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了两年多,但余波未平。
在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法西斯分子及其追随者的清算仍在进行。
3月25日,溥仪皇帝堂妹川岛芳子被国民党政府判以“汉奸罪”,执行死刑,时年43岁。
11月12日,东京国际法庭判处七名日本战犯死刑。
更重要的是,大战过后,世界并未迎来和平,冷战的“铁幕”正在降下。
2.
1946年3月5日,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却输掉了战后选战的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那场著名的“铁幕演说”:
两年后,1948年6月24日,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美苏两大阵营打响了冷战的“第一枪”。
3.
从柏林往东,万里之外的中国,也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1947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解放军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直接威胁其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
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辽沈战役到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经此一战,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4.
就在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同时,中国东北方向的朝鲜半岛,也迎来了命运的关键时刻。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北朝鲜则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
南北双方均不甘于半岛分裂的局面,都有着“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一两年,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武装冲突、摩擦不断。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一开始,朝鲜军队势如破竹,一度将韩国军队压缩在朝鲜半岛东南一隅。
随后,美军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余威,全面介入朝鲜内战。
同时,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完成国家统一。
5.
自1840年以来,经历了100多年外敌入侵、内乱和分裂的中国,在刚刚庆祝完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后,就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选择。
朝鲜危在旦夕,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随时可能越过鸭绿江,从东北方向威胁年轻的共和国。
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美国发出明确的信号:
6.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根本没有把新中国的警告放在眼里。
麦克阿瑟在二战中先是遭遇了“菲律宾惨败”,但最终兑现了“我会回来的”豪言壮语,横扫太平洋战区的日军,最终在1945年,他指挥下的美军将战舰开进了东京湾。
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代表,在密苏里战舰的甲板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自此,“战神”还成了日本的“太上皇”。
经历了二战的“世纪之胜”后,不可一世的美国,遇上了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
朝鲜要统一半岛?
无论是对美国来说,还是对麦克阿瑟来说,在冷战的“铁幕”已经降下后,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朝鲜半岛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归于统一。
1950年9月,麦克阿瑟指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孤军深入的朝鲜军队顿时首尾不能相顾,节节败退。
在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之时,朝鲜的局势已经糜烂不堪,“联合国军”步步紧逼,已经来到了鸭绿江边。
麦克阿瑟正在朝着他的目标进发——在1950年“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之前,带领美军结束战争回家。
7.
当时,摆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是一个无比艰难又事关重大的决定。
打?
凭什么?
不打?
怎么办?
2000多年前,孙子说:
当新中国的领导人在讨论是否要出兵朝鲜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这句话。
下图是“星球研究所”绘制的朝鲜战争前中美国力对比,差距足以令人绝望。
但是,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没有绝望。
经过长时间的研判,他们最终定下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定。
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伟人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抗美援朝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8.
我们让时光回流十五年。
1935年10月21日,到达陕北的红军迎击国民党35师骑兵团2000多人,毛泽东亲自在吴起镇西山督战迎敌。
部署好战斗后,他把指挥事宜交给彭德怀处理。
此役,红军将士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取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提笔写下了一首六言诗,赠予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据说,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将诗退还给了毛泽东。
十五年后,领袖和将军再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携手合作。
这一次,他们注定将震惊全世界。
9.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战史吧。
据“央视军事”总结:
在五次战役之后,双方于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
在谈判期间,美军先后发动多次攻势,均被粉碎。
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签署《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10.
何以朝鲜?
何以胜利?
1951年1月1日,就在第三次战役进行之际,毛主席就发表了题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元旦社论。其中,他这样指出:
此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向,跟毛主席的预料完全一致。
两年多以后,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1953年7月,彭德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官的身份郑重地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说了一句让整个世界记住的名言:
今天,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7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共和国的安慰、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烈,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一行访问朝鲜,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粟裕大将为志愿军烈士献上花圈。
大雪纷飞,追思无穷。
山河无恙,是因为有英烈们的牺牲啊。
这里,是每一个到朝鲜的中国人,都应该去一次的地方。
70年后,我们再次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何以朝鲜?
何以胜利?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怕牺牲、不惧强权、不信邪的民族。
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征战疆场,血洒异域。
正是他们的牺牲,让中华文化在过去5000年里从未间断。
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当年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声吧:
后记:
1.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占领了汉城。
消息传来,中国东南大地上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用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声。
这个老人叫萨镇冰,在5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他担任北洋水师副将。
那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现代化探索戛然而止。
此后,国家和民族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
50多年后,萨镇冰听闻朝鲜战场传来的捷报,胸中的块垒想必终于可以一扫而空了,他写道:
2.
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大唐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
这是王玄策一生中第二次出使天竺。
此次出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从天竺引进蔗糖的制作工艺和匠人。
这是一次和平之旅,也是一次友谊之旅。
四天竺国王听闻大唐使者到来,纷纷派使者带着财物,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长安朝贡。
当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后,国中大乱,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
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诸国贡献的财物。
王玄策想尽办法终于逃了出来,他没有回长安“哭诉”,而是到了几年前刚刚与大唐和亲的吐蕃。
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了1200名吐蕃将士、7000名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一路追击中天竺军队,势如破竹。最后,俘获阿罗那顺,送往长安献俘。
在中国历史上,像王玄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汉唐盛世,华夏文明,光耀世界。
班超率36人平定西域,王玄策孤身“反杀”中天竺,都印证了一句话:
今天,朝鲜半岛依然不平静,美国最近接连将可以发射核弹头的战略导弹核潜艇调往韩国。
70年,也许太长了,长得让帝国主义分子忘记了曾经失败的痛苦。
但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70年,不过是一瞬间。
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尊重生命,但我们的血脉里,也流淌着祖先、前辈英烈的鲜血。
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时刻准备着用勇气和智慧再一次捍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