精力都在北方的苏联和南方的美蒋那里,根本就没把印度当回事。
虽然战争过程很乏味,但印度的战后表现却很精彩。
07 悲喜剧
在战争史上,1962年对印度的反击战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自信满满的尼赫鲁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印度的广播电台终止了正常的播音,一天到晚播放印度国歌。
新德里人心惶惶,大街上谣言四起——
什么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新德里的北大门提斯浦尔,大军即将南下。
什么中国军队的运输机群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在新德里空降。
印度北部的各个邦政府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并且炸毁了发电厂、水厂等机构,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要把任何东西留给中国人。
大家看起来很可笑。但按照印度人当时的思维,中国那么猛,肯定要乘胜追击。因为如果他们打赢了,肯定会宜将剩勇追穷寇。
为得到军事援助,印度放弃了所有的尊严。
印度首先向老宗主国英国求援。
印度独立过程,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也没有撕破脸。于是英国命令军工厂加班加点制造武器。
最有意思的是法国,要啥给啥,但是都必须收钱。苏联和英国给印度的装备都是无偿援助,法国人突然要收钱,印度很懵逼,表示接受不了。但法国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抠门的印度(和印度做生意都有体会)咬了咬牙,狠心购买了60门迫击炮。接下来轮到法国懵逼了,这么点订单根本就不值当运输啊。
印度的主要希望还是在美国和苏联身上。
尼赫鲁连夜给美国总统肯尼迪打电话,希望美国直接参战。肯尼迪一听,心想丫的有病吧?但为了展现美国实力,肯尼迪把美国航母战斗群紧急开赴孟加拉湾(中国军队够不着的地方)。尼赫鲁也没忘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还不如肯尼迪实在,只发表了一篇偏向印度的演讲,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
就在尼赫鲁急得白发三千丈之时,中国给了他答案。
中国不仅没有进攻印度,甚至没有趁机扩大战果,而是直接撤军,把俘虏的印度军人放回去,把战利品还给他们。印度傻眼懵逼的同时,终于长出一口气,把心放回肚子里,回家睡个安稳觉,顺便来段瑜伽。
此后几十年,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当年为什么撤兵。
原因之一,中国去喜马拉雅山另一侧打仗,补给线极为困难。进入11月,就要大雪封山,后勤断裂,孤军难以坚守。
原因之二,中国的重心是防美苏两个大流氓。特别是北方的苏联,放在苏蒙边境的钢铁洪流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国从没想真的去打印度,之所以选择反击,也就是利用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间隙,抽空给印度一巴掌。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印度整了我们整整三年。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整了我们三年嘛。”这也很符合毛泽东的性格,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08最后
回到开始,印度为什么忘不了那场战争呢?
因为那原本是不对等的战争。印度当时的气势在顶峰,获得的支援在巅峰;中国只伸出一个拳头,都没用脚。战争打成那样,支援印度的美苏英都觉得丢人。
实际上来说,印度根本就不会打仗。
别国建国与立国,都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印度没有,是甘地带着大家怄气(非暴力不合作)怄出来的,根本没经历过战争的考验。
翻开印度历史就会发现,一直都是外族人反复不停地入侵,印度土著根本就没有战斗基因。
但印度偏偏有了军国主义思维。这就是反复折腾的根源。
站在中国角度上,一定要警惕两条——
第一条,不要因此而小看印度。
过去不会打仗,不代表未来永远不会打仗。其实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打仗也不太行,后来也变得嗜血残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机缘,所以绝对不能小瞧任何对手。
第二条,虽然对印度的反击战打得非常漂亮,但绝对不能误判印度。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印度确实不是1962年的印度。
因为1962年的印度野心更大,妄图染指西藏,很容易被诱敌深入。
现在印度的战略目标是拿下克什米尔,那里已经在中国的国境之外。
虽然克什米尔算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事儿,但关系到中巴经济走廊上的战略利益。如果印度哪天在克什米尔脑热,中国该如何应对也是一个考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