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伟人诞辰130周年,我们对伟人最好的纪念,是坚守初心,把伟人开创的事业继续下去!
我写过很多关于伟人的文章,今晚想把这篇分享给大家:
根据历史记载,在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亮出震烁古今的《沁园春·雪》之后,重庆国府傻了眼。
从蒋介石到下面的笔杆子,每个人都搅尽了脑汁,想要写出气势不输的诗句,硬是憋不出来,最后只能放弃。
我们今天回望毛主席的诗作,都能感到改天换地,气吞山河的气势扑面而来。为什么蒋介石写不出这样的诗?
因为毛主席的每一首诗,背后都有几场胜仗在支撑,打不了这么牛的胜仗,就写不出这么牛的诗。
我在上一篇《伟人的长征》里,讲到经历了草原大分裂的中央红军,终于凭借八千人的最后力量,攻破了通向陕北的第一险关,腊子口。
中央红军通过腊子口之后,攻占了岷县进行修整,这时候,毛主席接见了一个小连长,接下来这个小连长的功劳不仅改变了中国红军的命运,也改变了全中国的命运。
这位侦察连长,就是梁兴初,后来朝鲜战争多次打硬仗的“万岁军”38军的军长。
在世界军事史都留名的传奇人物,年轻时也不会平庸。毛主席找到梁兴初,就是派他带几名侦察兵,去探一下北边的小镇哈达铺的情况,也对陕甘边区的敌军势力探查一番。
梁兴初带着一个班的战士,以国军的装扮进了哈达铺,让镇长召集还在哈达铺的国民党战败溃逃军队开会。
结果镇长把国民党散兵游勇汇合之后,等待“梁长官”训话,梁兴初此时才展现红军真实身份,将广场汇合没有戒备的国军缴了械。
缴械之后,梁兴初等红军战士才发现这群溃兵里,居然有一个国军少校,当然直接绑了回去。
梁兴初从哈达铺返回,带给毛主席的除了国军少校,还有一堆报纸。
中央红军一路北行,最终的目标本来是陕西甘肃边界山区,如果事不可为,就往北撤入苏联。
可是从报纸里,毛主席才知道,原来在陕北,已经有一支失去联络的红军站稳了脚跟。
毛主席迅速做出决断,命令部队向北进发,攻占哈达铺。
9月18日,中央红军在哈达铺的关帝庙召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的前行路线。
最终,党中央改变了向西甘肃边界进发的路线,改为一路向北,与陕北红军刘志丹,徐海东部队会师。
在这次决定中央红军路线的会议上,党中央对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
因为朱总司令,刘伯承等将领和红5军团还被张国焘裹挟向南,所以向北的中央红军必须重新设立领导机构。
毛主席将中央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虽然名义上更小了,可是8000人的凝聚战斗力更强了。
改组后的陕甘支队,彭总担任支队司令,毛主席担任支队政委,林总担任副总司令。
在草原大分裂过程中截获张国焘密电的叶帅,这次担任了陕甘支队的总参谋长。
原先林总的红一军团,改组为第一纵队,彭总的红三军团,改组为第二纵队,原先的中央军委核心纵队,改组为第三纵队。
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之后,就开始挺进陕北。此时距离刘志丹,徐海东的陕北红军还有800里。
就在这八百里路途上,有渭水,西兰公路,六盘山三道险关要闯。
渭水是陕西境内东西横向的一条大河,西兰公路联通陕西西安与甘肃兰州,是陕西省的公路大动脉,也最适合大军布防。
六盘山,又是横在陕北陕南的一个险峻山脉,三个关卡,一关都不好闯。
红军在哈达铺整编的同时,国民党部队,东北军,胡宗南部队,地方军阀等追剿和封锁部队也进行了整编。
国民党部队根据地势,布置渭水和西兰公路两条防线。渭水布防,不仅有腊子口败退的鲁大昌部队,还有隶属于张学良的东北军113师,114师主力。
西兰公路防线上,有新编第1军,新编51军,加上原来的地方布防部队,西兰公路中部六个县城,则有毛炳文的第37军主力,马鸿宾的35师主力分别布防。
东北军将骑兵军的主力布防在六盘山口,形成最后的第三道防线。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则从我军侧面形成包围追击之势。
国军的所有围剿部队加在一起,又有几十万人,红军刚刚整编的三个纵队,只有八千人,除去妇女伤员,作战部队估计只有六千人。
哈达铺红军改编之后,毛主席就命令部队向北进发,先突破渭水防线。
毛主席先派出小股部队向东边的天水进发,国民党部队得到消息向天水集结大军之后,中央红军突然向西一折。
毛主席没有给部队休整时间,向西直扑渭水边上的鸳鸯镇。
此时九月鹰飞,正是秋冬季节的枯水季,原本是天险的渭水几乎枯竭。
中央红军在鸳鸯镇不用渡船,卷着裤腿就快速突破了渭水防线。
中央红军越过渭水防线之后,一路急行军,攻下了通渭县城。
于是在中央红军长达几个月的突围与急行军之后,毛主席第一次命令部队在通渭县城休整几天,吃好喝好,补充给养。
在突破渭水的通渭县城休整期间,毛主席第一次向主站官兵朗诵了他新做的一首诗。
万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经历大小百余战,都被毛主席凝聚在这首豪情万丈的诗作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是成为长征精神的写照,指引了接下来八十多年各个领域一次次的攻坚克难,无畏远征。
巧渡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场场生死瞬间,都让人历历在目。
直到最后的越过岷山千里雪,三军完成了最后的苦难,该是收取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红军攻占通渭县城休整之时,国军并没有放松部署。驻守在西兰公路的国军37军主力,从两个方向向南施压,在通渭县城的北部华家岭和蔡家镇集结。
同一时间追在红军后面的8师22旅北上追击,想把中央红军赶入37军的包围网。
可惜国民党新整编的部队计划很完美,执行很拉胯,南下封堵的部队还没到位,双鬼拍门,门还没关上,中央红军已经穿了过去,攻占了西兰公路上空出来的界石铺。
10月4日,红军攻占界石铺之后,不做停留,直接向北进占兴隆镇,彻底突破了蒋介石设下的渭水,西兰公路两条防线。
前方只剩下通往陕北的最后天险,东北军骑兵主力布防的六盘山。
蒋介石知道,一旦中央红军突破六盘山,与陕北红军会师,那自己将近十年的反共战争,五次集结,每次几十万部队对江西苏区的围剿将以失败告终,因此急电命令六盘山沿线守军,一定要做好防守。
那么国民党部队里面,是不是一个能打的将领也没有呢?
37军22旅旅长向超中的选择就是国军兵败最鲜活的写照。
兴隆镇向六盘山的沿线,是曲折难行的。追在后面的37军22旅,有一条直线可以向六盘山进发,抢在红军之前,与东北军骑兵第七师汇合。
向超中制定了作战计划之后,立刻将手下将领召集过来开动员大会。
他一个旅只有三个团,中央红军整编后,第一纵队林总6个团,第二纵队彭总4个团,就算第三中央纵队不算核心战力,也有超过十个团的兵力。
向超中的作战计划,能够借助地利和东北军一个师联手,与中央红军拼死一战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前提是他的部队要和誓死突破六盘山的中央红军拼死血战!
这个计划虽然完美,可是上了站场,部下没有死战之心,到时候溃逃了,顶在前面送死的会是自己。
于是向超中只能修改作战计划,改为继续追在中央红军背后,缓缓追击。
在六盘山防线上,主要防守的是东北军的骑兵第7师,以及甘肃马鸿宾的主力。
甘肃马鸿宾的心思很明确,驻守固原,切断红军进他甘肃老家的路线。至于东北军第7师要他们协防,他们不予理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7师在六盘山的防御只能全部打散,以几个连驻守一个镇子的形式排开。
此时中央红军一纵队的第四大队已经作为先锋挺进了青石嘴。
第四大队就是改编前的红四团,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铁打的先锋部队,而东北军骑兵在青石嘴只有2个连。
两个骑兵连很快覆灭,中央红军拿下青石嘴,并且夺取大量物资,包括两个连里没有死伤的一百匹战马。
毛主席很高兴,于是命令组建了中央红军第一支骑兵连,梁兴初成为第一任骑兵连连长,这只骑兵部队也成为后来许多抗日神剧的素材库。
回望险峻巍峨的六盘山脉,望着红军远征的最后一道险峰,毛主席诗兴大发,于是有了举国传唱的《清平乐·六盘山》。
虽然“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我们从孩提时代就知道,可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是毛主席在长征绝境,只有八千人时作下的诗篇。
人类史上最漫长的二万五千里征程,主席的诗作里,是:“屈指行程二万”。
放在八九十年后,“红旗漫卷西风”的气势,甚至暗合当今世界博弈的大格局。
结尾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蒋介石的感受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
以常人推断,任何一个人,率领遵义会议后绝境中的红军,终于突破最后险关,所有人想的一定是长吁一口气,庆幸活命,想过太平日子。
可是毛主席不是普通人,他相信身边的八千生死兄弟,不是败军,而是“长缨在手”,“缚龙神器”,或许遗憾的是,蒋介石根本当不起苍龙的称谓。
我们都能背诵主席的许多诗篇和名句,只感觉气魄前无古人,壮怀后无来者,可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名句是在怎样的战火历练中,怎样的绝境求生中锻造出来的。
品味这些壮怀的诗,想象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绝境。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最大苦难,恐怕也不及其中的百分之一。
我们应该扛得住主席百分之一的苦难,活出他老人家百分之一的豪迈!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