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书中写道: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主席想了三天三夜,是和国民党彻底翻脸决裂,还是再次坐下来谈判……
当年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光辉历史,其过程和经验至今仍值得后人回味和思考。
重庆谈判期间,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如果和谈失败,内战爆发,中共是没有机会打赢国民党的
重庆谈判时期,正值中华民族经过艰苦的14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蒋介石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而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也达到了最高峰,军队总人数达500余万。
谈判桌上,国共两党领袖的口袋里都装着一个清单。
国军陆军中,其部分嫡系部队的装备与美军陆军装备毫无二致。轻武器中,除未装备加兰德自动步枪外,美军步兵班其他的武器几乎全部都列装了。
其中包括“M1903春田步枪”、“M1卡宾枪”、“M3黄油枪”、“汤姆逊冲锋枪”、“M1910重机枪”、“M1917水冷式重机枪”,甚至还有英国造“司登式冲锋枪”和“布伦式轻机枪”。
其最先从印度兰姆伽训练营回国参加滇西战役的重炮部队,全部列装了美军105毫米大口径榴弹炮。后勤方面,就连军官风衣和作战服,甚至连士兵的鞋带都和美军官兵一模一样。
国军如此的军力和装备,被蒋介石当作筹码摆到了谈判桌上……
从延安赴渝谈判的主席,出发前,口袋里也揣着一个清单,这个清单上清楚地写着,中共军队的总人数是127万。
这个数字是在重庆谈判前,少奇同志亲自调研得出来的确切数字。
500万对127万,战力优势毫无疑问地偏向了国民党。
但是,最重要还不是人数,而是武器。当时我军最强的主力部队,其最好的装备也就只是缴获自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和“九四式”山炮。
重庆和谈期间,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认为:
如果和谈失败,内战爆发,以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中共是根本没有机会打赢国民党的。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书中这样写道: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主席想了三天三夜
2003年,经中央批准,《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公开了非常非常多的历史资料,解密了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
胡乔木在书中这样写道——
“……林彪带着部队撤离四平,杜聿明集团对其穷追不舍,东北民主联军一败再败,最后退过松花江,南满全部丢失,北满也危在旦夕。
林彪向中央打报告,甚至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放弃哈尔滨,将伤员渡江送到朝鲜后,主力部队分散进山打游击……
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主席想了三天三夜,是和国民党彻底翻脸决裂,还是再次坐下来谈判。
主席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
但是打得赢打不赢,党内高级干部中,几乎没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打赢国民党。
就在此时,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
“……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也正在休养生息,不能马上支援我们……”
“……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非常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
“……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
李富春、黄克诚二人写给中央的这份报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党内高级干部的普遍思想:若打不赢,不如就坐下来好好谈!
应该说,当时主席决定打的这个决心,在党内属于极少极少的少数派,这在主席的革命生涯中,已经经历过不止一次两次了!
于是,主席也写了一个长篇,对此做出回复和解释——
“……李黄二同志的报告已详阅,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主席的这个回复,建国后收录在《毛泽东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里。
主席在回复中提到蒋介石的困难,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要做的头等大事是恢复沦陷区。要从日军手中接收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不但接收,还要把政权重新建立起来,这是一个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
所以,这是蒋介石要面临的头等困难!
2、国民党每接收、占领一个城市,就要担负起守土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
国民党占的地方越多,五百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可以集中用来和我军作战的兵力就会越少。
这是蒋介石的第二大困难!
3、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都不难看出,保存实力确保割据,是他们的一贯作法。
过去有刘湘、韩复榘、何健、陈济棠,现在亦有李白(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傅作义。只要加以分化利用,国民党并非铁板一块。
这是蒋介石的第三大困难!
4、国民党蒋介石有此三大困难,我们只要汲取四平的教训,重新回到“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正确路线上来,未尝不可与之一战。
这个论断,体现了主席作为一个战略家高屋建瓴的政治远见,阐述了“打与不打之间,打,则更为有利”的道理——
“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更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
最终,全党全军在主席的这一论断下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于是历史的进程按着主席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从东北开始,人民战争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何为人民战争?陕西葭县给出了标准答案
1947年7月,主席在陕西葭县(今佳县)给葭县县委题词“站在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主席的这句题词,讲述着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
1947年3月,胡宗南集结近30万兵力向陕北发起进攻,妄图一战歼灭我驻守在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任务的2万延安守军,进而彻底摧毁位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
1947年7月,主动撤离延安的中央机关转战到陕西葭县(今佳县)。根据当时的敌我态势,中央决定在葭县打上一仗,因为这是胡宗南契入陕北解放区的一颗“钉子”,必须将其连根拔出,以绝后患。
我军攻打葭县前,主席召来了葭县县委书记:
“我们准备打三天仗,把葭县拿下来,但是你要给我想办法筹来三天的粮食。”
战斗开始后……
第一天,葭县全境老百姓的口粮都拿出来,供部队吃了一天。
第二天,又把田里的所有青苗都割了,供部队又维持了一天。
第三天,我军攻占了葭县,依靠缴获,部队已能自给自足。政治部主任徐立清赶紧通知葭县县委,让县委不要继续供给部队粮食了。
但葭县的老百姓仍然自发地把村里的猪、牛、羊、都杀了,缚上大红绸,敲锣打鼓地送到了部队。
葭县县志至今还记载着这样一句话:
“此役之后,葭县全县三年不见羊和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享有如此强大的后勤支援,这就叫作人民战争。
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会支持谁
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建国后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淮海战役中,我们的后勤部就是老百姓。”
“一位老人家参加支前大军,推着小车,车上装着两发105口径的炮弹,从山东推到淮海战场,推了三四百里,半路上下起雨,怕炮弹受潮打不响,老人家把衣服脱下来盖在炮弹上。
小车推到战场后,老人家并不急着回去,一直跟着那两发炮弹走,他是想看着炮弹打出去了才放心……”
时任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兼第16师师长的李作鹏将军,晚年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廖耀湘辖下的的新5军起初军纪还是不错的,军长陈林达还特别规定部队宿营时不准进村,不准骚扰老百姓。
于是军民互不打扰,军队不理老百姓,老百姓也不招惹国民党军,彼此相安无事,陈林达也算做了件好事。
我们后来在公主屯将新5军歼灭了,16师的部队离村子还有好几里地,乡亲们就欢天喜地的来迎接我们了,油灯点上,热水烧好,老百姓的炕头就是我们部队的宿营地……”
当时各解放区的土改政策都有这么一个条款:“……在分土地的时候,如果本村有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官兵家属,皆一视同仁,一样分地。”
新5军军长陈林达中将被俘后说道:
被围后,我就怕你们拿个大喇叭喊话,第一是“兄弟们快回家吧,你们家分地了。”
第二就是“饿了就赶紧过来吧,这边有肉包子”。
只要你们一喊话,士兵在晚上准会跑掉一大拨……
最有意思的例子也是发生在辽沈战役,辽西追歼廖耀湘,一仗下来抓了好几万俘虏,全蹲在野地里等待处理。第一次俘获这么多人,东北野战军的政工干部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为好……
按照政工条例,抓了俘虏是要甄别的,但一下子抓了这么好几万人,怎么去甄别呀?
没办法啦,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干脆命令政工干部们,让各部队战士在野地里拿松树条搭了十几个门,上面贴了三个大字“解放门”。
几百名解放军战士来到俘虏堆里,拿着大喇叭对俘虏们喊话:
“愿意参加解放军的,从这个门走过去。不愿意的就原地不动,给你们每人发两块大洋做路费,家里分地了,都回家好好种地去吧!”
最后,大部分俘虏兵都从“解放门”走过来了,我军的政工干部们就在门边握手欢迎,东北野战军一下子就扩充了好几万兵员。
豫东战役后,蒋介石在南京国防部军事检讨会议上的反思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1946年到1949年间的中国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怎么转瞬之间800万国民党军队就灰飞烟灭了?
1948年7月6日,豫东战役胜利落下帷幕。该役,华东野战军连续作战20天,攻克开封、歼灭区寿年、打残黄百韬、重创邱清泉,以伤亡33000余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
8月,蒋介石在南京国防部召开军事检讨会议,除被俘的区寿年外,豫东战役所有的参战将领全部到会,蒋介石在会议上说道:
“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俘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蒋介石感慨抗战时期,国军中曾经有相当多的高级将领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宁死不屈,血溅沙场,为中华民族英勇捐躯。
但是在解放战争中,截止1948年7月,国军在各大战场上与解放军的交锋中,被解放军摁在地上活捉的少将级以上的高级将领就已经近200名。
解放战争打到中后期,许多国军官兵都开始感到疑惑,自己究竟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就拿东北战场来说,从1945年11月的山海关战役算起,东北民主联军每场仗打下来都伤亡很大,但人却越打越多。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时,东北野战军从出关时的11万人,短短3年时间竟发展到90余万人。
到了渡江战役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员额竟达到了400多万人。各大野战军随便拉出一个基层连队,其中百分之四五十都是“解放战士”。
什么叫“解放战士”?
就是掉转枪口,从俘虏兵转身加入了解放军。其中不少人当上了解放军的班长、排长,基至有些人已经成长为连长、营长。
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也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民心丧尽,自然也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蒋介石退到台湾后,总结了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惨败,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接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失败就失败在“接收”二字,教训深刻!
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各路军政大员趁着“接收日伪资产”之机,腐败之风在国民党高层迅速蔓延。
全国上下2300多个接收委员会的大员们,打着“接收”的旗号,个个中饱私囊,不择手段的大肆敛财。
彼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多数身兼二职,一是指挥作战,二是倒买倒卖。对于其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当将军仅是他们的副业,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做生意,才是他们的主业。
淮海战役时,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第九绥靖区司令长官兼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率部驻扎海州。
南京国防部让李延年带着驻扎海州的部队和野战兵团沿着陇海铁路迅速向徐州收缩,避免被解放军分割包围,聚而歼之。
但是,这一行动所冒的风险极大,因为华东野战军就压在陇海铁路北边。为此,南京国防部对这次行动的保密级别很高,第二天要出发了,身为兵团司令官的李延年头天夜里还不知道。
出发前一天的夜里,李延年正要睡觉,海州商会的会长竟然找上门来,央求他:
“李司令啊,你千万不能走啊,你要走也不能自己走,要带着我啊!”
李延年当时就对他说:
“我不走呀,校长让我们死守海州,我能上哪里去?”
送走会长后,李延年倒头就睡,但躺在床上却越想越不对头,赶紧爬起来给南京方面打电话。
果然,国防部的友人告诉他,第二天就要撤退,命令天亮就会下达,让他个人赶紧有所准备,消息先不要外传。
挂掉电话,李延年非常愤怒。要是不打这个电话,他作为兵团司令官直到此刻都还不知道明天将要率部撤退。而这个商会会长,区区一个小老百姓,他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这次军事行动?
李延年连夜派宪兵将那个会长抓了起来,一审才知道,这位会长的身份了不得,他不光是海州商会会长,更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海州的生意代理人,为刘峙操持着海盐生意。
关于李延年兵团撤退的机密,正是刘峙透露给他的。
作为徐州“剿总”司令官的刘峙,非常清楚这次军事行动如果泄密,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但刘峙为了自己的生意免受损失,仍然将这次高度保密的军事行动提前通知给了自己的生意代理人。
李延年晚年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如此上行下效,国民党不败才奇怪了!”
淮海战役中,国军这样的泄密事件,并非孤例。
杜聿明从徐州撤退,五个军几十万人马往江淮疾进。事关生死存亡,为了迷惑解放军,撤退前夜杜聿明仍在做戏。第二天部队就要撤走了,头天晚上还请了个戏班子到司令部唱戏。
就在戏班子正在戏台上敲锣打鼓之际,杜聿明悄悄命令徐州警备司令部,连夜将国民政府徐州金库里的黄金迅速装车,明天随部队一起转移。
但是没过多久,徐州警备司令部的人就回来了,向杜聿明报告:
“别说金库,所有钱庄的经理和掌柜连家属,在三天前就已经全部离开徐州了,黄金也都被他们运走了。”
实际上,这样的泄密事件只要敢查,就一查一个准。但杜聿明不敢查,因为他知道,只有一群人能够事先通知那些身处徐州的银行家和财阀们撤走,这群人就是南京国防部的高官们。
这些高官里,很多人在徐州都有生意,任何有关徐州的军事行动,只要有个风吹草动,马上就由南京国防部的最高层泄露出去了。
杜聿明最终在陈官庄兵败被俘。
在功德林的那些岁月里,杜聿明不止一次地对同样被俘的国军将领们说道:
“这样的党国,没有希望了!”
国民党最大的腐败是党心的分裂,具体在战场上表现为派系斗争
国民政府的大员们,身处国民党政治集团食物链的顶端,整天嘴里喊着党国利益高于一切,实际行动上却是私利高于一切。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虽然围住了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但包围圈外,却也被另外三路国军增援部队的十几万人马紧紧逼迫着。
张灵甫自恃整编第74师是国军王牌中的王牌,自信地认为在孟良崮上坚守5天不成问题。
摆在双方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
1、要么华野迅速吃掉张灵甫,随后疾速退走。
2、要么张灵甫顶住了华野的围攻,等援军一到,实施中心开花,四面夹击华野,一仗歼灭华东野战军。
战斗打响后,局面果真让华东野战军承受了巨大压力。孟良崮久攻不下,敌人援军却已三路推进。如果再耽误下去,就只能立即撤出战场,否则,华野就有反被敌人吃掉的危险。
但是,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援军虽近在咫尺,过了3天却仍未赶到,整编第74师就此覆灭。
右翼援军李天霞83师距74师不足10里即停止增援,竟派出一个连冒充一个旅,携带大功率电台渗入华野腹地,目的就是故意暴露电台位置,以此向友邻部队证明,向上级交代,83师确实来救张灵甫了!
右翼援军黄百韬25师被华野1纵、6纵阻于天马山,距华野围攻74师的主力部队只有三华里,用重炮都可以轰击了。但黄部就是不去支援,只说“打不动了”。
黄伯韬部都是杂牌军,就抱着一个想法:我凭什么去救你们中央军?
黄伯韬当时对僚属说了一句真心话:
“张(灵甫)的情况不妙啊!不过,他不是挺有办法的吗?”
实力最强的中路援军,桂系钟纪第7军仅派出1个团做出前往增援的样子,并要求部队到达位置后原地待命,只能以营、连级规模进行试探性攻击。
这时的张灵甫终于明白了,在国民党内部,部队是个人的私产。
军长也好,师长也罢,只要部队还在,一切就都在。但如果部队没有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国民党军队的游戏规则。
结果,华东野战军在“国军各路援军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全歼了国军整编第74师,蒋介石的五大王牌之一,仅仅3天时间便灰飞烟灭了。
国军增援集团的将军们,“集体配合华东野战军围攻孟良崮”,一门心思坐看74师被歼灭。
此役过后,汤恩伯被撤职,李天霞被治罪。
——纵观解放战争史,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就是:
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会支持谁,谁就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