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庞大的规模,非凡的蜕变
很多人应该和曾经的笔者一样,认为世界各国的都市都像当今中国一样繁荣,而在中国之上,还应该有更高等级的传统发达国家的城市,就像欧美大片里那样恢弘大气的魔幻之都,值得我们穷追不舍。这是西方媒体和网络公知想方设法告诉我们的“真相”。而基于过去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整体发展水平的历史基础,我们不少人都对此信以为真了。
然而这一切,正在被颠覆——仿佛地球逆转,就像宇宙洪荒的那种改变。
久经异国风雨,见证时代变化。在途经数十个大小与等级不同的西方城市之后,笔者发现了中国城市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大,并且魔幻。这个“大”字有很多层意思,例如:桥梁高大,街道宽大,经济规模大······
总之就是,任何同样的事物,只要和中国城市巨大的魔力结合起来,都将是“魔幻的庞大工程”,而这样的“庞大工程”的出现有两个基本因素:人口基数大,城市面积大。
在中国的时候,笔者的欧洲外教曾跟笔者分享过他第一次到中国的经历,在谈及对中国城市的第一印象的时候,他用的就是“大”字,而且是反复强调的“非常大”。
他是用一种惊奇,又略带兴奋的语气跟我们说:“我那时候从上海的机场出发,目的地是南京的,我的朋友告诉我南京和上海很近,一会儿就到了,可是车开了半天还没到,我就问司机怎么还没到,结果司机告诉我,还没离开上海,我才发现你们中国人的’大’的概念和我们很不一样······我一开始还以为就上海北京大,后来才知道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很大”。
(上图:2018年GaWC世界一线城市排行榜中,中国6座城市入围,当然西方人排名一直都带有主观偏见啦,因此很多亚洲城市的排名应该更靠前。)
当初,因为笔者没有到过西方,所以对于出自西方外教口中的“大小”差别没有什么概念,我以为,这只是稍微模糊的一个“大”的轮廓。直到我来到西方,才发现这里面的差别,是数倍到数十倍的。
和外教刚到中国时的一惊一乍相同的是,笔者同样在最初到达西方的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反差冲击,这几乎重塑了我对于“城市”的概念,也让我第一次明白,中国是多么“超级庞大”的一个概念。
还记得我最初抵达的是一座欧洲的二线城市,当时接我的人说要从郊区走到市中心的住处,把坐了一天飞机的我吓得腿都软了。结果,从郊区走到市中心,一共只花了十分钟不到的步行时间,这是我对西方城市的第一印象——小。
后来,我陆陆续续前往了近二十个不同等级的国家,到访了包括苏黎世、米兰、柏林、巴黎在内的四十多座不同等级的西方城市,从法国到德国,从意大利到匈牙利,从摩纳哥到爱琴海沿岸,在我的足迹里,我见过还不及中国村庄一样大的圣马力诺首都圣马力诺城和摩纳哥公国,还有那规模还不及中国县城大的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也见过规模不及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西方大城市”。
随着实际感受的增加,后来笔者和同样周游欧美列国的朋友一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中东部的农村,在西方可以叫城市;中国的普通小镇,和他们的小城差不多;中国的县城,就是他们的中型城市;而中国的普通二三线城市,就是他们的大都市;中国东部的一二线城市,对他们来说则是世界级的巨型都市。
(超级无敌巨型城市)
而中国城市普遍“面积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相当于将各国最大的那些城市都集结在了自己的版图上,而且后来居上的中国城市街头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笔者的好朋友阿丽莎曾在共进晚餐的时候问过笔者中国的城市“人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笔者告诉她:“小一点的几十万,正常的几百万,大的一两千万”。阿丽莎和在座的人都发出了惊叹,因为他们城市的人口,仅为三十多万。而且尽管在西方有像巴黎、纽约、伦敦这种人口近千万的特大都市,但它们都是整个欧美的核心大都市,而中国是一个国家里,云集了很多的巨型城市。
(全球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分布图,截止2018年中国已近百个城市达到此规模)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从文化和社会的现实情况来说,西方国家多半是小国寡民的分散性国家,而中国是统一的“大国家”,不仅仅面积大,人口也多,而这也导致了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镇人口激增的数量“巨大”。根据2018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近14亿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总数已经超过8.3亿,这比欧洲整个大洲的总人口还要多出1个多亿。
也因此,中国的城市规模和西方城市的平均起点,根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当然,“大”不一定有用,也曾有不少人在听说中国城市很“宏伟庞大”之后立刻质疑:“大有什么用?你的城市跟别人完全没得比!印度城市和巴西城市也很大啊!”
这样的表态不能算错,但却是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城市大不一定有用,但中国的城市的“大”绝对是全面的,你用“魔幻”来形容中国的城市,也一点都不为过。而且,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巴西和印度等地区一样的大规模“贫民窟”,这足以说明中国的城市化不是盲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的特点,那就是:在这个星球上,除了国际上的极个别城市外,从整体来看,有中国城市一般规模的城市,没有中国城市发达;有中国城市一样发达的,没有中国城市规模大。
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便抽取一个中国当今的中等以上的城市,其整体都可以匹敌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首都,甚至是超越了很多国家的首都水平。(这是建立在纽约、东京等个别特殊性城市除外的整体情况下,是整体与整体之间的客观比较,而不是个别现象推翻普遍现象的论断。)
此外,中国城市的“大”还不仅仅体现在人口与面积上的“超级”化,还体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就比如:我们在中国看见的城市商业中心的大商场,我们以为的是寻常,却可能是西方人眼中的非同寻常;我们吐槽太小的“游乐中心”可能比西方整个地区的最大规模的游乐场都大······总之,你眼里的中国城市的那些“寻常”,都可能是世人眼中的“非同一般”。
就像我身边曾去过中国的西班牙人形容的那样:中国的“大”是方方面面的,中国的火车站比西方的机场还要豪华、还要大,中国的很多大学比西方的很多中小城市都大。此外,也有像BBC等西方媒体在近年来陆续刊文表示:中国城市改革开放后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拔地而起,一夜之间就发展成了一个个“大都市”,很多城市甚至从无到有,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
(英国《每日电讯报》惊叹中国西南城市成都崛起)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中国城市的“大”不是简单的规模与人口,它是整体发展质量上同步的“大”,而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风貌”,也是“复兴中国”最靓丽的名片之一。
来看一段曾在欧美Youtube上被疯狂点击6亿多次,并最终被美国政府删除的视频:《如你所愿,这就是中国的2016》
2:庞大的规模,集聚的效应
庞大的城市规模与巨大的人口基础是中国“超级城市”崛起的“发展基石”,而中国城市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其所迸发出的“集聚效应”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这反应最为明显的便是经济贸易领域,人口基础加上整体向好的经济形势,带给世界的是一个个极富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都市群。根据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有17个城市的经济规模超过万亿元,其中北上广深超2万亿元,堪称“富可敌国”,而世界十大贸易港型城市中,中国就占据了7个席位。
不断向“高度发达”靠拢的中国城市,坐拥着全球最大规模的中高等级消费群体,成为了全球各大高端品牌争相抢夺的市场宝地。根据国际高端汽车品牌保时捷的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该品牌在中国都市圈的销售占比均超过了全球总量的10%,中国也成为了该品牌全球最大消费的市场。而这并不是孤立事件,此前就有国际组织统计过数据:中国城市里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已经消费了超过全球30%的奢侈品。
而在未来,随着更多的中国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中国都市里具有高质量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群体也将进一步激增,而这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城市在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除了经济实力的整体爆发外,中国城市对人才与科技的集聚效应也正在凸显。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中国城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国内的“抢人大战”与“科技比拼”,更多的城市开始向全球发出挑战,像和美国硅谷竞争的中国深圳,一夜崛起的世界互联网之都中国杭州,力求打造全球大数据中心的中国贵阳,齐聚航天与军工人才的中国北京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告诉世界:这里是复苏中国,中国来了!
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的科研人才储备已经高达数千万,而这些人和几十年前出国谋生所不同的是,如今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留下,并有大批海外学子选择回归到中国的城市中去,这主要就是基于中国城市经济和整体竞争力上升后带来的人才吸附效应。我们以深圳为例,这座不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惊艳着世界的中国城市,吸引着全球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2018年全市的平均年龄仅32岁,并坐拥着腾讯、华为等众多的世界顶尖科技公司。
可以说,因为体量普遍“庞大”,中国城市带来的集聚效应也是整体庞大的,不论是消费、生产、人才、科研等等,都是如此,而在未来这样的集聚效应还将上演很长一段时间,属于中国的“世界级都市崛起”时代,也将大放光彩。
3:世界的前沿,发展的中心
中国的城市,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这不仅仅体现在城市整体现代化基建和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和世界传统观念里的“中国印象”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实力爆发,已经不再是那个“慢世界半拍”的国家了。可以说,在活跃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甚至走上了“快世界一拍”的节奏,从“跟着西方发展”逐步转型为“引领世界的发展”,因此很多新鲜的事物开始从这片土地上走向世界。
就比如我们所悉知的“互联网”。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已经是全球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最为成熟国家之一了,互联网经济的规模更是单独独立出来成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之一,你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能像中国这样把互联网和生活紧密结合得像西方科幻小说里描绘一般的国家。
而以目前的情况来看(2019年),当中国的城市开始普及AI面部识别系统用于身份认证和支付凭证的时候,像法国、英国、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还停留在老式信用卡和现金时代。
从最新潮电子产品,到科技感十足的城市虚拟轨道电车。
从全球最顶尖的无人机表演,到引领世界的中国5G。
从炫酷的城市灯光秀,到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新能源推广计划······
古老的中国城市,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除了在科技领域崭露头角,中国城市的时尚文化也开始在全球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大国际时尚品牌纷纷落地中国,甚至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像波司登、李宁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国产时尚品牌,也开始从中国的都市走向世界,走上西方世界的时尚T台。
而倘若有机会环游一遍世界,你会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会出现更多前沿的时尚与新潮的观念,人们也显得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更为包容,这也是如今的中国城市,所蕴含的巨大魅力。
这也正如笔者的设计师朋友说过的那样:现在很多新的前沿时尚,往往在中国的城市圈里更容易被接受,也很快会被传播开,世界时尚的中心,似乎也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4:完善的设施,疯狂的基建
与其说是扎实的基建能力造就了中国的超级都市,不如说是中国都市潜在的巨大人口规模与庞大经济规模,奠定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基础。
(2019年4月,福建厦门一重达3万吨的城市车站“被搬家”)
和数十年前的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都市,基础建设整体上领先于绝大多数的西方城市,这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基建的现代化上,还在数量和整体质量上完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超越。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城市基建已经整体上超越了欧美至少10到20年。
我们以地铁建设为例,在以往中国城市的“爆发力”还没展现出来的时候,地铁建设的领头羊一直都是欧美国家的大都市,而是否配备地铁也成为了一个大城市发达指数的考量标准,并且沿用至今。不过,如今的局面似乎被扭转了。
据统计,截止2019年4月,中国开通地铁的大城市数量已经高达38个,覆盖中国除了青藏高原和海南岛外的所有区域性重要城市,中国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高居全球首位。
(上图:截止2018年,中国开通地铁的城市图)
除了开通的地铁城市数量上激增外,中国城市的地铁质量和里程数也是非常惊艳的。不同于西方国家早期开通的地铁严重老旧问题,以及要从中国进口新的地铁技术的尴尬状态,作为后来者居上的中国城市地铁,不管从科技含量还是整体质量上,都堪称世界顶尖。
而在里程数上,中国城市显得更为惊艳。截止2019年1月,中国上海、中国北京、中国广州的地铁总里程数分别为全球1、2、3名,也就是说,前三名已经被中国包揽。
(2017年底时,中国广州仅排名全球第6,一年后跃居全球第3)
与此同时,中国南京的地铁总里程数也挤进全球前五,还坐拥着全球最大的新街口地铁站。此外,中国的深圳、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也正在突飞猛进,而随着中国城市后发能量的进一步迸发,未来这一榜单上,将很可能出现“一片红”的情况。
(上图:地铁里程数截止2018年10月底的数据)
除了在地铁工程上的开挂外,中国的城市还在城市的高架桥、大型游乐中心的建设、地下商城搭建、特大交通枢纽的架构上屡次惊艳世界。
(上图:杭州东站)
这其中,最有名的城市当属重庆。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一直都在国际上不温不火,直到近几年中国的基建开始为世界所惊叹,世人才开始关注起这个魔幻的中国基建狂魔型城市。
可以说,不管是对于哪个国家的民众来说,当看到在群山环抱之下拔地而起的“立体重庆”的时候,都会发出不可思议的赞叹声。笔者也曾把重庆的视频与未到过中国的西方朋友分享,毫不夸张地说,当他们看到繁荣并且魔幻的中国都市的时候,他们是合不拢嘴的。
这一切都不得不让人感慨:中国的先辈们啊,今日中国,如您所愿了!
5:千年的文化,厚重的底蕴
中国的城市,有像厦门、深圳一样仅有几十岁芳龄的,也有像西安那样几千岁的,差别还挺大。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来说,背靠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每一座城市的历史都显得不那么简单。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城市的历史底蕴,那便是这样的:在当今世界,同样发达等级的都市中,没有城市能和中国的城市比历史;而在历史文化同样雄厚的城市里,你又找不到同样具有时代活力的。这,就是中国城市蓬勃发展的底气所在。
这样的画面大概是如此的:“我来自中国西安,建城史6000多年,现在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科研中心,也是新时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
中国的城市,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惊艳着世界,走向未来。
6:中国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
中国城市体量“大”,造就了众多的“超级庞大”的世界级现象,也奠定了中国都市能迅速崛起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城市没有问题。那么在最后部分,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1)人均公共资源不足
虽然说中国城市的整体基础建设远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先进,数量和体量上也都比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均公共资源大。事实上,因为中国城市普遍人口偏多,因此像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公共交通资源等,平均到每个人身上,都变得不那么“美观”了。因此在未来,中国城市的公共资源的投入和建设,还应该朝着人均问题靠近,而不是满足于眼前的“体量”的荣光上。
(2)前期规划急功近利
中国城市发展很快,惊艳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看到,前期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领导班子过于追求政绩,为了提高GDP和城市发展指数,乱规划、瞎规划,完全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状况,以至于出现了不少空城、鬼城,文物古迹破坏也相当严重。更有甚着,抱着“只要能建起来就可以”的心态做规划,这也导致了很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不堪一击,许多道路和电缆都不得不反复拆修。在未来,应该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在规划上尽量做到科学性和长远性。
(3)城市定位模棱两可
眼下很多中国城市都有自己的区域性规划,像杭州的互联网定位,深圳的科技定位,贵阳的大数据定位等等。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城市都做好了自己的特色定位,像江西南昌、安徽合肥、山东济南等城市,都在城市的自我定位上显得没有那么突出。在未来,二三线城市应该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特色突破口,而不是千篇一律跟着周边大城市走。
(4)城市污染问题严重
迅速膨胀的中国都市,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也加剧了中国北方的雾霾灾害频发,而在南方,表现更为明显的是水资源的破坏。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棘手情况,中国城市的管理者必须保持最高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做好城市污染物的降解处理工作。否则,城市再美,也都不过是面子工程。
写在最后:
百年风雨,大国兴衰,今日之中国,已非那日的疲弱之国。我们庆幸能看到这样一个中国,也祝福她,越来越好。
愿九州常欢,愿天地同唱,愿盛世太平,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