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孤烟暮蝉:连遭以军两度空袭,李春红女儿命悬一线 |2024-01-18

当地时间1月14日,哈马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短视频。这段时长仅有30多秒的短视频中,依次出现了3名以色列人质,他们分别是:现年26岁的以色列女性诺雅·阿加玛尼(Noa Argamani)——也就是李春红的女儿、现年38岁的以色列男性伊泰·斯维尔斯基(Itai Svirsky),以及现年53岁的尤西·沙拉比(Yossi Sharabi)。他们在视频中面向镜头,依次向观众介绍了有关自己的简单情况。
这是自去年10月7日以来,哈马斯对外披露的首段有关这3名以色列人质的短片。在这段短片的结尾部分,哈马斯用字幕在视频中标注了这样的字样:明天(1月15日),我们将会告诉你们,他们的命运。你们的政府和你们说的,全都是谎言。
1月15日,哈马斯如约公布了3名以色列人质的后续视频。相比之前那段仅有30多秒的预告,这次公布出来的正式版视频时长足有近2分50秒。不过,虽然时长变长了,但是在正式版视频中露面的以色列人质的发言时间却完全不成比例。一共170多秒的短视频,斯维尔斯基和沙拉比露脸的时间才区区20来秒,而在其余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主要就是诺雅一个人面对着镜头在说话。
这倒不是说哈马斯有意摁着斯维尔斯基和沙拉比这两名以色列男人质不让他们说话,而是如今的他们确实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因为他们已经在以色列国防军此前的对以空袭中命丧黄泉了。
对于他们三人当时的遭遇,诺雅在视频中是这样介绍的:“我当时被困在一栋建筑物里,它遭到了以色列国防军F-16战机的空袭。以军向我们投掷了3颗炸弹,其中两颗爆炸,一颗哑火。除了我、斯维尔斯基和沙拉比之外,当时的建筑物里还有一群哈马斯‘卡桑旅’的士兵。在空袭摧毁了建筑物之后,我们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后来我和斯维尔斯基被‘卡桑旅’的士兵从废墟里头扒了出来,侥幸捡回一命。但是沙拉比就没有这个运气了,国防军的炸弹夺走了他的生命,沙拉比自此和我们天人两隔。”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和斯维尔斯基被哈马斯给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而在转移途中,我们再一次遭到了国防军的狂轰滥炸。弹片钻进了我的脑袋里,我的身上也受了伤。这一次,斯维尔斯基没能再挺过空袭,继沙拉比之后,他也离我而去了。”
在这段短视频的后半部分,诺雅透过镜头向特拉维夫的犹太复古主义实体政权喊话,那语气听上去,既像是一种呼吁,也像是一种控诉:
“伊泰·斯维尔斯基和尤西·沙拉比,他们都因以色列国防军的空袭,我们自己人的痛下杀手而一命呜呼了。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以色列啊,请停一停你的疯狂,放你的人民一条生路吧。趁我们尚在人世,带我们回家,让我们和家人共聚天伦吧。”
在哈马斯将这段视频公布出来之后,特拉维夫的犹太复国主义实体那边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据香港媒体《南华早报》援引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 (Daniel Hagari)的话称,以色列国防军目前可以确认,出现在哈马斯视频中的3名人质,其中有一人的确是伊泰·斯维尔斯基。至于另外一名男性人质的情况,按照哈加里的说法:“应人质家属要求,关于第二名男性人质的姓名或其他身份信息,我们暂时无可奉告。”
虽然哈加里确认了斯维尔斯基的出镜人身份,但是他拒不承认斯维尔斯基的死因和以色列国防军存在任何直接关联。“斯维尔斯基不是被我们以色列国防军射杀的,那只不过是哈马斯的谎言。那栋关押着他们的建筑物(The building in which they were held),不是我们的空袭目标(was not a target),我们的部队也没有对它发动袭击(and it was not attacked by our forces)。”
而在作完这番解释之后,哈加里还不忘补上一嘴:“我想向你们强调的是,虽然他们(出镜的3名以色列人质)所在的附近地区确实已经被国防军划入了攻击区域,但如果我们知道区域内的某栋建筑物里还有人质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贸然对那里发动袭击。”
我不知道大家都是如何评价哈加里的这番言论的,至少在我看来,我觉得他为了反击哈马斯的这波舆论战攻势,多少是显得有些慌不择言了。
首先,什么叫做“如果我们知道某栋建筑物里要是还有人质,我们就不会对那里发动袭击”?反过来说,要是加沙的某栋建筑物里确实躲藏着以色列的人质,而你们以色列国防军又不知道,又或者说是装作不知道的话,那是不是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对那里发动袭击了呢?
其次,有关诺雅等3名以色列人质遭遇空袭的那栋建筑物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方位以及外形等,哈马斯在视频中根本就没有对外透露过任何具体细节,你们以色列国防军怎么就好意思拍着胸脯说,你们在过去3个多月来轰炸的那么多栋加沙建筑物里头,就没有一栋是哈马斯关押着斯维尔斯基的呢?
再者,你们以色列国防军自己也说了,“那栋关押着斯维尔斯基等人的建筑物,不是国防军的空袭目标,国防军的部队也没有对它发动袭击”。听这意思,合着你们以色列国防军是清楚斯维尔斯基他们仨是被关押在哪儿的对吧?既然你们都知道了,那为什么不把你们手头掌握的相关信息都披露出来,公之于众呢?哈马斯可以拿这件事情拍短视频打你们的舆论战,你们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你们手头的资料也拍一段短视频给他们打回去啊。又没人拦着你们,对吧?为什么不呢?
行了,拉倒吧,别搁那儿给自己挽尊找补了,吃了半筐红薯闷不出一个屁来。除了攻讦哈马斯的短视频是“造谣生非”和“谎话连篇”之外,你们以色列国防军还能想出些什么别的、更有说服力、更具攻击性的贬义词来不?想不出来了是吧?想不出来就一边待着凉快去,我来给你们说道说道。
自去年10月7日,你们其实从始至终就不知道诺雅、斯维尔斯基和沙拉比这3名以色列人质在加沙究竟是死是活,不仅他们,其他那些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就流落加沙的以色列人质也一样。你们不仅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而且也不在意他们是死是活,更遑论因为顾及他们的性命而在对加沙的“三光”行动中有所收敛了。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迄今为止所有能从加沙活着回到以色列的人质,无一例外,全都是被哈马斯给放回来的。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前前后后折腾了3个多月,凭以色列的财力物力,纵使国防军里头再多废物点心,也断不至于说连一个活着的以色列人质都救不出来。

图片

100多天了,在本轮巴以冲突中,光是巴勒斯坦的老幼妇孺,就已经被以色列国防军的机枪、坦克和炸弹给杀害了数以万计了。国防军有能力屠杀成千上万名巴勒斯坦百姓,却没本事救回哪怕是一个以色列人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拯救人质这件事情,自始至终就不是入侵加沙的那伙以色列国防军的首要任务,甚至可能就连次要任务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个可有可无的随机任务。国防军士兵碰巧在下乡扫荡时撞见了个别还喘着气的以色列人质,那就顺手把他们给捎带回去。
可要是没撞见,又或者说是装作没撞见呢?那国防军那帮人就不用顾虑那么多了,直接开着“梅卡瓦”坦克,一路朝着早已被以色列空军的空袭给炸得不成样子的加沙断壁残垣碾过去就行。反正只要碾压得足够彻底,谁还会在意“梅卡瓦”履带下面挂着的那一团是巴勒斯坦的糊糊呢?还是以色列的糊糊呢?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之前节目中提到过的那个名叫艾米丽·汉德(Emily Hand)的9岁爱尔兰裔以色列小姑娘(小女孩回来了,但代价是什么?恶之花绽放的土地,真相何日到来?),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
在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后不久,以色列国防军就找上了艾米丽的老父亲托马斯·汉德,骗他说“你女儿已经死了,我们在周围的以色列殖民定居点搜了一圈,找到了100多具‘被哈马斯杀害’的当地居民的遗体,其中就包括你女儿的”。
可结果呢?时隔1个多月之后,也就是去年11月25日晚,哈马斯遵照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将艾米丽平安放回以色列和汉德一家团圆。艾米丽不仅毫发无损,而且依然精神抖擞。她在哈马斯手上“遭受”的唯一“虐待”,也就是没吃饱所以瘦了点而已。
同样还是我之前出过的节目(以色列人质:我们怕被以军杀了,还骗我们家人:这都是哈马斯干的)。去年12月5日,内塔尼亚胡内阁曾经组织过一群以色列人质的家属,召开了一次面对面的座谈会。而在那次座谈会上,面对着以色列人质家属犹如火山爆发一般的怒吼,本就因为内外交困而焦头烂额的内塔尼亚胡内阁,更是一下就沦为了众矢之的:
“我们躲在地道里,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不是怕哈马斯,而是怕以色列,怕以色列国防军会杀了我们,完了他们又骗我们家里人,说这些都是哈马斯干的好事。”

图片

“我们觉得好像根本就没人在意我们的死活……我们在被掳去加沙时,以色列国防军的直升机一直在朝我们开火射击。你们内塔尼亚胡内阁对外声称,你们已经掌握了我们的情报,但事实是,我们在挨你们的炸。”
在过去3个多月来,我在网上看了不少有关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的地狱笑话,其中有一条最让我哭笑不得,而它大概是这么说的:为什么国防军在加沙搞起“三光”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因为内塔尼亚胡老爷心善,见不得以色列人质在加沙受苦。
和其他早已因为国防军的无差别攻击而魂飞魄散的以色列老乡相比,诺雅是幸运的,她虽然也在空袭中受了伤,但是起码小命还在。因此从理论上讲,她还是有机会和李春红一家团圆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以色列政府的态度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让李春红母女俩早日团聚,我建议李春红不妨学一学当初冲我们中国政府和人民喊话时的神情和语气,也给内塔尼亚胡内阁拍一段视频试试。没准内塔尼亚胡在看完之后就回心转意了呢?

图片

“我和我女儿都是以色列人,正因为我们都是以色列人,所以你们以色列政府才更应该帮助我们不是吗?你们听懂了吗?我觉得帮助我们是你们的义务,是义务。总不至于说我们母女都是以色列人,你们以色列政府还不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对?”
赞(9)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孤烟暮蝉:连遭以军两度空袭,李春红女儿命悬一线 |2024-01-18
分享到