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60年间,王朝几乎是被匈奴摁着摩擦,先后几任帝后都遭受过匈奴欺辱,在文帝时期,匈奴骑兵更是一路打到了甘泉,距离汉朝都城长安只有200多公里。汉武帝之前,西汉一直拿和谈、盟约、和亲等方式为国家兜底。
不是汉朝不想打,而是实力不允许!
公元前140年,在匈奴勃勃野心的窥觊下,西汉政权完成了更迭。为了培养一套新的领导班子,汉武帝刘彻开始通过察举、征辟和自荐的方式选拔人才。
张骞这个自荐的侍从官是个郎官,相当于皇帝的保安队小队长。刘彻觉得这人有武力有胆魄,又出身皇帝近侍,比较放心,就决定让张骞担任大使。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武士,豪气满满出了长安。结果一出陇西边塞就被匈奴人给逮了个正着。等张骞逃出匈奴到达大月氏,已经是十年后了。
张骞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这一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流开通了一条重要通道,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举。后来德国人费迪南在他的书中为这条路起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名字——丝绸之路。
到了东汉时期,罗马人攻下了安息国与波斯湾之间的两座城市,并在第二年派使者从海上来到东汉,这条海上路线被后人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中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概念的提出相隔26天。
“一带一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来?当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们才看清,其实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么说?
相比改开的前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在逻辑上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市场就像一片荒原,只要不断的开垦,就会有增长,就会有收入。我们靠着低端的生产链,迅速做大了市场。同时通过出口低端产品拉动外贸。
这个时候中国制造的主要任务是保供应,补市场。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机会多、门槛低、竞争小,不需要高科技一样可以赚钱。所以当时中国制造低端化,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基础工业打底,中国科技突破速度不可能这么快。就不会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中国制造,中国也不会成为“世界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攻城略地,市场开始变红,产业开始饱和,技术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市场细分也逐渐接近极限。这个时候时代变了,经济逻辑自然也就变了。
中国制造面临着全面升级,开始向高端迈进。这势必就会动到别人的蛋糕,而且是已经被分好放在别人盘子里的蛋糕。而负责分蛋糕的人就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