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虚声:名将与雄主|2023-07-19

这是一篇旧文,但并不完善;今天完善一下。

名将,指能改变天下格局的统帅级人物。

雄主,指能改变历史走势的大政治家。

01 历史长河

首先得强调,名将和雄主,都是稀缺资源。比方说当今地球村200多国家,大部分历史上既没有出现过名将,也没有出现过雄主,基本上要么明明白白地彻底躺平、要么浑浑噩噩混日子。

名将稀缺,历史上那些王朝,名将多则三五人、如汉唐;少则一两位,如东汉、南宋。

雄主更稀缺,一个王朝,能称得上雄主的,多则两三位,少则没有。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论是名将还是雄主,都不是随随便便诞生的,都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因素占全,因为他们都需要匹配整个国家或民族的天量资源。某种意义上,在平面史观范畴内的漫长历史,高潮重点部分就在讲名将与雄主之间的故事。

历史高潮起伏时,名将和雄主之间又分两种情况,不匹配状况与匹配状况。

不匹配的悲剧

悲剧一,名将没有匹配到雄主。

如孙武,军事领域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最终没能匹配到合适的雄主而抱憾。他还比较幸运,留下兵法传世。他的同事伍子胥更为冤枉。

如吴起,在魏国编练武卒,奈何遭猜忌排挤而无法施展;到楚国搞变法,也没得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如乐毅,虽然谋身很成功,但事业终究是昙花一现,付诸东流。

如李牧,使用骑兵的大师,可惜匹配不到雄主,也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要不然在华北平原,赵边骑能给秦锐士制造更多麻烦。

如岳飞,任凭他“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没雄主,也只能“凭栏处,潇潇雨歇”悲剧结局。岳飞的悲剧,是整个中原王朝的悲剧。

如袁崇焕,也是悲剧。

悲剧二,雄主没有匹配到名将。

如北宋老赵家开国两代,都想有一番作为,但因为没有给名将施展的空间,始终拿不下燕云大地,导致宋从开国时代就羸弱,根基不稳,屈辱不断。两宋经济,那是农耕文明的巅峰,但因为军事根基弱,而没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实在是可悲可叹。

历史特例:兼职特例。

赵武灵王那种,本身是名将,却被迫担任最高领导者角色,为了名将的事业而放弃最高领导权,最后被儿子困死在沙丘,特别窝囊。赵武灵王的死,给后世两千年皇帝和太子关系紧张埋下悲剧的种子。演好名将而没有演好雄主,兼职失败。

刘裕也是一样,本身是名将,却演不好雄主。还有李自成,本身甚至够不上名将级别,还要建立政权演最高领导,却还是军人思维,焉能不败。

02 历史高潮

历史最高潮部分:名将和雄主相伴而生,相互成就。

如嬴政和王翦的故事,贯穿秦帝国大一统始末。

如刘邦和韩信的故事,是汉朝建立的基调。因为刘邦,韩信从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变成一代兵仙。因为韩信,刘邦从汉中那巴掌大的地方变成大汉开国皇帝。

刘彻和卫青霍去病的故事,把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推向第一个高峰。

李世民和李靖的故事,把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推向第二个高峰。

朱元璋和徐达的故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恢复了大汉江山。

这些都是雄主和名将匹配的最佳案例,也是中国历史的高潮部分。在中国名将和雄主的历史故事中,毛泽东和林彪是特殊的一对。

毛泽东对林彪在军事战争上的支持与合作,就是雄主和名将之典型。可以通过他们二人的关系,简单梳理一下。

论领导能力,毛泽东是历史巨人级别,本身也是大军事家。

论军事能力,林彪也堪称顶级。

03特殊的一对

林彪是一个很无解的人。如果你在现实中碰见他,很难和他成为朋友。因为他几乎不去结交朋友,不搞人际关系。在当年那些纵横天下的同事中,林彪基本上没有朋友。罗荣桓是他的铁杆搭档,但不是他的朋友。聂荣臻和他能处得来,也不是朋友。朱德一直是他的领导,从来不是朋友。彭德怀和他有惺惺相惜之意,但不是朋友。他对粟裕很欣赏,但他们不是朋友。如果你不幸成为他的敌人,基本上就完了。如果是在战场上较量,你的结局会很惨,他会在悄无声息中把你消灭掉。

这种性格,是典型的沉思型人格。天才型人物,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找到一种方式把内心世界释放出来,不管在任何行业内都是天才级别。生逢乱世的林彪走上了战场,他能找到的释放内心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战争。

拥有这种人格者,为将,就可能是不出世的名将。

这种级别的名将,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驾驭和使用,也只有碰见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最大程度去发挥。两者一旦结合,那就是历史风云中最精彩的华章。

图片

1928428号,朱德和毛泽东两只大手紧握在井冈山。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担任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林彪也在,只是背景,还没有很强的存在感。他的机会在六天之后,也就是54号青年节那天,在砻溪河西的沙滩上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就在那次大会上,毛泽东见到了林彪。

那是很平凡的一天,林彪穿了一件干净的半旧军装,得知毛泽东前来视察的消息后马上召集部队对大家说:“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刚才团部派人来说,毛委员马上要来看我们,毛委员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们红军的重要领导。我们马上要见到毛委员了,请大家把武器擦一擦,衣服整一整,使毛委员对我们部队有个好印象。”

——这段话,表示林彪其实对毛泽东很了解。

林彪说:“毛委员曾说过,我们这支队伍,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队伍,但不管是这个军阀,还是那个土匪,只要有枪,就有地盘,就有一块地盘,就有一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也能坐天下。”——充分诠释了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枪杆子出政权”的精髓。

毛泽东与朱德、陈毅过来,听到林彪的话就问:“那个娃娃是谁呀?”

陈毅说:“他就是在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

毛泽东最爱能打仗的人,当时最缺能打仗之人。他就拉着林彪的手说:“你的话讲得很好啊!”听到毛委员夸奖,林彪立马行个军礼:“报告毛委员,我叫林彪。”

这就是林彪和毛泽东初次接触,仿佛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沉默寡言的林彪,竟然话多了起来。要知道此前林彪对蒋介石都是惜字如金的,这大概就是毛泽东的魅力吧。林彪的表现,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得知林彪是林育英与林育南堂弟时,印象更为深刻了。

那么毛泽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展示其自身魅力呢?综合起来有两点:匹配资源,战略点拨。

04 匹配资源

毛泽东有什么魅力能吸引林彪?他一介书生时,参与创建共产党;困难之际又挺身而出、搞武装割据。为文可以滔滔不绝,也可以妙笔生花;为武翻云覆雨,不论局势多么险恶,他总有办法出牌,总能临危不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毛泽东对林彪好像有无条件的信任。而且他的信任并非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提点和帮助。

林彪迷茫时,毛泽东告诉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了给林彪找搭档,毛泽东可谓煞费苦心。林彪接替王尔琢担任红28团的团长时,党代表是跟着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的何挺颖。

当年的秋收起义队伍中,大学生很少;其中有两个人读过两所大学,他们是曾就读上海大同大学与上海大学的何挺颖,以及曾就读山东青岛大学及武昌中山大学的罗荣桓。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很多人思想动摇。毛泽东经常找人交换意见,其中找得最多的就是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的党代表何挺颖。他比毛泽东小12岁,他的队伍很少逃兵。

有次毛泽东让何挺颖谈谈如何稳定军心。

何挺颖说了一番话:

“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

“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现在部队中党的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队。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

后来三湾改编,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关键一步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换句话说,三湾改编过程中,毛泽东当然是灵魂人物,但何挺颖也做出过重要贡献,是毛泽东的左膀右臂。

秋收起义及井冈山时期,何挺颖的地位一直高于罗荣桓。

但林彪与何挺颖合不来。

何挺颖不幸牺牲后,毛泽东又安排谢唯俊给林彪做搭档。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被国际派批判时,被连带批判的还有“毛、邓、古、谢”四个人,毛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邓是邓小平,谢就是谢唯俊。

可以说谢唯俊也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

但林彪和谢唯俊依然合不来,经常跑到毛泽东那里倒苦水,说谢唯俊妨碍工作之类的。毛泽东也很伤脑筋。最后毛泽东让罗荣桓去和林彪搭档,终于让林彪满意了。林罗这对搭档,也成了战争史上的经典。

罗荣桓是政委之楷模。他的风格是多干事、少说话,凡事对林彪比较尊重。有了罗荣桓,林彪只需要负责思索排兵布阵的事儿,其他后勤粮草、思想工作都由罗荣桓做好。这就好比萧何和张良总是能把后勤和粮草问题解决,韩信只需要排兵布阵。

其实按照当时“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政委可以对首长形成很大的钳制。比方说新四军中,政委项英就把军长叶挺架空。林彪是天才,天才都不喜欢被束缚。毛泽东要做的,就是把林彪的束缚除掉,让林彪放手去发挥。

后期东北战场上,所有班底给林彪配齐,让他直接去指挥就行了。

纵观战争史上,有多少领导给名将如此匹配资源?非常少!比较常见的,反而是领导班子对在外的将军防之又防,典型就是宋高宗对岳飞。

反观古代名将,有此待遇者,非常少。

05 战略点拨

但是仅仅给匹配资源,并不能让名将信服。

真正能驾驭名将的雄才大略的领导人,需要有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毛泽东和林彪合作的那些年,也有不少分歧,都体现在毛泽东的战略判断和林彪的战术执行上。

国共争霸,首先在东北。当时东北的工业基础全国最好,东北平原是大粮仓。对共产党来说,拿下东北,相当于拿下一块工业基地。国共双方通过辽沈战役彻底解决了东北主导权。

东北争夺,关键在锦州。为什么是锦州呢?

因为在渤海湾旁边有一块狭窄的平原叫辽西走廊,连接东北平原和关内。

图片

 那一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锦州就卡在东北平原和辽西走廊的咽喉要道上。

辽沈战役彻底奠定了林彪的名将地位。但辽沈战役要不要从锦州开始打,毛泽东和林彪之间争议很大。到1948年,中共已经控制了东北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东野兵力70多万,其他各种武装力量加在一起接近百万。数十万精锐国军被压缩在锦州、沈阳、长春几个大城市,彼此孤立。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则是非常干脆,把目光锁定在锦州。

打下锦州,将切断了国军关内外的联系,东北国军将成为孤军。

国军的优势是装备,对后勤补给依赖性很高。如果成了孤军,失去后勤补给,会成为瓮中之鳖。毛泽东从战略上考虑,不顾一切拿下锦州是对的。

林彪从战术上考虑,对强打锦州没把握。他明白东野的优势在于战术上机动灵活,战术纪律和执行能力胜过国军,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范围穿插、分割、转移。如果陷入阵地攻坚,那么就要拼炮火装备,这方面是国军的强项。国军在东北虽然只有50多万人,但都是精锐部队。所以林彪在国军控制的几个大城市间犹豫不定。

究竟要不要打锦州,林彪的犹豫和毛泽东的果断造成了一大奇观:电报战争。

大约半年时间里,毛泽东给林彪发了七十多封电报,大意就是打吧,把锦州打下,在东北关门打狗。

林彪也给毛泽东回复了数量大致相当的电报,大意就是有困难,还有别的办法。

早在194827日,毛泽东曾电问林彪:“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如何?”并以商量口吻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涞地带(即锦州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关内)是否更有利?”林彪担心主力从北满南下,远道攻打锦州,如攻不下,敌援军一到,将陷我军于被动地位。所以,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

5月下旬,东野以两个纵队试攻长春,没能拿下。

720日,林彪、罗荣桓报告军委:“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加紧政治动员和准备军粮,以便战役在8月打响。

按道理说,战略定下来,应该执行了。然而到88日和11日,林彪拉着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又提出南进所需粮食无法解决,难定出动时间。毛泽东颇为不满,回电把他们啰嗦一顿。林彪终于决定:尽力争取早日出动,南下攻打锦州北宁线。

9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命令发电给林、罗:“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

910日,林、罗电告:“锦州是敌薄弱而又要害之处,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林彪的这一部署和分析,与毛泽东的意图相吻合。战略决策到达最后关头。

随后按照这一部署,林彪亲自指挥东野主力,迅速在北宁线发起攻击,切断锦州与关内和沈阳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锦州的包围态势,进展非常顺利。但国军也不是任人宰割。9月下旬,蒋介石亲飞北平,调5个师,经海运到葫芦岛登陆,组成援锦东进兵团。102日,蒋又飞沈阳,命廖耀湘兵团西进援锦。

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担心打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夹击的被动境地,“预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攻打锦州的决心再次动摇。102日深夜,林彪又拉着罗荣桓发电指出,由于援敌新情况的出现,下步行动有两个方案:一是“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实现这一方案有许多困难,没有把握);二是回师打长春,打长春获胜(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多天时间)。

这个时候考虑回师打长春方案,其实就是要放弃锦州。罗荣恒考虑之后认为不妥,于是说服林彪撤回这个电报。但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恒亲拟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军委。毛泽东103日清晨先收到林、罗、刘前一封电报,当即斩钉截铁回电:“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这是很不妥当的。”

随后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电报才松了一口气,回电:“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最后的战争进程就是众所周知的部分:在林彪的精彩指挥下,东野1014日开始,只用31小时就打下锦州,把东北国军一锅端;1021日,解决长春;112日,解决沈阳。

这是典型的雄主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和名将之间超强执行力之间的互补。

这种互补——

没有毛泽东的战略决断行不通,而毛泽东这样的战略大师非常罕见。

没有林彪无与伦比的执行力也行不通,而林彪这样的统帅也非常罕见。

所以说名将与雄主的出现,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机缘。

所以谈名将也罢,雄主也罢,歌功颂德或鸡蛋里挑骨头其实都不难。

难在哪里呢?就难在认识到他们本身都是历史的奢侈品。

任何一个民族出现雄主或名将,都应该珍视之。

当然这里的珍视并非盲目崇拜,而是指客观分析,认真对待,吸收其智慧、谋略、格局沉淀在历史中,为后人之所用。

毛泽东和林彪这种雄主与名将的相处模式,只有在战场上比较实用,并非万能药;离开战场之后就不再灵光。

06 经验教训

建国之后,林彪身体一直不好,在养病。当初出兵朝鲜,原本想让林彪挂帅,结果他身体不允许。直到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批判,林彪又开始走上前台。

为扶持林彪,毛泽东又给林彪匹配资源和政治点拨。但这次,林彪发挥了反作用。因为林彪的壮大,很多其他功勋将帅都遭了殃。比方说罗瑞卿大将、许光达大将、贺龙元帅。这其中有很多悲伤的故事,都系统记录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中。

常言道,军事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军事。都说军事和政治是互通的,为什么名将和雄主的模式离开战场之后就失效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一度颇为困惑。但后来自认为找到了其中的关键:军事和政治互通,但本质不是一回事。军事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对手,本质上是做减法;政治的终极目标是带领国家发展壮大,本质上是做加法,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运行机制。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虚声:名将与雄主|2023-07-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